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目连救母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82
转发:0
评论:0
简介相传目犍连罗汉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通过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犍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世尊表示目连虽已是神通第一,但个人的神通力不敌业力,因此必须找更多的罗汉以群力才能救拔,为此目连特别在洞穴外准备盥洗用品,等待结夏安居结束的修行罗汉使用盥洗,并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原型目连救母原型故事并非带有儒教忠孝色彩,而是目连请佛陀为亡母说法开示,度其于苦厄。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目连思念亡母,想飞往摩利支天“以法教化”亡母,但摩利支天路途遥远,只有世尊能前往说法,遂目连请世尊一同前往。到了摩利支世界,母子相认,目连的母亲已变成年轻的天女,母少子老,大家都不相信。目连便说:“此女养我,是我生母。”接着佛陀为目连亡母说四圣谛...

简介

相传目犍连罗汉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通过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犍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世尊表示目连虽已是神通第一,但个人的神通力不敌业力,因此必须找更多的罗汉以群力才能救拔,为此目连特别在洞穴外准备盥洗用品,等待结夏安居结束的修行罗汉使用盥洗,并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原型

目连救母原型故事并非带有儒教忠孝色彩,而是目连请佛陀为亡母说法开示,度其于苦厄。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目连思念亡母,想飞往摩利支天“以法教化”亡母,但摩利支天路途遥远,只有世尊能前往说法,遂目连请世尊一同前往。到了摩利支世界,母子相认,目连的母亲已变成年轻的天女,母少子老,大家都不相信。目连便说:“此女养我,是我生母。”接着佛陀为目连亡母说四圣谛,使其得证初果,永不再坠恶道。在此故事中目连的母亲是天女,和《盂兰盆经》中目连的母亲是饿鬼、以及变文中目连的母亲身在地狱中,是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救度起点;而亦可以发现“目连救母”故事最初的叙述声调,亦非表彰目连的孝行。

变文

汉传《目连救母》故事最早起源于西晋三藏竺法护所译《佛说盂兰盆经》,张祜曾对白居易说:“明公亦有《目连经》。《长恨词》云:‘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此不是目连访母耶?”。敦煌变文写本有《大目犍连变文》、《大目连变文》和《大目连缘起》,元代末年有《目莲救母出离地狱升天》。明代戏曲作家郑之珍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全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乾隆年间,张照参考郑之珍《目连救母》,编撰《劝善金科》二百四十集。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目连救母》故事被改编,不再是透过供养佛僧以救母,而是自己持着佛祖的禅杖,到地狱中,打破了地狱之门,救出母亲。

在《目连三世宝卷》和一些民间传说的版本中,将目连救母与黄巢之乱的传说合并,说目连救母时,有恶鬼趁目连以锡杖顿地打开地狱门时逃出,地藏王菩萨与十殿阎君要求目连收回孤魂,才赦免其母。于是目连二世转生为唐朝民变首领黄巢,八十万(或称八百万)余人,将诸鬼魂收下地狱。而后三世又化为屠夫,替阎君收回猪羊性命,目莲母才得到释放。然而依佛教教义言,目连作为罗汉及释迦牟尼亲授大弟子,应持谨,不至以杀生补过。杀生者乃佛教之大戒(十恶之首),再者就覆罪恶深重之魂,既已经过六道轮回超脱三恶道而进入人道,可见此些灵魂皆以脱离饿鬼道,此故事根本与佛教教义相驳。佛教界多驳斥此说,认为此不合理的情节有辱教中圣者。

发展

最初盂兰盆节中,佛教僧众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的是释迦佛、众阿罗汉、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在中国民间信仰,已经成为重要的一项民俗,同时破地狱成功时,地狱的群鬼也跟着出来,此也是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之故,也是盂兰盆节(中元节)法会、祭典举办之因,故目连,是中元普渡中民间奉祀的对象,民间甚至认为目连是地藏菩萨的辅佐者、枉死城众生的救度者,部下有四大判官,专门计算死者功德,故各大地藏庵时常配祀目连,如新庄地藏庵。

