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四行观
内容
序
由达摩弟子昙琳撰写,述说了几方面的资料。一是传经者达摩祖师的身世,二是来华传法的因由,三是旁听人二祖惠可、道育是祖师的传承人,最后简介了法师所传之法的重要性,是大乘安心之道。
以下为序中一些字词的粗略解释:
正文
内文可粗分为五段。第一段扼要地说出世间之法、令人觉悟之法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四行。理入为思想上依靠佛法(经)的觉悟,最后做到了不随文教(不执著于法(经)所云)。如《金刚经》中所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四行即四种应对浊世的法门(指导),万行皆出于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第二段说出了何为报冤行。在世间修法的人必然会遇上苦劫,即使今生行善,因为前生(过往无数劫)“自己”犯下了业(因),今世时辰到了仍然有果出现。如《三世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非上天、普通人所能轻易改变。所以当我们受苦时仍抱着“逢苦不忧”的心态,因为“识达故”(知道因由),知道人被因果所控,更知道佛法的重要性,今生更应该多亲近佛法。经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第三段说明了随缘行。众生无“我”,众生的我并非是真的我,是一个被因果摆布的物体。有苦有乐皆是过往种下,即使今生大富大贵,缘尽亦归于无,下世亦可以转变成下等人,所以虽有得失,但应做到不为此改变心性,内心仍旧向于道,向于佛法,求解脱之门,找回真我。上段针对了世间的苦,此段则对应喜乐,“天耽乐忽解脱”意思是享乐使人忘记寻法,《阿含经》里有一则海龟喻云:“人身难得,犹如盲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六道中看似天道最好,但从学法而言却是人道。如五祖曾向弟子云:“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诸君在人之乐中亦不应忘法。
第四段是阐释无所求行。如名所述教人行道无所求,主要需不为贪所迷,不贪色、不贪名、不贪利、不贪食。不是求淡泊,不是求看破,是放开求念的心。八苦中有一种名求不得苦,正是说出“有求皆苦”的道理。如世人问石头希迁:“如何是解脱?”希迁却道:“谁缚汝?”。
第五段是解释称法行。性净则可回归于法,如何可性净? 当悟出众相为空、无你我他之别。“相”会产生垢,而俗世的思想使相产生。“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源于《维摩诘经》。身命财行檀舍施中的“檀”字于梵语解作布施,布施为佛法其中一种波罗蜜,亦是四摄法之一,是一种修行的法门。身命财则为布施的种类。布施可自证亦可助他人证,是大乘之道。文中“三空”有不同的意指,如空、无相、无愿。
参考文献
1. 《达摩四行观》 梁寒衣讲述,宇河文化,2011
2. 达摩祖师论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