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高句丽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49
转发:0
评论:0
起源史书中多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论语疏云:“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有人认为这是满洲人的最早族称,但须知满洲一词作为族名是皇太极时代才开始的,并且以此名称涵盖了臣服于后金的女真人、蒙古人和汉人,在此之前通古斯民族中并未有民族的名称与此音相似,勿吉和靺鞨更可能是指今天生活在乌苏里江以东的南通古斯民族乌德海人的祖先,而夫余跟沃沮跟这个民族的联系从族名语音上来说有太多缺陷),五凫臾(扶余),六索家,八倭人,九天鄙。”)。高句丽可能出自扶余族居住东北地区的某一支。扶余四出道中(东部)有马加部,是个以马为图腾的氏族,高句丽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年),曾在高句丽分布地区置高句丽县,隶玄菟郡。高句丽建国后,仍隶属汉玄菟郡管辖。中国史学界更多认为高句丽以扶余等民族为中心建国,属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国家。高句丽人其实是在高句丽县中发展的民族(主体是沸流国的高夷)融入...

起源

史书中多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论语疏云:“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有人认为这是满洲人的最早族称,但须知满洲一词作为族名是皇太极时代才开始的,并且以此名称涵盖了臣服于后金的女真人、蒙古人和汉人,在此之前通古斯民族中并未有民族的名称与此音相似,勿吉和靺鞨更可能是指今天生活在乌苏里江以东的南通古斯民族乌德海人的祖先,而夫余跟沃沮跟这个民族的联系从族名语音上来说有太多缺陷),五凫臾(扶余),六索家,八倭人,九天鄙。”)。高句丽可能出自扶余族居住东北地区的某一支。扶余四出道中(东部)有马加部,是个以马为图腾的氏族,高句丽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年),曾在高句丽分布地区置高句丽县,隶玄菟郡。高句丽建国后,仍隶属汉玄菟郡管辖。

中国史学界更多认为高句丽以扶余等民族为中心建国,属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国家。高句丽人其实是在高句丽县中发展的民族(主体是沸流国的高夷)融入貊人、濊人、一部分扶余人、朱蒙未出现在卒本前,沸流部是高句丽族头人(松让在见朱蒙时指自己累世为王),后松让与朱蒙斗,不胜,让位朱蒙,高句丽人在桂娄部之下建国。高句丽源出扶余是指朱蒙一族来自金蛙王。高句丽有五部:桂娄部(又称黄部、内部)是高句丽王族,沸流部(又称消奴部)是以前沸流国王松让领那一部,椽那部(又称绝奴部)来自扶余,桓那部(又称顺奴部)与贯奴部(又称灌奴部)是沸流部中分出的。卒本与沸流的土著才是高句丽人的主流,朱蒙只是带了一部分扶余人走了,《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三国志》提到玄菟郡后来“徙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沃沮还属乐浪”,“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真番郡并入玄菟郡之后,玄菟郡才包括真番人,沃沮人和句丽人。玄菟郡所辖句丽见于史书记载远早于朱蒙所部南迁,句丽并不是指朱蒙所部,与后来的高句丽族也不是同一民族。《汉书·地理志》高句骊县注引应劭,认为高句丽县是“故句骊胡”,而高句丽由于在大武神王时代,高句丽为汉朝对扶余作战有功,在公元前37年(西汉建昭二年)被册封为高句丽王。故而高句丽国名晚于句骊胡和高句丽县出现。   

高句丽人与新罗人

韩国及北朝鲜史学界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认为高句丽是朝鲜三国时代的一部分。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籍《三国史记》就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一起作为朝鲜半岛的历史记载。 据史籍记载,属于夫余语系的高句丽语与属于三韩语系的新罗语不能相通,朝鲜语就是在新罗语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三世纪后,高句丽,新罗都是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中国古书文献的记载中,高句丽灭亡后,‘徙其人散处中国’。

