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4
转发:0
评论:0
历史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陶器的出现,陶鼎作为一种重要的器形就随之出现了。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曾有陶鼎的出土。早期陶鼎的材质有红陶、夹砂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夹砂灰陶等。陶鼎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夏商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与发展,在贵族阶层,陶鼎逐渐被青铜鼎取代,而在平民阶层,直至东汉时期,陶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东汉以后,陶鼎从生活中消失,但作为明器,仍被使用了很长一段时期后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相传,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青铜鼎的存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治下。”但《史记》成书于西汉,有关三皇五帝的论述多是传说,不足采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被许顺湛、黄怀信和韩建业等学者认为相当于黄帝文化,虽然庙底沟类型已确有陶鼎,且具有热锻铜器的能力,但应该并不具备铸鼎所需技术水平。考古上,铜鼎被认为最...

历史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陶器的出现,陶鼎作为一种重要的器形就随之出现了。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曾有陶鼎的出土。早期陶鼎的材质有红陶、夹砂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夹砂灰陶等。陶鼎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夏商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与发展,在贵族阶层,陶鼎逐渐被青铜鼎取代,而在平民阶层,直至东汉时期,陶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东汉以后,陶鼎从生活中消失,但作为明器,仍被使用了很长一段时期后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相传,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青铜鼎的存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治下。” 但《史记》成书于西汉,有关三皇五帝的论述多是传说,不足采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被许顺湛、黄怀信和韩建业等学者认为相当于黄帝文化,虽然庙底沟类型已确有陶鼎,且具有热锻铜器的能力,但应该并不具备铸鼎所需技术水平。考古上,铜鼎被认为最早铸造于夏朝晚期,也就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相距庙底沟类型已有1000多年的间隔。 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晚期网格纹鼎,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铜鼎 。

在以二里岗文化为代表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体制已经较为完善,仅铜鼎就已有大方鼎、圆鼎和扁足鼎等不同类型。该时期鼎的腹腔多圆而深,鼎耳则多为立于口沿上面的小型立耳 。三足两耳中的一足和一耳在同一条垂线上,且除扁足鼎外其他类别的鼎都采用中空的圆锥形款足。为了防止食物漏入锥足的足孔中,制作时会保留足内的内范,这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不成熟的一面。商代早期铜鼎都饰有纹饰,与夏代铜鼎少有纹饰形成了鲜明对比。纹饰多为兽面纹,也是旧称的饕餮纹。 商代中期,由于缺乏该时期铜鼎的大量或系统的发现,其发展仍难以全面分析。 与之相比,已出土的商朝晚期铜鼎就丰富的多。殷墟作为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极具代表性。在殷墟中期,铜鼎出土数量渐多,仅妇好墓中就曾出土了一批形制较大的圆鼎和方鼎,而著名的后母戊鼎也是该时期的大型铜鼎之一。商人极为重视对鬼神和祖先的祭祀,这些大型铜鼎就是用于祭祀的礼器。殷墟晚期,铜鼎种类有所增多,鬲鼎盛行。 总的来说,殷商时期,方鼎大增,鼎腹变浅,两耳增大;由于浇筑方法的改进,柱足逐渐取代锥足,并有从短变长的发展趋势 。

名称

鼎上铭文中自我提及时使用的名称,根据考证,可达一百三十多种。

形制与分类

根据腹部形制的不同,鼎可以区分为盆鼎、罐鼎、鬲鼎、盘鼎、束腰平底鼎、方鼎等类型。按照鼎足部的不同,可分为锥足鼎、柱足鼎、扁足鼎等。鼎耳分为无耳、立耳和附耳等形式。

鼎与鬲的区别

鼎的常见器形为三足两耳或四足两耳,而鬲也有三足两耳或四足两耳的,因此两者需求从其他方面进行区分。旧说鼎是实足的,但实际上,鼎也有不少空足或半空足的,因此是否空足不是判断一器物属于鼎还是鬲的判据。所以将腹身与足明显分为两部分的称为鼎,将腹部与足部区分不明显的称为鬲。

列鼎制度

列鼎是人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列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储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

天子九鼎:牛、羊、乳猪、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

诸侯七鼎:牛、羊、乳猪、鱼、干肉、牲肚、猪肉。

大夫五鼎:羊、乳猪、鱼、干肉、牲肚、猪肉。

士三鼎:乳猪、鱼、干肉。

士一鼎:干肉。

鼎之最

其他

闽语多将包括锅、炒锅在内的所有锅具都称为“鼎”,例如在闽南语中称为“tiann”,闽东语中称为“diāng”。

参考文献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公共版权图书. 宋.

