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清华大学建筑系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2
转发:0
评论:0
历史1946年,依照梁思成先生的建议,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立,梁思成为系主任。1950年代,清华大学建筑系以梁思成先生为首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大剧院等设计。1958年,增设土木建筑综合设计院。1978年,恢复建筑学专业招生。1988年,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建筑学院,下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以及若干专业研究所。人物梁思成林徽因参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历史

1946年,依照梁思成先生的建议, 清华大学建筑系 建立,梁思成为系主任。

1950年代,清华大学建筑系以梁思成先生为首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大剧院等设计。

1958年,增设 土木建筑综合设计院 。

1978年,恢复建筑学专业招生。

1988年,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建筑学院,下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以及若干专业研究所。

人物

梁思成

林徽因

参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系的建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了迎接战后复兴的需要,梁思成致书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畅叙建筑教育发展方向,并建议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年,梁思成接受了为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的任务,任系主任。1946-1947年,梁思成到美国讲学,林徽因虽然重病在身,但仍然同建筑系的教师一起全力投入这个系的创办工作。建国前夕,梁思成将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设建筑组与市镇规划组,将城市设计首次引入中国,并成立园林组、工艺美术组、清华文物馆等。历任院长李道增秦祐国朱文一庄惟敏组织结构研究机构系实践平台期刊杂志师资建筑学院现有在职教师107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44人。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吴良镛(两院院士)、关肇邺、李道增、江亿。教学楼梁球琚楼参见清华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
历史1997年,国际问题研究所成立。2007年12月,国际关系学系建立。经2007~2008学年度第7次校务会议讨论,决定成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简称国关系,英文名称DepartmentofInternationalRelations,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TsinghuaUniversity,英文缩写IR。机构政治学教研室国关理论教研室地区国别教研室国际政治经济教研室国际关系史教研室
· 清华家
七家九清华(上面7家加上下面的两家)关连项目华族(日本)摄家藤原北家源氏太政大臣
· 清华简
历程“清华简”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厘米,最短的不到10厘米。此批竹简应是盗墓者掠卖而流散海外的,后来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从香港购回竹简,2008年7月15日捐予清华大学收藏。按惯例,这批由清华收藏的竹简被称为“清华简”。同年10月初,对竹简的第一阶段保护清理完成,其年代估计为公元前约三至四世纪;据清华大学宣布,它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物,大多在迄今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还没有见到过,其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同年12月受清华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的无字残片样品作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年份是公元前305±30年,即战国中期偏晚,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结果一致。第二阶段工作由2008年11月起至2009年1月12日清点保护,并于同年3月开始初步释读研究的第三阶段工作。为进一步整理研究,清华大学2009年4月25日成...
· 清华学派及其终结──谱系、脉络再梳理
一缘起与内涵自二十世纪末以降,随着「联大热」的兴起,对晚近大学教育的研究渐成显学;加之对知识分子的研究的继续升温,「清华学派」亦渐为人所关注。陈平原、赵敦恒、黄延复、齐家莹、徐葆耕诸先生在其大作中均已提及此点1,且都强调了其重要性,但大多是一笔带过,未及深究。究其缘由,也可理解:一是时间跨度大,史料太多;二是人物谱系庞杂多变,牵涉到的院校甚多,不易把握;此二点为直接的、学理上的原因,而第三点则为隐在的学理之外的原因,特别是涉及到某些政治历史的因素(如「清华学派」的最后嬗变就很难从文化层面获得完全合理的解释)。但是,要研究晚近学术史和教育史,这又确实绕不过这一重要的历史存在。因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变迁、政治文化嬗变的一个特写和缩影,这不仅与清华有关,而且涉及到几乎所有的一流名校和一流文人学者。而没有相当的史料爬梳、史实考辩,要知其大略已属不易,要有所创获更是难上加难。笔者对此关注有时,略有陋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