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唢呐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8
转发:0
评论:0
1、唢呐的种类、形制和演奏技巧唢呐为双簧单管乐器,由哨、气盘(气牌)、芯子(侵子)、杆和碗五部分组成。唢呐的杆多为木制,管身上开有8个音孔(前7后1),管的上端插入芯子,芯子上套有气盘和芦苇做的哨,芯子插入管身的深浅影响到调高。杆的下端装有碗。碗又叫喇叭口,用以扩大音量,并可小幅度地调整音高。唢呐品种繁多,民间以杆的长短不同,分为5种,即: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柏木杆海笛。小唢呐,杆长6.5寸-9寸,其中最常用的是7寸杆(又称三岐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说唱音乐伴奏。中唢呐,杆长9.5寸-12寸,其中最常用的是11寸杆(又叫黑杆子)。流行在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唢呐和小唢呐之间,音色较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因流行在南方、小唢呐和中唢呐又被北方人称为“南方唢呐”。大唢呐,杆长12.5寸-17寸,其中最常用的是15寸杆(又名...

1、唢呐的种类、形制和演奏技巧

唢呐为双簧单管乐器,由哨、气盘(气牌)、芯子(侵子)、杆和碗五部分组成。唢呐的杆多为木制,管身上开有8个音孔(前7后1),管的上端插入芯子,芯子上套有气盘和芦苇做的哨,芯子插入管身的深浅影响到调高。杆的下端装有碗。碗又叫喇叭口,用以扩大音量,并可小幅度地调整音高。

唢呐品种繁多,民间以杆的长短不同,分为5种,即: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柏木杆海笛。小唢呐,杆长6.5寸-9寸,其中最常用的是7寸杆(又称三岐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说唱音乐伴奏。

中唢呐,杆长9.5寸-12寸,其中最常用的是11寸杆(又叫黑杆子)。流行在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唢呐和小唢呐之间,音色较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因流行在南方、小唢呐和中唢呐又被北方人称为“南方唢呐”。

大唢呐,杆长12.5寸-17寸,其中最常用的是15寸杆(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和冀东一带,声音低沉宏大,多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柏木杆,比15寸的大杆子稍短,流行在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与大唢呐的哨片形状不同。声音清脆明亮,多用来吹奏小调(“吹歌”)和咔戏(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大唢呐和柏木杆因广泛流传于北方各省,又有“北方唢呐”之称。

海笛,杆长不足6寸,声音高亢响亮,音色尖锐,多用于器乐合奏。许日曲的在民间的演奏中,丧事时,多用两支同音高的大唢呐,配以锣鼓或小件打击乐器;婚事时,多以一支中音唢呐或海笛主奏。

此外,我国还有四川苗族流行的大唢呐、用牛角制成喇叭口的彝族唢呐沙喇、外形美观的藏族大唢呐嘉令、朝鲜族唢呐太平箫,等等。

唢呐的演奏技巧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两类,在演奏中常常二者结合运用。其演奏技巧主要有:

(1)弹音。是唢呐吹奏顿音的一种技巧。运用“单舌”、“双舌”(以舌尖弹打哨口一下或两下)及“双吐”奏出。

(2)打花舌。演奏方法及效果与笛同。

(3)箫音。一种特殊的弱奏技巧,用嘴唇夹紧哨面,同时控制气息,发出极小的音量,似箫声。 (4)滑音。运用手指的渐按和渐开,同时配合嘴唇对哨子的控制和气息的强弱而形成。 (5)叠音。又叫指花,在本音的上方音孔用手指快速弹打。与一般颤音效果不完全相同的是,叠音不仅可在上二度打动,也可在本音的上三度、上四度、上五度打动。 (6)打音。在发音孔和其下方的音孔用手指急速打动。 (7)垫音。在吹奏一音时,将第8孔的按指急速地抬起一次,发出类似倚音的效果。

(8)循环换气。通过鼻吸气和嘴吹奏的协调动作,使演奏长时间气息不断,与笛同。除了以上技巧,民间艺人还创造了模仿三弦音(短促而富有弹性的顿音八、鸡啼鸟鸣、人的笑声以及人声歌唱等特殊技巧。

