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受体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83
转发:0
评论:0
受体特性受体的特性是通过与配体结合的特点而产生的。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是化学性的,绝对多数配体与受体是通过范德华力、离子键、氢键等分子间的吸引力来结合的,少数通过共价键结合,这样的结合较难逆转。一个真正的受体,有以下特点:区域分布性(regionaldistribution):受体在生物体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不同。饱和性(saturability):受体在每一细胞或每一定量组织内的数量是有限的,当配体到达一定浓度时,即使继续增加,与受体的结合值也不再改变。特异性(specificity):特定的受体只与某种特定的配体结合,受体接合部位与配体的结构具有专一性,从而产生特定的效应。可逆性(reversibility):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从配体-受体复合物中解离出来的配体和受体结构不发生变化。高亲和力(highaffinity):受体对其配体的亲和力很高,相当于内源性配体的...

受体特性

受体的特性是通过与配体结合的特点而产生的。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是化学性的,绝对多数配体与受体是通过范德华力、离子键、氢键等分子间的吸引力来结合的,少数通过共价键结合,这样的结合较难逆转。 一个真正的受体,有以下特点:

区域分布性 (regional distribution):受体在生物体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不同。

饱和性 (saturability):受体在每一细胞或每一定量组织内的数量是有限的,当配体到达一定浓度时,即使继续增加,与受体的结合值也不再改变。

特异性 (specificity):特定的受体只与某种特定的配体结合,受体接合部位与配体的结构具有专一性,从而产生特定的效应。

可逆性 (reversibility):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从配体-受体复合物中解离出来的配体和受体结构不发生变化。

高亲和力 (high affinity):受体对其配体的亲和力很高,相当于内源性配体的生理浓度,表观解离常数在nmol/L的水平。

内源性配体 (endogenous ligand):生物体内存在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如内源性递质、激素等。

亚细胞或分子特征 (subcellular or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同类受体不同亚型的分子量,亚细胞或分子特征各不相同。

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 (binding data v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relationship):受体与药物结合的强度与产生生物效应的药效强度有关。

配体结合后有生理活性 :无论配体是内源性的还是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二者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从而传递信号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效应。

受体类型

目前已知的受体有30余种,按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命名方法,按特异的内源型配体命名;对尚不知道内源性配体的,按药物名命名。对于有亚型的受体,按受体结构类型命名,用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表示。

按位置分

细胞膜受体 :位于靶细胞膜上,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胰岛素受体等。

胞浆受体 :位于靶细胞浆内,如性激素受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等。

胞核受体 :位于靶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等。

按特征分

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channel-linked receptors),又称离子带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是具有连接有离子通道的膜受体。根据其生理功能有可分为配体门控离子通道(ligand-gated ion channels)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ion channels)。如N乙酰胆碱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谷氨酸受体等。

G蛋白偶联受体 (G-protien coupled receptors)是通过G蛋白连接细胞内效应系统的膜受体。如M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前列腺素受体等。

具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tyrosine kinase-linked receptors)是结合细胞内酪氨酸激酶范围的膜受体。如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等。

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 (regulate gene transcription receptors),又称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细胞内受体。如甾体激素受体、甲状腺素受体等。

受体调节

受体调节(receptor regulation)是指由于与配体作用,有关受体数目和亲合力的变化。

按效果分

向上调节 (up regulation)是一种上层性调节,结果是受体数目增加,表现敏感性增高。通常长期使用受体的拮抗剂会产生此种效应。如长期使用普萘洛尔等药物,停药后会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

向下调节 (down regulation)是一种衰减性调节,结果是受体数目下降,表现敏感性降低。通常长期使用受体的激动剂会产生此种效应。如长期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其疗效会不断下降。

按种类分

同种调节 (homospecific regulation)为配体作用于特异性的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如胰岛素受体、乙酰胆碱受体、β-肾上腺素受体、生长素受体、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受体、黄体生成素受体、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等一些肽类的受体都存在同种调节作用。

异种调节 (heterospecific regulation)为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的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如维生素A可使胰岛素受体产生向下调节。血管活性肽可调节M受体。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可调节β-肾上腺素受体。氨甲酰胆碱可调节α-肾上腺素受体。苯二氮卓可调节γ-氨基丁酸受体,苯二氮卓受体又可被γ-氨基丁酸调节。α-肾上腺素可调节胰岛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

