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中国天文学史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9
转发:1
评论:0
地圆说某些人认为古代中国是有地圆说的,不过在当时没有“天圆地方”那么权威性,前4世纪的中国法家思想家慎到就提到“天形如弹丸,半覆地上,半隐地下,其势斜倚”,慎到认为天体是圆球形的,沿着倾斜的极轴在不停地转动。战国时期的另一位政治家惠施提到“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天地一体也”,认为既然天体是球形的,那大地也应如此,支持地圆说。对于天圆地方之说,略早前生活在前5世纪的曾子就有过困惑,当单居离问曾子关于是否有“天圆地方”之说时,曾子反问道: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是有四个角露出来遮掩不住吗?曾子认为一个半球形的天穹要如何覆盖在一个方形的大地,可惜曾子没有进一步深思这个问题,却用答非所问的方式转移问题,他引用孔子的话:“天道曰圆,地道曰方”。三代夏帝桀十年(前1809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古今图书集成·卷三五·星变部》、《竹书纪年》)商帝辛四八年(前1590年),二日并出(《古今图书集...

地圆说

某些人认为古代中国是有地圆说的,不过在当时没有“天圆地方”那么权威性,前4世纪的中国法家思想家慎到就提到“天形如弹丸,半覆地上,半隐地下,其势斜倚”,慎到认为天体是圆球形的,沿着倾斜的极轴在不停地转动。战国时期的另一位政治家惠施提到“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天地一体也”,认为既然天体是球形的,那大地也应如此,支持地圆说。对于天圆地方之说,略早前生活在前5世纪的曾子就有过困惑,当单居离问曾子关于是否有“天圆地方”之说时,曾子反问道: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是有四个角露出来遮掩不住吗?曾子认为一个半球形的天穹要如何覆盖在一个方形的大地,可惜曾子没有进一步深思这个问题,却用答非所问的方式转移问题,他引用孔子的话:“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三代

夏帝桀十年(前1809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古今图书集成·卷三五·星变部》、《竹书纪年》)

商帝辛四八年(前1590年),二日并出(《古今图书集成·日异部》)

大约前1400年-中国已有规律的记录日食与月食,并有两颗新星的记录(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辛未酉殳新星)。

前12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前11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与测出春分点。

周懿王元年(前899年4月21日)天再旦于郑(《竹书纪年》)

前776年,中国《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蚀之……”,是世界最早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前687年)四月辛卯,夜中星陨如雨。”

《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前680年)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哈雷彗星的最早纪载。

前613年,《春秋》中可能记载了最早的哈雷彗星出现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可能是新星的记录。

汉朝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天官书》详细记载了天象。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有“天开东北,广十余丈。”

汉景帝前二年(前155年)八月,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庭中。(《资治通鉴》)

《淮南子》记载:“日中有骏鸟”(前140年)

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资治通鉴》)

建元三年(前138年)四月,有星孛于天纪,至织女。占曰:织女有女变,天纪为地震。至四年十月而地动,其后陈皇后废。

建元六年(前135年),荧惑守舆鬼。占曰:为火变,有丧。是岁高园有火灾,窦太后崩。

《汉书·天文志》:“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客星见于房。”房是28宿星的房宿,即在天蝎座的头部。法国人比奥编《新星汇编》将这颗超新星列为第一星。

《汉书·五行志》记:“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前89年9月28日),日有食之,不尽如沟,在亢二度,晡时(15—17点)从西北;日下晡时,复。”

《资治通鉴》“西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八月,有两月相承,晨见东方”

前28年(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汉书.五行志》记载了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103年,东汉永元十五年,贾逵创制出黄道铜仪,发现了月亮运动不均匀,称之为月行有迟疾。

《后汉书·五行志》“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日数出东方,正赤如血无光,高二丈余,乃有景(影),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

《后汉书·天文志》载:“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后年六月消。”这是超新星爆发最早的记载:RCW86。

魏晋南北朝

《资治通鉴》载“西晋惠帝永宁元年,自正月至于是月,五星互经天,纵横无常。”

公元三世纪,魏晋南北朝虞喜发现岁差。

隋朝

公元五世纪,陈卓编《全天星图》共1464星。

《隋书·天文志》记载:“太清二年五月(548年6月),两月现。”

公元687年,最早的流星雨记录。

《新唐书·天文志》记载说:“贞观年,有三月并现。”

《新唐书·天文志》记:“乾宁三年(896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虚、危间(今宝瓶座),乍合乍离,相随东行,状如斗。经三日,而二小星没。其大星后没”。

宋、辽、金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正月癸卯,匡胤军中知星者河中苗训,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续通鉴》)

