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南音的形成与历史溯源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93
转发:0
评论:0
福建南音传承悠久、内涵渊博,其浓郁的文化背景被全球华人视为音乐的灵魂、民族的珍品、情感的依托。福建南音与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和十二木卡姆共称为中华民族音乐长廊中的四朵奇葩,又以它的韵律优雅、柔和恬静、舒缓悦耳而独树一帜。目前厦门市人民政府已向相关部门提出了将福建南音申报为“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南音有望成为“世遗”。泉州南音一、福建南音的形成福建南音是专指流传于闽南语方言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南音形成的历史久远,演奏的乐器、演唱的形式及其谱曲具有独异的特点。福建南音早期的演唱范围仅限于泉州地区,后因交通便利、贸易增加、移民迁居及其南音独特的魅力,福建南音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大,渐渐流传于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一带在内的闽南语区。福建南音因其形成历史久、流行范围广和演唱形式的独特,在各地区有其相应的别称。在泉州南音多称为“弦管”,流行到南洋一带叫“南乐”,在台湾则多称为“南管”,台湾、新...

福建南音传承悠久、内涵渊博,其浓郁的文化背景被全球华人视为音乐的灵魂、民族的珍品、情感的依托。福建南音与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和十二木卡姆共称为中华民族音乐长廊中的四朵奇葩,又以它的韵律优雅、柔和恬静、舒缓悦耳而独树一帜。目前厦门市人民政府已向相关部门提出了将福建南音申报为“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南音有望成为“世遗”。

南音的形成与历史溯源

泉州南音

一、 福建南音的形成

福建南音是专指流传于闽南语方言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南音形成的历史久远,演奏的乐器、演唱的形式及其谱曲具有独异的特点。福建南音早期的演唱范围仅限于泉州地区,后因交通便利、贸易增加、移民迁居及其南音独特的魅力,福建南音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大,渐渐流传于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一带在内的闽南语区。福建南音因其形成历史久、流行范围广和演唱形式的独特,在各地区有其相应的别称。在泉州南音多称为“弦管”,流行到南洋一带叫“南乐”,在台湾则多称为“南管”,台湾、新加坡、印尼一带还称南音为“丝竹”、“五音”、“郎君唱”、“郎君乐”等,南音常有“南曲”之说。

同其他音乐流派一样,南音也有其本身特点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是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

“指”主要是叙唱较为完整故事的声乐套曲,内容多为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一般是由几个相关联曲组成,目前有48套。指套中较有影响有的[自来]、[一纸]、[趁赏]、[心肝]、[为君]等五大套,它们也包括了南音中[六倍]、[中倍]、[小倍]、[二调]、[倍工]等五个滚门,俗称“五枝头”。《飒飒西风》、《南绣阁》、《举起金杯》和《我只心》在福建南音的“指”中是比较受欢迎的套曲。

“谱”是单纯的器乐曲,多为上四管(洞箫、琵琶、二弦和三弦)演奏的,一般是由三支到十多支曲牌联成的,多为借景借事表达自己的思想、志向和感情,演奏起来较为楚楚雅致、缓缓情深。“谱”又称“大谱”,现阶段有9:套。在谱中《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和《百鸟归巢》最为有名。

“曲”在福建南音中很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一部分。大多反映人们的感情生活,是抒发对景物、情感和故事的一个个独曲。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节奏优美、结构精巧。曲目较多,《吕蒙正》、《荔镜记》、《王昭君》、《阳关曲》等都是群众喜爱的曲目。

南音的形成与历史溯源

南音演奏演唱形式

二、 福建南音的历史渊源

唐代闽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达,泉州为中国南方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在文化艺术及音乐方面也相当繁荣。唐末的“安史之乱”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未波及闽南一带,生产不断提高,社会比较安定,文化艺术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历史上中原屡次战乱,北方大批平民及贵族、官宦和地主纷纷南移入闽,唐末五代从中原各地南移的人数以万计。到了北宋、南宋期间也发生了二次中原文化的南迁,他们不仅带来了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乐器、乐谱和乐工,这些中原文化给闽南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使当时的宫廷音乐和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得到融合,成了南音原始的萌芽和雏形。

国内外学者从南音音乐的形态、乐器演奏的方法、唱词的内容和结构以及乐谱的谱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南音的形成与发展。关于南音的形成历史学者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南音起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成熟于清代。有的认为南音起萌于五代,在宋元得到发展,在明朝得到完善。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刘春曙、孙星群先生从乐器学、地方史、方言史、曲牌和曲式结构及南音与宋戏的研究中得出,南音起源于汉唐,提高于五代,在宋代得到了充分发展,此观点也得到较多学者的肯定。

南音从起源、发展到成熟的历史时间跨度较大,从查阅的有关资料来看,福建南音“谱”、“曲”以叠句开始,以相同的尾句“送”结束,这里面就有汉代演奏的形式。南音的节拍多为缓-急-缓,“指”一般由散板开始,是典型的“散-慢-中-快-散”的板式结构,这也和唐《大曲》的节奏相似。现在有充分的理论和依据认为南音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孙星群先生认为,南音的“指”中有14套与梨园戏的剧目情节密切关联,而梨园戏在宋以后才形成,这是南音在宋代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论据。如南音“指”中《照见我》、《一路行》、《锁寒窗》和梨园戏中《刘知远》、《云英行》、《陈三五娘》内容相联。又如南音的琵琶手弹法、抱持法、四相九品和在乐队中的地位都保留了宋代的特点,和宋以前有明显的差别。

