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潘天寿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2
转发:0
评论:0
著作《顾恺之》潘天寿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潘天寿画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听天阁画谈随笔》潘天寿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潘天寿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潘天寿论画笔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潘天寿谈艺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潘天寿诗存》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潘天寿行草二种》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潘天寿画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潘天寿书法集》浙江人民美术2001《潘天寿菊石图卷》西冷印社2006《潘天寿诗集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潘天寿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中国绘画史》潘天寿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潘天寿纪念馆潘天寿纪念馆在西湖上城区南山路景云村1号,原为潘天寿故居.

著作

《顾恺之》 潘天寿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

《潘天寿画辑》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

《听天阁画谈随笔 》 潘天寿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

《潘天寿美术文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

《潘天寿论画笔录》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

《潘天寿谈艺录》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潘天寿诗存》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1

《潘天寿行草二种》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

《潘天寿画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

《潘天寿书法集》 浙江人民美术 2001

《潘天寿菊石图卷》 西冷印社 2006

《潘天寿诗集注》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9

《潘天寿论艺》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

《中国绘画史》 潘天寿著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潘天寿纪念馆

潘天寿纪念馆在西湖上城区南山路景云村1号,原为潘天寿故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长期从事绘画活动和美术教学。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等,近受吴昌硕、黄宾虹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气,朴厚劲挺,气势雄阔,题识跌宕疏斜,有黄道周风。能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独自风格。又长于指头画。于画史、画论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谈丛》、《潘天寿书画集》等。
· 浙江省-宁波-宁海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乳名权,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后改名天寿,字大颐,早年号寿者、阿寿,晚号雷婆头峰寿者、颐者等,宁海回浦乡冠庄村人。幼喜习画,临《芥子园画谱》。1915年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得李叔同、经亨颐诸师教益。1923年执教上海女子职业学校,求教国画大师吴昌硕,受器重。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抄写讲义职司,校长刘海粟识其才,聘任中国画、中国画史教席,遂潜心研究徐渭、朱耷、原济等大家名作,艺事日精。1926年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术学院(后改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艺术教育系主任。1928年应聘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1929年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1932年发起组织沪上白社画会,《白社画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内迁,任合并后的国立艺专教务主任、代理校长。1944年国立艺专迁重庆后,任校长兼国画系主任。抗战胜利,随校迁回杭州。未几辞校长职,致力教育、创作,《指墨松鹰》、《读经...
· 越文化—文化名人—潘天寿
(1897-1971)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他精...
· 关于潘天寿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人民网评:"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他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
· 潘天寿有着怎样的艺术特点?他作画的手法是什么样的
笔墨技巧西欧与东方的地域不同,人种肤色不同,生活方式、性情脾气、风俗习惯都不同,西洋人说自然界没有墨色,但中国画却利用墨色来表现对象,中国古代的彩陶就是用墨色来表现的;吴昌硕常常用墨色和红色画牡丹,充分发挥墨色的效能,使其色彩的变化非常复杂,对比强烈,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齐白石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墨为五色之主,然须以白配之,则明。老子曰:"知白守黑。"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以焦、积、破取厚重。此意,北宋米襄阳已知之矣。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而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也,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淡色惟求清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