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数分拆
拆分数量数列
4可以用5种方法写成和式:4, 3+1, 2+2, 2+1+1, 1+1+1+1。因此 p(4)=5{\displaystyle p(4)=5}。
定义 p(0)=1{\displaystyle p(0)=1},若n为负数则 p(n)=0{\displaystyle p(n)=0}。
此函数应用于对称多项式及对称群的表示理论等。
分割函数p(n),n从0开始:
程式实现
#includeusingnamespacestd;intmain(){constintlen=121;intnum[len+1]={1};for(inti=1;i<=len;++i)for(intj=i;j<=len;++j)num[j]+=num[j-i];for(inti=0;i<=len;i++)cout<<i<<" "<<num[i]<<endl;return0;}
Ferrers图示与恒等式
每种分割方法都可用Ferrers图示表示。
Ferrers图示是将第1行放a1{\displaystyle a_{1}}个方格,第2行放a2{\displaystyle a_{2}}个方格……第k{\displaystyle k}行放ak{\displaystyle a_{k}}个方格,来表示整数分割的其中一个方法。
借助Ferrers图示,可以推导出许多恒等式:
给定正整数k和n,n表达成不多于k个正整数之和的方法数目,等于将n分割成任意个不大于k的正整数之和的方法数目。
证明:将表示前者其中一个数组的Ferrers图示沿对角线反射,便得到后者的一个数组。即两者一一对应,因此其数目相同。
例如 k=3,n=6:
此外,
上述恒等式的值亦等于将n+k{\displaystyle n+k}表达成刚好k{\displaystyle k}个正整数之和的方法的数目。
给定正整数n{\displaystyle n}。将n{\displaystyle n}表达成两两相异正整数之和的方法的数目,等于将n{\displaystyle n}表达成奇数之和的方法的数目。
例如n=8{\displaystyle n=8}:
1 + 1 + 1 + 1 + 1 + 1 + 1 + 1
7 + 1
3 + 3 + 1 + 1
5 + 3
5 + 1 + 1 + 1
3 + 1 + 1 + 1 + 1 + 1
8
7 + 1
6 + 2
5 + 3
5 + 2 + 1
4 + 3 + 1
将n{\displaystyle n}表达成p{\displaystyle p}个1和q{\displaystyle q}个2之和,这些方法的数目是第n{\displaystyle n}个斐波那契数。
将n{\displaystyle n}表达成多于1的正整数之和的方法数目是p(n) - p(n-1)。
生成函数
p(n){\displaystyle p(n)}的生成函数是
当|x|<1,右边可写成:
p(n){\displaystyle p(n)}生成函数的倒数为欧拉函数,利用五边形数定理可得到以下的展开式:
将p(n){\displaystyle p(n)}生成函数配合五边形数定理,可以得到以下的递归关系式
其中qi{\displaystyle q_{i}}是第i{\displaystyle i}个广义五边形数。
与杨氏矩阵的关系
一个 (5, 4, 1)分拆表示的杨表
一个杨氏矩阵与一个整数分拆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整数分拆的个数等于相应的杨氏矩阵的个数。如图表示一个10=5+4+1的分拆。利用杨氏矩阵来表示的 分拆更具有直观性,和可处理性,下面是几个例子。
分拆的转置
(5, 4, 1)分拆的转置(3, 2, 2,2,1)
整数分拆(10=5+4+1)对应的杨氏矩阵沿x=y轴翻转得到新的杨氏矩阵。它对应分拆为10=3+2+2+2+1。
附加要求的分拆
考虑带有附加条件的分拆。
差分拆
考虑满足下面条件分拆
a1+a2+...+ak=n{\displaystyle a_{1}+a_{2}+...+a_{k}=n} (k{\displaystyle k}的大小不定)
a1>a2...>ak{\displaystyle a_{1}>a_{2}...>a_{k}}
及分拆的每个数都不相等。
生成函数是
奇分拆
考虑满足下面条件分拆
a1+a2+...+ak=n{\displaystyle a_{1}+a_{2}+...+a_{k}=n} (k{\displaystyle k}的大小不定)
a1≥ ≥ -->a2...≥ ≥ -->ak{\displaystyle a_{1}\geq a_{2}...\geq a_{k}}
要求 ai(i=1,2,...,k){\displaystyle a_{i}(i=1,2,...,k)}为奇数
生成函数是
引理
差分拆的个数与奇分拆的个数是一样多的。
可以通过杨表证明。
Rademacher级数
渐近式:
这式子是1918年哈代和拉马努金,以及1920年J. V. Uspensky独立发现的。
1937年,Hans Rademacher得出一个更佳的结果:
其中
(m,n)=1{\displaystyle (m,n)=1}表示m,n{\displaystyle m,n}互质时才计算那项。s(m,k){\displaystyle s(m,k)}表示戴德金和。这条公式的证明用上了福特圆(英语:Ford circle)、法里数列、模群(英语:Modular group)和戴德金η函数。
Elder定理
在将n{\displaystyle n}表示成正整数之和的所有和式之中,任意正整数r{\displaystyle r}作为和项出现在这些式子内的次数,跟每条和式现r{\displaystyle r}次或以上的正整数数目,相同。
当r=1{\displaystyle r=1}时,此定理又称为Stanley定理。
以n=5{\displaystyle n=5}为例:
5
4+1
3+2
3+1+1
2+2+1
2+1+1+1
1+1+1+1+1
1的总出现次数:0+1+0+2+1+3+5=12;在每条和式出现1次或以上的数的数目:1+2+2+2+2+2+1=12
2的总出现次数:0+0+1+0+2+1+0=4;在每条和式出现2次或以上的数的数目:0+0+0+1+1+1+1=4。
pk(n){\displaystyle p_{k}(n)}
当限定将n{\displaystyle n}表示成刚好k{\displaystyle k}个正整数之和时,可以表示为pk(n){\displaystyle p_{k}(n)}。显然,p(n)=∑ ∑ -->k=1npk(n){\displaystyle p(n)=\sum _{k=1}^{n}p_{k}(n)}。
对于n>1{\displaystyle n>1},pn(n)=p1(n)=1{\displaystyle p_{n}(n)=p_{1}(n)=1}
p2(n)=⌊ ⌊ -->n2⌋ ⌋ -->{\displaystyle p_{2}(n)=\lfloor {\frac {n}{2}}\rfloor } (OEIS:A004526)
p3(n){\displaystyle p_{3}(n)} = 最接近n212{\displaystyle {\frac {n^{2}}{12}}}的正整数。(OEIS:A069905)
pn− − -->1(n)=1{\displaystyle p_{n-1}(n)=1}
pk(n)=pk− − -->1(n− − -->1)+pk(n− − -->k){\displaystyle p_{k}(n)=p_{k-1}(n-1)+p_{k}(n-k)}
其他常见的问题
不少数学家亦有研究按以下方式分拆的方法数目:
将正整数写成模p同余r的正整数之和
将模p同余r正整数写成的正整数之和[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