2、代表曲目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如果用软哨吹奏,音色可柔和些。由于这个特点,唢呐曲多具有明亮、刚劲的风格。著名的唢呐曲目有《百鸟朝风》、《婚礼曲》、《小开门》、《大合套》、《一枝花》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唢呐
历史唢呐约在元朝时由波斯传入,但在新疆西晋时期的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有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开始在中国的民间流传,明清以来民间便经常使用。现代改革现代国乐团流行使用经过改良的唢呐,按孔改为圆形,采用平均律。近代中国模仿西方的交响乐团而成立了民族乐团,但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几乎没有铜管乐器。于是,作曲家在作曲时,将原本是木管乐的唢呐,改为类似交响乐团中铜管乐的角色,因此唢呐多用于雄壮需要气势的乐段。由于传统唢呐音域较小、缺乏中低音域、半音等音准难以控制,因此模仿了双簧管等乐器的按键,发展出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乐器,以弥补民族乐团管乐中、低音声部的不足。构造、发声原理传统唢呐的管身有8个音孔,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音。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管身及碗的振动及扩音而发出声音。唢呐能...
· 河南-沁阳唢呐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音量大,音质粗犷嘹亮,适合表现热烈奔放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添加了闷子、手搦、卡腔、管子等附属乐器,使表现力和演奏内容更为丰富。当地民间遇有红白喜事、生辰庆典、庙会等活动都会请唢呐班前往演奏。唢呐表演
· 唢呐教授仲冬和
简要介绍:唢呐教授仲冬和(1939.11―2012.5),男,1960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器乐系,主攻唢呐,兼学笙,打击乐器。1965年毕业分配到山东艺术学院担任唢呐、笙、打击乐及吹打乐合奏等课程的教学。现是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山东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中文名仲冬和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日期1939.11逝世日期2012.5逝世]2012年5月5号18点整仲冬和先生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3岁。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省级以上10余篇,其中国家级的有《吹戏艺术》1987年《中国音乐》第1期;《唢呐鼓吹与戏曲》:1989年《中国音院学报》“论文专辑”;《发展唢呐吹奏艺术管见》:1994年《音乐舞蹈》第2期:《呼吸与吸呼之我见》:1994年《乐器》第1期。发表论著:《唢呐吹奏法》1980年山东...
· 伴郎坐吹唢呐大爷中间连听2小时,古代什么时候有唢呐的?
近日,一伴郎接亲坐在俩唢呐大爷中间连听2小时演奏,本来最开始以为是和伴娘一起坐的,结果被分到了唢呐大爷的车,在车上只能坐在俩大爷中间,俩大爷也很卖力,坐了两个小时的车,一直在吹。其实对于唢呐这个乐器,可以说是陌生有熟悉了,只知道它是一个传统的乐器,而且唢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声音尖锐刺耳,长得也比较像喇叭,不过对于一些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来说,对于喇叭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不论是在什么重大的节日的时候,总是会听到唢呐声,那么你知道古代什么时候有唢呐的吗?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唢呐最早在中国出现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又被称为“嘀嗒”或“喇叭”,据说是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的一种吹奏乐器,其自传入我国始,因为精通唢呐的人不多,所以并未被广泛流传。而最早在古籍中有唢呐记载的是在明代,当时明代武将戚继光将唢呐当作了军乐,“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图源自网络虽然说唢呐作为一个传统乐...
· 奇人王意芳鼻子吹唢呐
2月18日,武平县在梁野文化广场举行第五届农民文化体育节,东留乡泥洋村代表队王意芳师傅用鼻子吹唢呐,吹奏了一曲《闹新春》,让现场观众不禁叹为观止。今年55岁的王师傅自幼喜欢民间文艺和民间乐器,19岁时拜江西会昌一位老艺人为师。3年后,他开始学习鼻子吹唢呐这门绝技。经过六七年勤学苦练,才学成归来。此后,他不断接到本村或周边村庄的邀请,前去助兴演出。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他的表演逐步扩展到上杭、长汀甚至江西、广东等地,鼻子吹唢呐成为演出的亮点。“要吹好唢呐需要很大的肺活量,用鼻子吹唢呐则需要比常规吹法多几倍的气来完成。”王师傅说,“鼻子吹唢呐难度在于气息的掌握,常规的吹奏气息比较好控制,而鼻子不同,气息难以控制,稍不注意就会变音、变调。”王意芳师傅用鼻子吹唢呐表演已经有30多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何把这门独特的绝技传承下去,成了王师傅经常考虑的问题。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是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