南音的形成与历史溯源

古老南音

福建南音在中国民族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1980年美国华盛顿民族音乐学院对世界各地民族音乐进行研究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最为古。”南音是一个年代悠久、源远流长的乐种,南音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历史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发起者之一有关世界起源和命运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然而,在那大部分的时代里没有人试图把这样的理论与“太阳系”的存在联系起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时人一般不相信我们现在了解的太阳系是存在的。迈向太阳系演化形成理论的第一步是对日心说的广泛认同,该模型把太阳放在系统的中心,把地球放在环绕其的轨道上。这一理论孕育了数千年,但直到17世纪末才广泛被接受。第一次有记载的“太阳系”术语的使用是在1704年。现今太阳系形成的标准理论:星云假说,从其在18世纪被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提出之日起就屡经采纳和摒弃。对该假说重大的批评是它很明显无法解释太阳相对其行星而言缺少角动量。然而,自从1980年代早期对新恒星的研究显示,正如星云假想预测的那样,它们被冷的气体和灰尘的盘环绕着,才导致这一假想的重新被接受。要了解太阳将如何继...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上)
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可以说是湖湘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湖南在唐末五代时曾由马殷建立楚国割据50余年,这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应该说为湖南的区域性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到北宋统一后,由于党项、辽、金和蒙古族的相继南侵,迫使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将重心移向南方。南移的枢纽虽在江浙,但湖南间接地通过江西得到相应的带动。原来北宋都汴京,江西与之相隔较近。南宋都杭,距江西更近。江西又是连结岭南的主要通道,这就使得江西成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湖南距江浙虽远,但南宋时国界线南移,湖北的武昌、襄阳及沿江要地都成了边防重镇,湖南遂成了边防重镇的腹地之一,地位较之北宋时反而更为重要了。江西带动湖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向湖南输出移民。湖南在五代以前的移民重要来自北方中原一带。五代以后便主要来自东边的江西。江西向湖南输出移民从两宋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清。据统计,迁入湖南的移民其来源多达...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下)
有的学者总结合比较湖湘学派在理论上的特点有三:一是以性为太极,居于理之上,与程朱派以理为最高理论范畴不同;二是主张性无善恶,天理人欲同体异用,修正了程氏的性善情恶之说;三是强调践履和经世。湖湘学派在理论上较之程颐、朱熹认为性即理,理先气后,虽同属唯心主义宇宙观,但在逻辑上不如程、朱的严密,也更带主观色彩。他们的精义在后两者。但在强调经世方面,又不及浙东学派的鲜明。故张栻逝世后,其弟子或投闽派朱熹门下,或投浙派陈傅良门下,坚持其说的不多,这是与他们学说的弱点分不开的。不过,胡、张之说的后两者,实比程、朱之说通脱,后来凡不太迂拘的理学家,不管其是否研究过他们的书,信奉他们的学说,实际上都不得不或多或少遵循他们的轨辙,后世湖湘学者中的多数人正是继承的这个传统。宋代,湖南除出现湖湘学派,理学上在全国有自己的特色外,在经学、史学、地学、文学艺术、医学及考据学等方面也都有非凡的建树。宋代湖南著名的经学...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中)
两宋时期也是湖湘地方文化在全国形成自己特色的时期,这就是该时期湖南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学中的重要学派--湖湘学派。其实理学也是由湖南人开创的。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是北宋湖南营道(今道县)人,他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本规模。不过周敦颐的主要活动和归宿都不在湖南而在江西,他对于本土地影响也不大。而把他所开创的理学传到湖南并创立湖湘学派的却是南宋时从福建迁居湖南的胡安国与胡宏父子俩。故有人认为湖湘文化的形成是假借了异地的力量,这反映湖南地区本身在创造文化方面还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胡安国是福建崇安人,曾提举湖南学事。南宋初转徙荆楚,后在南岳紫云峰下结庐隐居著书立说,所著《春秋传》和编辑《二程文集》是湖湘学派重要的理论基石。其子胡宏曾拜理学家杨时和侯仲良为师,但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胡安国的理学思想。胡宏在南岳衡山讲学20余年,著有《知言》与《五峰集》等。清代学者全祖望在...
· 福建南音
历史福建南音的起源,众说纷纭,在乐队型制上与汉代相和歌有关,即相和歌所谓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但一般认为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其乐曲形式与演奏速度有唐宋大曲的遗风,乐曲往往从散板开始,逐渐加快,形成散、慢、中、快的速度结构。而就乐器型制上看,福建南音箫保持唐代一尺八寸、十目九节的规格,琵琶横抱与唐宋时期相同。其曲目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有纯器乐曲也有可唱奏的曲目,唱曲以接近中原古音的泉州话为正音,且涵盖了艺术性极高、类似宋代慢词的曲目。不论是在乐曲、乐器、演奏方式等等,福建南音都一定程度保留了古乐遗风,所以有音乐活化石的美誉。根据记载,福建南音成熟并发展于泉州,再向闽南地区扩散。泉州的历史文化起源很早,西晋永嘉之乱,中原人士避乱,辗转迁徙到福建南部的泉州,唐初与唐末先后又有两批中原人士移民福建南部,宋代又有大批皇室人员及军民进入闽南。这些不同时期的移民将具有中原文化流风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