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剧院
历史
家庭剧院最早概念出现在1950年代,当时8毫米胶片透过柯达的推广逐渐普及,一般人逐渐买得起播放设备和影带,拍摄设备也逐渐进入家庭财务能负担的范围内。60年代起美国兴起了自己家庭拍摄纪念影带之后在家中播放回忆的流行文化,逐渐传到经济较富裕的欧洲,真正配备齐全的家庭剧院属于一种相对奢侈品,因为需要占用一个专用房间,同时相关设备也并不便宜,所以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很难流行,纵使在欧美也只有部分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去建立家庭剧院。
日本JVC公司在1976年开发的VHS影带系统让录像带较为规范和廉价,保存性更强,出租影带店也在全球范围开始流行,片源的大幅增加开拓了家庭剧院的设备销路,影带在NTSC制式下为486线,PAL制式下为576线。日后更强化为画质更佳的S-VHS规格,同时VCD、DVD等数位载体逐渐居于主流,影像长期保存和多次播放也不再有折损。家庭剧院渐有声光享受逼近大型剧院的可能性存在,音效方面的要求便逐渐进入家庭,90年代起杜比数位的发展让无损失的声道体验成为可能,杜比数位SR-D讯号以光学方式把连续性资料块印在35 mm 拷贝胶片的片孔之间及光学声轨的侧边。在底片放映时CCD扫描仪(通常在放映机顶的杜比阅读器,或放映机下半部内嵌)把该范围扫描成视讯,然后处理器会把该影像范围互相关联,及抽取数码资料作AC-3位元流,解码输出5.1声道。这也推动了家用级的5.1音响设备开始量产,较低价格产品也出现。
进入2000年代后背投电视的出现首先打破了传统投影机需要较大空间投射和不能阻挡的问题,压缩了家庭剧院所需房间大小,之后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等科技逐渐发展,大尺寸面板成为可能,同时PC个人电脑的普及也成为一大意外的推手,PC已经可以搭载各种DVD和蓝光光驱,同时又有大容量硬盘能储存影像、可升级的显卡进行高清解码,一跃开始取代录影机、播放机等设备,让建立家庭剧院不再需要购买另一批播放设备。
2010年代后4K分辨率的液晶电视搭配蓝光光碟片源成为主流,手机与个人摄影机也能拍摄4K画质,55吋以上有弧度的曲面屏幕、3D显示等高新科技的机种逐渐降价至家庭负担范围,在家中拥有戏院等级享受再也不是梦想,同时越来越多国家的有线电视采数位传送;画质往HD迈进,终有一天能逐渐达成4K画质,付费频道播放的电影将与戏院画质无异,另一方面家用游乐器的画质也逐步提升,所以家庭剧院早已不再是传统“看电影的房间”而已经成为全功能家庭娱乐中心,并取代了另外在客厅摆放一台电视的需求,直接将客厅设为家庭剧院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