江户
历史
“江户”一词最早记载于镰仓时代的书籍《吾妻镜》,是在平安时代后期产生的地名。其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可信的解释是从“江之入口”(江の入り口)简化而来,其中“江”是指“入江(日语:入り江)”,是日语对海、湖等水体深入陆地的地形称呼,类似港湾,“户”则是入口之意。当时的江户是位于做为武藏国与下总国分界的隅田川的河口西侧,这个河口被称为“日比谷入江(日语:日比谷入江)”(位于现今的东京日比谷与丸之内一带),与日后筑城的江户城址相当接近。
江户的开发始于平安时代末期,秩父地区秩父氏(武藏国守代理职河越氏分家,畠山氏的分家)的分家,秩父重纲之子四朗,在江户樱田筑居馆(现在皇居的本丸、二之丸),并以该地为姓氏,改名为江户重继,建立了江户氏(日语:江戸氏)。之后掌握关东管领职位的扇谷上杉家,由其家臣江户氏太田资长(即太田道灌)在江户氏的住所旧址上兴筑了江户城。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取得关键性的胜利后,于1603年以江户城为据点开设江户幕府,开启了往后德川家掌权逾两百年的江户时代。
天正十八年(1590年)八月初一,德川家康受赠关八州而入城,江户城虽已历经太田道灌、北条氏的经营,但多经兵祸而荒废,并不具备大城的样貌,家康开始大力整建,仍比不上京都及大坂(今大阪)的人口及繁荣度。至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期因参勤交代制度化,各藩单身赴任的武士及服徭役的农民大量拥入,至此顷日本一国之力历经三百年繁荣江户,向江户内海(今东京湾)填海建设市街、开凿江户城外护城河(即外堀(日语:外濠 (東京都)))、整治江户市区河川、建设玉川上水等供水设施,使得江户的城市建设得以大力飞升。
随着武家与外来人口的大量移入,江户成为东日本的经济枢纽,也逐渐与大坂、京都所在的“上方”并列为日本文化的中心之地。另一方面,大量人口从农村移入江户,也造成不少都市发展上的障碍。1657年的明历大火后,江户展开一连串都市更新计划,大量开辟火除地(日语:火除地)、广小路(日语:広小路)等防火设施,并重新配置大名宅邸,市区范围逐渐跨越隅田川向东扩张。根据后世推算,江户人口(日语:江戸の人口)在18世纪初超过100万人,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江户时代结束时也有50万人,仍居世界前列。
庆应四年(1868年)七月十七,明治天皇下诏将江户改名为东京,并在同年十至十二月行幸东京(日语:東京行幸),隔年(明治二年,1869年)更将皇室与政府驻地从京都迁到江户,史称迁都东京。此举使东京成为实质上的日本首都,也延续江户时代以来做为日本政经中枢的地位,直至今日。
都市发展
江户时代初期,江户的范围仅止于今日的东京都千代田区周边。明历大火后,江户市区的范围向外扩张,因而有“八百八町”的称号。1818年,江户幕府划定“朱引(日语:朱引)”,正式确立江户的都市范围,四方边界分别至今之龟户、西新宿、南品川与千住,这也是后世“大江户”一词所指的范围。
与众多日本城市相同,江户发展的过程中刻意分为两个特色区域,其一是“下町”,指江户城东侧的隅田川为首之河川、护城河地带的庶民市街,另一是武家住宅区所在的“山之手(日语:山の手)”,从江户城西南侧向北延伸,地理上位于武藏野台地东端。
于爱宕山鸟瞰之江户全景图,由费利斯·比特于1865年或1866年摄影。
人口
参见
江户城
江户时代
江户幕府
东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