高句丽被中原人称呼为与新罗人一样的东夷,但是美国克里斯托弗·I·贝克威思教授的专著《高句丽语:日语在亚洲大陆的姐妹语言》中认为新罗语与高句丽语差别极大。由于朝鲜半岛南部居民先于北方人民从大陆迁徙而来,高句丽语与三韩的语言在用字上也有所不同。 然而高句丽鼎盛的年代将东北亚当作一个世界,而且认为高句丽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也用天下来指代自己的政权,而新罗王被高句丽人称为 “东夷寐锦”,认为“天下四方当知本国本邑之圣矣……”。

然而,《三国史记》中记载的高句丽地名大多为高句丽占领的原百济与濊的领地,之后更变为新罗的版图,故亦有看法认为重构的辞汇可能事实上属于百济语和濊语的范畴。此外,由于资料所限,重构辞汇中有相当部分仅有孤证或少数证据支持,故其精确度值得怀疑。有的研究者认为不甚可信,从而强调新罗、高句丽、百济三者语言间的亲缘关系(金东昭)。

高句丽复兴运动后的流向

《三国史记・ 高句丽纪十》记载 “总章二年夏四月,高宗移三万八千三百户于江淮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高句丽亡国后,大部分部落投靠关内武人集团(如幽州、营州)或后来的渤海国。渤海国灭亡后,部分渤海贵族和遗民投靠到高丽。渤海国故地的渤海遗民经过辽朝,被强制迁于辽西融入契丹,后融入汉等民族。传统观点认为粟末靺鞨联合其他靺鞨部落构成渤海国民族的主体。但是近代的研究表明“粟末靺鞨附高句丽者”才是渤海国的民族主体,而粟末靺鞨主体部分在隋代已迁往辽西,后迁入幽州,高句丽亡国后与高句丽的武人集团一起已经溶于中原社会,大祚荣出自仍然留守故地的粟末靺鞨,联合原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建立渤海国,而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人所占比例皆不大。

高句丽遗民里又有一部分变为新罗人、靺鞨人,进入朝鲜半岛的高丽国或曷懒甸等女真部落。

一部分高句丽王族和百济王族被拉到唐朝境内,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发掘面世的高句丽王族泉男生、泉男产、泉献诚、高慈、高震、泉毖,以及百济王族扶余隆的墓志铭,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学者罗振玉编成《唐代海东藩阀志存》一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保隆认为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高句丽曾被内迁至内地,并且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高句丽王族高丽若光率领高句丽遗民1799人亡命到日本,在日本武藏国开拓高丽郡,并建立高丽神社。

高句丽人亡国后成为中国境内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经过辽、金、元、明等朝代的历史变迁,高句丽人最终入中原,融入汉族。

关于高句丽人的争议

朝鲜由于传统朝鲜半岛历史,偏重于南方,故而把视角投向未被纳入传统历史主流的北部古国,大力讴歌高句丽传说中的高朱蒙等神话人物,并将高句丽的开国历史提前到公元前277年。 1993年12月朝鲜提出史学新体系,即古朝鲜(檀君朝鲜、卫满朝鲜)——高句丽——渤海——高丽——朝鲜。在新的史学体系中,箕子朝鲜被否定其存在,三国时代唯以高句丽为正统(其故土在北方,都平壤),新罗、百济降为割据,统一新罗因有背主体(事唐)失去其历史地位,渤海国虽不在半岛,但被认为是高句丽遗民所建国家,故可承续正统。

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所长、世界史研究所所长、原北大历史系副系主任,历史学家宋成有教授曾介绍,“韩国历史学家强调国史,认为韩国的历史有5000多年,可以追溯到古朝鲜的建国神话。”神话中,天神桓雄从天上下凡到太白山山顶的神坛树下,创立了一个神祇世界。而他与熊女所生的儿子檀君,则在人间创建了古朝鲜,成了朝鲜的始祖王。1910年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后,韩国一些历史学家流亡来到中国,为反抗侵略,唤起民族主义,这些历史学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强调韩国的独立性,后来演变为韩国史学界中的民族史学流派。 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民族史学成为韩国讲坛史学的三大流派之一。而被称为在野史学的非学者民间人士,喜欢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评书演义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鼓动力量。

