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高句丽建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32
转发:0
评论:0
山城丸都山城遗迹,位于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的城邑分为山城和平原城,前者居多。山城占山据水,处列要津,有很强的军事防御效果。《册府元龟》就记载:“高丽城雉依山……耕夫释耒,并皆入堡。”平原城则均为其都城,且与山城组合修建,平战结合,如中期都城丸都山城与国内城,后期都城大城山城与安鹤宫。高句丽选用山城的原因,一是因为多山、少良田的客观地理环境,二是因为自建国起便处于长期不断的战争状态。高句丽山城有石城与土城之分。石城出现较早,贯穿整个历史时期。受汉文化影响而建筑土城一般出现在中后期。分布高句丽山城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二省和朝鲜半岛北部。目前基本得到确认的高句丽山城约有100余座。其中中国境内有99座,辽宁省68座,吉林省31座。总体来看,高句丽山城分布在五个区域:浑江流域、鸭绿江中游地区。即高句丽初、中期活动腹地及周边,包括前期都城五女山城(位于今辽宁桓仁)和中期都城丸都山城(位于今吉林...

山城

高句丽建筑

 丸都山城遗迹,位于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市。

高句丽的城邑分为山城和平原城,前者居多。山城占山据水,处列要津,有很强的军事防御效果。《册府元龟》就记载:“高丽城雉依山……耕夫释耒,并皆入堡。”平原城则均为其都城,且与山城组合修建,平战结合,如中期都城丸都山城与国内城,后期都城大城山城与安鹤宫。高句丽选用山城的原因,一是因为多山、少良田的客观地理环境,二是因为自建国起便处于长期不断的战争状态。

高句丽山城有石城与土城之分。石城出现较早,贯穿整个历史时期。受汉文化影响而建筑土城一般出现在中后期。

分布

高句丽山城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二省和朝鲜半岛北部。目前基本得到确认的高句丽山城约有100余座。其中中国境内有99座,辽宁省68座,吉林省31座。 总体来看,高句丽山城分布在五个区域:

浑江流域、鸭绿江中游地区。即高句丽初、中期活动腹地及周边,包括前期都城五女山城(位于今辽宁桓仁)和中期都城丸都山城(位于今吉林集安)。

辽东半岛南端至辽河平原北部一线,以及辽东半岛东部沿海。即高句丽后期西部防线,唐丽战争的重要战场。

辽东至大同江流域一线。即高句丽后期迁都后通往中原的通道,包括后期都城大城山城(位于今朝鲜平壤)。

大同江以南。即高句丽南向扩张中保卫平壤城不受百济侵扰的一系列山城。

第二松花江流域、图们江流域至朝鲜半岛东北部。即后来臣服于高句丽的夫余、沃沮、濊貊等政权/部族的活动区域。

千里长城

高句丽政权在荣留王十四年(631)到宝藏王五年(646),为阻挡唐朝的征伐,耗时16年修筑了一条千里长城。

其记载见于《旧唐书·高丽传》:“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更为详细:“荣留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东南至海,千有余里,凡一十六年毕功。”

但对千里长城的位置和形式,学界仍存在分歧。一些学者认为,文献中记载的长城是确实存在的城墙,大体从今吉林市出发沿辽河东岸至营口海滨;今天吉林省内的怀德镇老边岗遗址就是其遗址。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千里长城指的是一道防线,即从辽河平原北部至辽东半岛南端、东北至西南走向、各个山城相连、大小山城相互依托而形成的宏观上的山城防御体系。

墓葬

高句丽建筑

 将军坟一号陪冢。

高句丽建筑

  高句丽墓壁画。

高句丽习俗重视丧葬。《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终之衣。厚葬,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

高句丽墓葬最初“积石为封”,为简单的无坛石扩墓,即不甚规整的封石堆。后来在外部结构上出现了变化,四周堆砌一层规整的台阶,或在其上继续堆砌多层逐渐收拢的台阶,由无坛变为方坛或方坛阶梯。在内部结构上也产生了变化,增加了墓道、墓室和盖顶石,由石扩墓变成了石室墓。将军坟及其一号陪冢(位于今吉林集安)都是方坛阶梯石室墓的典型代表。

公元5世纪后,高句丽墓葬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积石墓终被封土墓代替。大型封土墓内部多有壁画。