目莲救母的故事,也成为戏曲演出的重要题材,被称作目莲戏,目莲戏常与乡民的宗教仪式相结合,尤其中元节的酬神者,神功戏更是必邀目莲戏。

福建的拗九节相传源于目连救母的典故。福州人传说佛陀弟子目连的母亲平素蛮横,死后灵魂禁锢于地狱,罚做没有饭吃的饿鬼。目连是个罗汉,能看到母亲的惨状,这位目连孝子于是每天用神通到地府帮母亲送饭,却都被阴间的无常鬼卒吃掉。直到农历正月廿九,目连送一碗黑芝麻、糯米、花生、红枣、桂圆等等加红糖煮成的黑色甜粥,鬼卒以为这粥里都是“垢”,不肯拿。目连母亲才得以饱餐一顿。后世为了纪念目连孝心,一定要在正月廿九这一天煮放了红糖的熬九粥给父母、长辈食用。因福州话中“垢”、“九”同音,此粥又被称为“拗九粥”,正月廿九日则成为了“拗九节”。

相关连结

目犍连

盂兰盆节

破地狱

十大弟子

注释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大正藏》册24,页16中-下。

^汉译大小乘佛典的“神足飞行”的空间叙事,台北政治大学,丁敏[著]。

^王定保:《唐摭言》

^陈芳英.目连救母故事之演进及其有关文学之研究.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1983年6月: 36-38. 

^佛学问答:目莲救母. 古今寺庙巡礼.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拗九节与二月二,央视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狐母智救爱女
茅台山下有一村落叫黄泥湾,村头有一猎户姓黄,夫妻二人只有一爱女凤儿,刚出嫁不久。这天,黄老汉磨起刀来,边磨边斜眼看看那只白狐。在老汉看来,这哪是一只狐狸啊,分明是一堆白花花的银子!可怜笼中那只小狐狸,被刺耳的磨刀声吓得疯狂地撞着铁笼,不时发出凄凉的鸣叫,带血的泪水滚出眼角。话说三天前,一位富商来到黄老汉家看货,一眼就相中了这身亮如白缎的狐皮,出五百两纹银。老汉喜出望外,心中嘀咕,自己活大半辈子了,还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呢。小白狐眼看要活不过今天了。这时,只听“咚咚”有人敲门。“俺爹呀,您快救救俺吧!”大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披头散发的年轻女子。黄老汉吃了一惊:“乖女儿你咋弄成这个样子啊!”老汉心疼地走上前去,见女儿右眼乌青,左腿还一瘸一拐,显然是被人打的。“傻闺女,谁欺负你了?”“谁?你快说啊!”老太婆也走上前哭着问道。“还有谁?不就是你那臭女婿。他喝醉了,我劝他两句,他就对我拳打脚踢。不是我...
· 目连戏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的演出排场,在民间盛演不衰,一度广泛流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明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便在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广为流传。祁门目连戏原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以鼓击节,锣钹...
· 安徽-徽州目连戏
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随后以戏剧的形式广为流传。到了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撰写了《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3卷100出,郑本目连戏因戏文故事为民众所熟悉,唱白质朴,广用民间谚语,并穿插杂技表演,在原徽州所属的六县广泛流传,并传播到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地,被许多地方剧种移植上演,300余年经久不衰。目连戏演出场景目连戏剧照
· 中医文化―大顺妙手救皇母
汪大顺,清・乾隆年间,安徽歙县人,父亲汪世渡、祖父汪元皆以医著名,家族世代相传,普济百姓疾苦,尤以汪大顺宫中救治皇母,成为新安医家中流芳后世的一段美谈佳话。汪大顺业医,博考群书,不泥成法,自幼继承祖传,接受庭训,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每每诊病,应手奏效。后寓居京城悬壶。乾隆四十二年(1771年),皇帝的母亲患了一场大病,经太医院太医们诊治均无效果,眼看着皇太后病情一天天危笃,太医院及皇宫上下惶恐不安。经人举荐,乾隆皇帝急召汪大顺入宫为皇母看病。果然,汪大顺名不虚传,医技超群,他认真把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八纲辨证,处方开出,很快便药到病除,皇太后日渐好转。乾隆帝十分欣喜,当即赐于汪大顺捐职州同加五级,并颁发“奉天诰命”之圣旨,特封汪大顺之父汪世渡为中宪大夫,封大顺之嫡母鲍氏和生母黄氏为恭人,同时赐于汪大顺名贵的红豆树苗两株。于是汪大顺告别京都,携带圣旨及红豆树苗返回新安故里,建...
· 东方朔救乳母翻译及注释
东方朔救乳母翻译及注释原文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赦免罪。翻译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你临刑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注释尝:曾经于:向愎(bì):固执任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