受体学说发展

1878年,朗格莱(Langley)提出了最早的受体假设,他用“受体物质”来解释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对猫唾液分泌的拮抗作用。1913年,欧利希(Ehrlich)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锁和钥匙”的药物与受体的互补关系,但当时认为受体和配体都是静止不动的。1933年,克拉克(Clark)在研究药物对蛙心的量效关系中,定量的阐明了药物于受体的相互作用。这些说法为受体学说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60年代,Ariens和斯蒂芬森(Stephenson)从实验发现药物产生最大效应不一定占领全部受体,由此提出的备用受体学说和速率学说,从动力学的角度解释了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蛋白质晶体学的发展,许多配体和受体的结构被人们所认识,从而阐明了受体亚型、离子通道等的分布和功能。变构学说彻底打破了蛋白质静止不动的认识,认为受体在有活性与无活性的构象状态间转化。1977年,格里夫斯(Greaves)提出的能动受体学说,把受体的微观变化同生理、生化或药理反应相联系,说明了受体在细胞膜内传递信息的作用机制。

随着受体学说的完善和成熟,受体的研究已成为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中一个富有实际的内容。某一个受体被研究清楚后,马上会成为药物设计的靶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核受体
参考文献^核受体Nur77和RXR——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张松波,周宏灏.药物代谢性别差异及与核受体的关系(PDF).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3):292–4.1001-1978(2007)03-0292-03(中文).^陈彬、周度金.核受体转录辅激活蛋白:结构与功能(PDF).生命的化学.2001,21(1):18–21.1000-1336(2001)0l-0018-4(中文).
· Toll样受体
发现类Toll受体最早在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中以基因的形式被发现,该基因对于果蝇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背腹轴起到控制作用。Toll样受体数据库TollML:TollML数据库是目前唯一的关于类Toll受体氨基酸序列水平上的Motifs的数据库。所有已知蛋白质序列的类Toll受体首先被划分为信号肽、胞外域穿膜域和胞内域4个结构单位;每个胞外域再被划分为单个的亮氨酸富集重复序列;每个亮氨酸富集重复序列进而被划分为高度保守区和可变区。所有划分都通过半手动进行。类Toll受体家族配体信号传递作用参看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免疫佐剂Toll基因家族参考文献^AkiraS,TakedaK,KaishoT.Toll-likereceptors:criticalproteinslinkinginnateandacquiredimmunity.NatImmunol.2001Aug;2(8):6...
· β受体阻断药
例子二氯异丙肾上腺素(英语:Dichloroisoprenaline),第一种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Propranolol)毕索洛尔(Bisoprolol)
· H2受体抗阻剂
历史与发展西咪替丁是H2受体阻抗剂的原型药,是由Smith,Kline&French(现称葛兰素史克)于1960年代中期时发展出来并于1976年时上市,商品名称为Tagamet,很快的西咪替丁就成了畅销药。后来用quantitative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发展出其他相关的药物,第一个被发展出来的是雷尼替丁,有较少的副作用、交互作用而且效力更强。早在1964年就知道组织胺会促进胃酸的分泌,但传统的抗组织胺药物对胃酸分泌没有影响。从这个现象来看,SK&F的科学家就假设有两个组织胺受体的存在。H1是传统的组织胺受体;H2为刺激胃酸分泌的组织胺受体。SK&F团队用组织胺的结构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合成了数百个修饰过的化合物,为的就是要作用在一个完全未知的H2受体上。第一个突破是Nα-guanylhistamine,为不完全的H2受体阻抗剂。而后又根据此物重新定...
· G蛋白偶联受体
分类G蛋白偶联受体组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蛋白质超家族(英语:proteinsuperfamily)(proteinsuperfamily(英语:proteinsuperfamily))。这个超家族的具体大小尚未知晓,不过依据DNA序列的相似性,人们预测人类基因组中有约800个基因(约占整个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部分的4%)会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成员蛋白。这些G蛋白偶联受体可以被大致划分为六个类型,分属其中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基因序列之间没有显著的同源关系。A类(或第一类)(视紫红质样受体(英语:Rhodopsin-likereceptors))B类(或第二类)(分泌素受体家族(英语:Secretinreceptorfamily))C类(或第三类)(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信息素)D类(或第四类)(真菌交配信息素受体(英语:Fungalmatingpheromonereceptors))E类(或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