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建筑
山城
丸都山城遗迹,位于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市。
高句丽的城邑分为山城和平原城,前者居多。山城占山据水,处列要津,有很强的军事防御效果。《册府元龟》就记载:“高丽城雉依山……耕夫释耒,并皆入堡。”平原城则均为其都城,且与山城组合修建,平战结合,如中期都城丸都山城与国内城,后期都城大城山城与安鹤宫。高句丽选用山城的原因,一是因为多山、少良田的客观地理环境,二是因为自建国起便处于长期不断的战争状态。
高句丽山城有石城与土城之分。石城出现较早,贯穿整个历史时期。受汉文化影响而建筑土城一般出现在中后期。
分布
高句丽山城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二省和朝鲜半岛北部。目前基本得到确认的高句丽山城约有100余座。其中中国境内有99座,辽宁省68座,吉林省31座。 总体来看,高句丽山城分布在五个区域:
浑江流域、鸭绿江中游地区。即高句丽初、中期活动腹地及周边,包括前期都城五女山城(位于今辽宁桓仁)和中期都城丸都山城(位于今吉林集安)。
辽东半岛南端至辽河平原北部一线,以及辽东半岛东部沿海。即高句丽后期西部防线,唐丽战争的重要战场。
辽东至大同江流域一线。即高句丽后期迁都后通往中原的通道,包括后期都城大城山城(位于今朝鲜平壤)。
大同江以南。即高句丽南向扩张中保卫平壤城不受百济侵扰的一系列山城。
第二松花江流域、图们江流域至朝鲜半岛东北部。即后来臣服于高句丽的夫余、沃沮、濊貊等政权/部族的活动区域。
千里长城
高句丽政权在荣留王十四年(631)到宝藏王五年(646),为阻挡唐朝的征伐,耗时16年修筑了一条千里长城。
其记载见于《旧唐书·高丽传》:“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更为详细:“荣留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东南至海,千有余里,凡一十六年毕功。”
但对千里长城的位置和形式,学界仍存在分歧。一些学者认为,文献中记载的长城是确实存在的城墙,大体从今吉林市出发沿辽河东岸至营口海滨;今天吉林省内的怀德镇老边岗遗址就是其遗址。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千里长城指的是一道防线,即从辽河平原北部至辽东半岛南端、东北至西南走向、各个山城相连、大小山城相互依托而形成的宏观上的山城防御体系。
墓葬
将军坟一号陪冢。
高句丽墓壁画。
高句丽习俗重视丧葬。《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终之衣。厚葬,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
高句丽墓葬最初“积石为封”,为简单的无坛石扩墓,即不甚规整的封石堆。后来在外部结构上出现了变化,四周堆砌一层规整的台阶,或在其上继续堆砌多层逐渐收拢的台阶,由无坛变为方坛或方坛阶梯。在内部结构上也产生了变化,增加了墓道、墓室和盖顶石,由石扩墓变成了石室墓。将军坟及其一号陪冢(位于今吉林集安)都是方坛阶梯石室墓的典型代表。
公元5世纪后,高句丽墓葬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积石墓终被封土墓代替。大型封土墓内部多有壁画。
宫庙宅署
《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其俗节食,好治宫室,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祀灵星、社稷。”《旧唐书·高丽传》记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其俗贫窭者多,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暖。”即高句丽的王宫、庙宇、衙署为铺瓦的土木建筑,民宅则结草为庐;屋外有祭祀用的大屋,屋内设有冬季取暖用的火炕。
高句丽的宫殿、庙宇、衙署和民宅,今无完整遗存,只留有部分遗址。宫殿遗址有丸都山城内的宫殿址。佛寺遗址有平壤的金刚寺、中兴寺等遗址。祀庙遗址有集安东台子建筑址。衙署遗址有安鹤宫遗址。
现状与保护
中国桓仁、集安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和朝鲜平壤、南浦的高句丽墓葬群分别登录了世界文化遗产。
洞沟古墓群、丸都山城与国内城、五女山山城和凤凰山山城等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