名人

高朱蒙(高句丽传说开国君主。)

渊盖苏文

杨万春(高句丽末期一名将在韩国民间传说中的名字〔中国及韩国史书中均失其名〕,安市城城主。)

乙支文德

姜以式

高仙芝(唐朝名将,高句丽人。)

另见

高句丽

渤海人

外部链接

参考

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与演变 杨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高句丽
历史高句丽王冠建国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韩国史书,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鸭绿江沿岸的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中记载:‘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一些史籍推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1世纪中期。不过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濊貊人自称自己为高句丽。首次将高句丽和濊貊部落联系起来的是《汉书》对公元前14年高句丽起义摆脱玄菟郡的记载。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内城。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新成立的东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濊貊人和扶余人组成的。据《三国志》记载,濊的“言语法俗大抵...
· 小高句丽
考证根据《册府元龟》的这句话:十三年四月,高丽国进乐器及乐工两部推断迟至元和十三年(818年),小高句丽已经建国,小高句丽是在唐朝的安东都督府的基础上建立的。根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唐朝贞元年间宰相贾耽的《道里记》,在8世纪90年代,仍然存在安东都护府驻于辽东,所以小高句丽建国应在9世纪初。关于小高句丽何时灭亡以及渤海国何时进入辽东,根据唐太和八年(834年)幽州判官张建章访问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后所著的《渤海国记》,当时渤海国尚未进入辽东。而根据《续日本后纪·卷十一》“日域东遥,辽阳西阻。两邦相去,万里有余”,渤海国在仁明天皇承和九年(842年)已经进入辽东。综上所述,大约在834年—842年,渤海国大彝震执政期间,小高句丽被渤海国吞并。关于高德武699年,武周册封高句丽宝藏王的三儿子,武则天侄儿建安王武攸宜的外甥高德武为安东都督。部分历史学家称高德武在安史之乱后,建立了小高句丽,由于安史之...
· 高句丽语
概述中国史籍记载对高句丽与三韩及倭的语言相似相异与否没有明确的表述。只是记载说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的语言相似,而沃沮与挹娄语言相异。朝鲜语就是在新罗语基础上发展而来。有关朝鲜/韩国语和日语的语系存在很多的争议,不过日语和朝鲜/韩国语的文法几乎一样。而三世纪后,高句丽,新罗都是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有不少人尝试把高句丽语、百济语及现时的日本语系诸语连系在一起(Beckwith2004):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大和族很可能是从扶余国而来,而扶余人的语言随着地域的分隔,慢慢演变成为高句丽语、百济语及古代的日语。具体的语言资料有《三国志・东夷列传》的高句丽条目、《后汉书・东夷列传》的高句丽条目与《日本书纪》等所记录的零散高句丽语,而最重要的是由《三国史记》(1145年完成)〈卷三十七・高句丽地理志〉与〈卷三十五・新罗地理志〉所纪录的高句丽地名中导出的高句丽语辞汇。至今已重构约有八十余词语,与周边言...
· 高句丽县
高句丽民族的起源与成立史书中多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论语疏云:“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有人说是满州人最早的名称),五凫臾(扶余),六索家,八倭人,九天鄙。”)。高句丽可能出自扶余族居住东北地区的某一支。扶余四出道中(东部)有马加部,是个以马为图腾的氏族,高句丽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年),曾在高句丽分布地区置高句丽县,隶玄菟郡。高句丽建国后,仍隶属汉玄菟郡管辖。中国史学界更多认为高句丽以扶余等民族为中心建国,属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国家。高句丽人其实是在高句丽县中发展的民族(主体是沸流国的高夷)融入貊人,濊人,一部分扶余人,朱蒙未出现在卒本前,沸流的消奴部是高句丽族头人(松让在见朱蒙时指自己累世为王),后松让与朱蒙斗,不胜,让位朱蒙,高句丽人在桂娄部之下建国。高句丽源出扶余是指朱蒙一族来自金蛙王。高句丽有五部:桂娄部称黄部,内部是高句丽王族,消奴部是以...
·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