公元1054年,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7月4日)有超新星的记录,现称为蟹状星云。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庚申,日有五色晕,挟赤黄珥,又有重日相荡摩,久之乃隐。(《续通鉴》)

《夷坚志甲卷十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赵清宪赐笫在京师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启户纳凉,见月满中庭如昼,方叹曰:‘大好月色。’俄廷下渐暗,月痕稍稍缩小,斯须光灭,仰视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晓为何物光也”(一次月食的记录)

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六月,“客星见于华盖,凡百五十有六日灭”。(《金史·天文》)这是仙后座超新星爆发。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聚轸(乌鸦座)。(《续通鉴》)这是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连成一直线的记录。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六月壬子廿九日,有星大如月,入北斗,震声若雷,三日复还。(《续通鉴》)

《明史·天文二》载: “洪武三十一年十月,荧惑守心。”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辛未日,月昼见,与日并明。(《明通鉴》)

明世宗嘉靖廿九年(1550年)六月戊申,太白昼见,连日阴雨,凡昼见者七日。(《明通鉴》)

隆庆六年(1572年)十月,客星见东北方,出阁道旁,壁宿度,历十九日。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九月,客星见尾分,一更时出西南方,三十三年二月始灭。

参见

天文学史

中国科学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天文学史
早期的历史早期文化以神话和灵魂标示天体。它们认为这些天体(和它们的运动)导致的现象包括雨、干旱、季节和潮汐。一般还相信第一位的专业天文学家是祭司(例如僧侣),他们了解的天空是神圣的,因此古老的天文学和现在所谓的占星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古老的结构可能和天文校准有关(像是巨石阵),可能完全符合天文学和宗教功能。世界各地的历法都是依据太阳和月球(测量年、月和日)设置的,对农业的节庆非常重要,并给出每年收获的正确时间。现在最通用的西历是以罗马历为基础,将一年分为大月31天,小月30天,相互交替的12个月。在公元前46年,凯撒采用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天文学家Callippus所提出一年长度为3651/4天的历法改革。美索不达米亚更多资料:巴比伦历法和巴比伦占星术埃及古希腊中国东亚的天文学起源于中国,节气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天文学的知识在东亚散播开来。天文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6世纪...
· 文学史
时间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地域西方文学史东方文学史
· 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文学史重构
一所谓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这一概念在本文中提出和使用的基本命意,既是对与古代文学相区别的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整体性历史特征的概括和指称,同时也是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学术视域,或不妨说是作为文学史重构的一种核心概念即基本范畴来理解和使用的。一如社会发展史和其他各类专门史的写作,文学史的写作也因治史者所处时空的差异及其各自观念的不同而互有不同。历史资料的局限及对新历史材料的发现,固然会极大地影响到史学文本的建构及更变,但相对而言,治史者的史学观念尤其是其价值预设,其影响则更为显著,因为它起着规约文本内在价值结构及其导向的决定性作用。这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不断建构与重构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众所周知,将其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史观照对象,治史者对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晰的确认,并做出较为完整的史学建构,始之于共和国建立之初。半个世纪以来,世事沧桑,治史的语境也几经转换...
· 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青楼文化
中国自魏晋以来,青楼文化开始逐渐兴起,到了盛唐两宋,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应该说中国青楼文化兴起于魏晋,鼎盛于唐宋。青楼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是随着唐宋文化的发展而风声水起,空前繁荣,同时青楼文化的风声水起,也丰富和促进了唐宋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一部唐宋文学的发展史,同时也是青楼文化的繁荣史。唐宋时期,从京都到地方,从城市到乡镇,青楼妓院的大量出现,不仅汇聚了一批琴棋书画了然于胸的才女,为城乡构筑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为当时的文人士子提供了诗词歌赋文学创作的素材,使青楼文化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尤其是文人士子与青楼歌妓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青楼文化的崭新境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亮点。唐代文化以中唐的唐玄宗时期为最,开元盛世为唐代的青楼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时李白、白居易、杜甫以及后来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一批文坛大家的青楼作品...
· 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历史上形成的种种原因,这种认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完全为人们所接受。为此,笔者拟沿着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发展的轨迹,分为古代、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历史阶段,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加以对照和比较,力图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论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古代中国是世界文学的摇篮之一据大量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亚洲和非洲的几条大河流域是人类首先摆脱蒙味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世界文明古国产生的大致顺序是巴比伦(含苏美尔、阿卡德)、埃及、伊朗、印度、中国、希伯来和希腊。这些国家和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是世界文学的摇篮。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创造了先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作了先进的文学,其中包括神话、散文和诗歌在内。从种种迹象推断,中国古代的神话(这里主要指汉族)在数量上是相当可观的,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