宫庙宅署

《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其俗节食,好治宫室,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祀灵星、社稷。”《旧唐书·高丽传》记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其俗贫窭者多,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暖。”即高句丽的王宫、庙宇、衙署为铺瓦的土木建筑,民宅则结草为庐;屋外有祭祀用的大屋,屋内设有冬季取暖用的火炕。

高句丽的宫殿、庙宇、衙署和民宅,今无完整遗存,只留有部分遗址。宫殿遗址有丸都山城内的宫殿址。佛寺遗址有平壤的金刚寺、中兴寺等遗址。祀庙遗址有集安东台子建筑址。衙署遗址有安鹤宫遗址。

现状与保护

中国桓仁、集安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和朝鲜平壤、南浦的高句丽墓葬群分别登录了世界文化遗产。

洞沟古墓群、丸都山城与国内城、五女山山城和凤凰山山城等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高句丽
历史高句丽王冠建国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韩国史书,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鸭绿江沿岸的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中记载:‘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一些史籍推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1世纪中期。不过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濊貊人自称自己为高句丽。首次将高句丽和濊貊部落联系起来的是《汉书》对公元前14年高句丽起义摆脱玄菟郡的记载。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内城。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新成立的东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濊貊人和扶余人组成的。据《三国志》记载,濊的“言语法俗大抵...
· 小高句丽
考证根据《册府元龟》的这句话:十三年四月,高丽国进乐器及乐工两部推断迟至元和十三年(818年),小高句丽已经建国,小高句丽是在唐朝的安东都督府的基础上建立的。根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唐朝贞元年间宰相贾耽的《道里记》,在8世纪90年代,仍然存在安东都护府驻于辽东,所以小高句丽建国应在9世纪初。关于小高句丽何时灭亡以及渤海国何时进入辽东,根据唐太和八年(834年)幽州判官张建章访问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后所著的《渤海国记》,当时渤海国尚未进入辽东。而根据《续日本后纪·卷十一》“日域东遥,辽阳西阻。两邦相去,万里有余”,渤海国在仁明天皇承和九年(842年)已经进入辽东。综上所述,大约在834年—842年,渤海国大彝震执政期间,小高句丽被渤海国吞并。关于高德武699年,武周册封高句丽宝藏王的三儿子,武则天侄儿建安王武攸宜的外甥高德武为安东都督。部分历史学家称高德武在安史之乱后,建立了小高句丽,由于安史之...
· 高句丽语
概述中国史籍记载对高句丽与三韩及倭的语言相似相异与否没有明确的表述。只是记载说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的语言相似,而沃沮与挹娄语言相异。朝鲜语就是在新罗语基础上发展而来。有关朝鲜/韩国语和日语的语系存在很多的争议,不过日语和朝鲜/韩国语的文法几乎一样。而三世纪后,高句丽,新罗都是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有不少人尝试把高句丽语、百济语及现时的日本语系诸语连系在一起(Beckwith2004):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大和族很可能是从扶余国而来,而扶余人的语言随着地域的分隔,慢慢演变成为高句丽语、百济语及古代的日语。具体的语言资料有《三国志・东夷列传》的高句丽条目、《后汉书・东夷列传》的高句丽条目与《日本书纪》等所记录的零散高句丽语,而最重要的是由《三国史记》(1145年完成)〈卷三十七・高句丽地理志〉与〈卷三十五・新罗地理志〉所纪录的高句丽地名中导出的高句丽语辞汇。至今已重构约有八十余词语,与周边言...
· 高句丽县
高句丽民族的起源与成立史书中多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论语疏云:“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有人说是满州人最早的名称),五凫臾(扶余),六索家,八倭人,九天鄙。”)。高句丽可能出自扶余族居住东北地区的某一支。扶余四出道中(东部)有马加部,是个以马为图腾的氏族,高句丽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年),曾在高句丽分布地区置高句丽县,隶玄菟郡。高句丽建国后,仍隶属汉玄菟郡管辖。中国史学界更多认为高句丽以扶余等民族为中心建国,属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国家。高句丽人其实是在高句丽县中发展的民族(主体是沸流国的高夷)融入貊人,濊人,一部分扶余人,朱蒙未出现在卒本前,沸流的消奴部是高句丽族头人(松让在见朱蒙时指自己累世为王),后松让与朱蒙斗,不胜,让位朱蒙,高句丽人在桂娄部之下建国。高句丽源出扶余是指朱蒙一族来自金蛙王。高句丽有五部:桂娄部称黄部,内部是高句丽王族,消奴部是以...
·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