参见

九鼎

青铜器

饕餮纹

注释

^ 上海博物馆1950年代自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拣选所得青铜器中,有两件云纹鼎也被定为夏代晚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祖庙大铁鼎吴氏鼎鼎有名
从祖庙三门步入中门,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祖庙胜迹:兽足,有耳的铸铁大铁鼎,鼎高2.7米,口径0.55米。鼎耳上有铭文:“一为国泰民安;一为风调雨顺”;鼎身有铭文:“夏鼎商肄,上古法物,朝有攸重,庙亦宜然。我镇灵应祠奉祀真武上帝,神明赫濯,享祀多年。先人子万历戊子岁(1588年)重修,有大香炉一座,置子殿阶永远供奉。至国朝康熙庚戌岁(1670年),其子孙踵前事而重铸之。今经日久,又复废坏,我等广集同人,敬抒葵悃,爰铸重新。仍将捐修人名,用铸于后,并为之铭,以成鼎峙。”“铭曰:中正而立,玄穹上格,其香自升,瑞气长凝。猊蟠闪烁,取新象著。龙象飞腾,不朽名称。”后列捐修士绅、耆士、信士、缘首等168人名字,其中士绅有:吴鸿运、欧济廷、吴济运、吴澍运、吴泽运、吴荣光、吴弥光、吴徽、吴时彦、冼球长、吴怀远、吴观文、吴源泉、邵彤章、陈天才、余殿成。耆士、信士、缘首名字(以下略)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
· 祖庙大铁鼎吴氏鼎鼎有名
从祖庙三门步入中门,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祖庙胜迹:兽足,有耳的铸铁大铁鼎,鼎高2.7米,口径0.55米。鼎耳上有铭文:“一为国泰民安;一为风调雨顺”;鼎身有铭文:“夏鼎商肄,上古法物,朝有攸重,庙亦宜然。我镇灵应祠奉祀真武上帝,神明赫濯,享祀多年。先人子万历戊子岁(1588年)重修,有大香炉一座,置子殿阶永远供奉。至国朝康熙庚戌岁(1670年),其子孙踵前事而重铸之。今经日久,又复废坏,我等广集同人,敬抒葵悃,爰铸重新。仍将捐修人名,用铸于后,并为之铭,以成鼎峙。”“铭曰:中正而立,玄穹上格,其香自升,瑞气长凝。猊蟠闪烁,取新象著。龙象飞腾,不朽名称。”后列捐修士绅、耆士、信士、缘首等168人名字,其中士绅有:吴鸿运、欧济廷、吴济运、吴澍运、吴泽运、吴荣光、吴弥光、吴徽、吴时彦、冼球长、吴怀远、吴观文、吴源泉、邵彤章、陈天才、余殿成。耆士、信士、缘首名字(以下略)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
· 祖庙大铁鼎吴氏鼎鼎有名
从祖庙三门步入中门,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祖庙胜迹:兽足,有耳的铸铁大铁鼎,鼎高2.7米,口径0.55米。鼎耳上有铭文:“一为国泰民安;一为风调雨顺”;鼎身有铭文:“夏鼎商肄,上古法物,朝有攸重,庙亦宜然。我镇灵应祠奉祀真武上帝,神明赫濯,享祀多年。先人子万历戊子岁(1588年)重修,有大香炉一座,置子殿阶永远供奉。至国朝康熙庚戌岁(1670年),其子孙踵前事而重铸之。今经日久,又复废坏,我等广集同人,敬抒葵悃,爰铸重新。仍将捐修人名,用铸于后,并为之铭,以成鼎峙。”“铭曰:中正而立,玄穹上格,其香自升,瑞气长凝。猊蟠闪烁,取新象著。龙象飞腾,不朽名称。”后列捐修士绅、耆士、信士、缘首等168人名字,其中士绅有:吴鸿运、欧济廷、吴济运、吴澍运、吴泽运、吴荣光、吴弥光、吴徽、吴时彦、冼球长、吴怀远、吴观文、吴源泉、邵彤章、陈天才、余殿成。耆士、信士、缘首名字(以下略)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
· 郑鼎
(1215—1277)元泽州阳城(今属山西)人。窝阔台汗时授千户。后从世祖平大理、略宋地,屡有功。中统初,迁平阳、太原两路万户,旋改宣慰使。至元三年(1266)为平阳路总管,时值大旱,乃导汾水以溉民田,又修学校,厉风俗。十四年,改湖北道宣慰使,旋出讨蕲、黄二州之乱,卒于军中。
· 神鼎
纪年参看中国年号索引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参考文献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ISBN7101025129消歧义翟钊的定鼎年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