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十八罗汉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3
转发:0
评论:0
沿革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演变而成。据师子国庆友尊者《法住记》所载,佛陀临涅槃时,所嘱咐到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是十六罗汉。《法住记》也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姓名。至于演变为十八罗汉的原因来源很多,其中一说指古代中国人认为“9”为吉祥数字,到唐朝以后才在十六罗汉加了两个尊者,凑成了十八罗汉。另一说推测,后人可能是将庆友尊者与玄奘也当作罗汉。流存至今的最后两位罗汉,出现原因和身份说法很多,已难以考证。十八罗汉最后两位罗汉之厘定,现时仍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一般推断十八罗汉之出现时期,乃根据最早提及十八罗画像的文献《东坡文集》和相关画像。据《东坡文集》描述,北宋苏轼曾得一幅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罗汉图”,因而题了十八首赞《十八大阿罗汉颂》,但没有列出十八罗汉的名字。第二次描述见于《东坡文集》续集十,苏轼于清远峡宝林寺见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图”,再作诗题赞《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

沿革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演变而成。据师子国庆友《法住记》所载,佛陀临涅槃时,所嘱咐到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是十六罗汉。《法住记》也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姓名。至于演变为十八罗汉的原因来源很多,其中一说指古代中国人认为“9”为吉祥数字,到唐朝以后才在十六罗汉加了两个,凑成了十八罗汉。另一说推测,后人可能是将庆友与玄奘也当作罗汉。流存至今的最后两位罗汉,出现原因和身份说法很多,已难以考证。

十八罗汉最后两位罗汉之厘定,现时仍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一般推断十八罗汉之出现时期,乃根据最早提及十八罗画像的文献《东坡文集》和相关画像。据《东坡文集》描述,北宋苏轼曾得一幅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罗汉图”,因而题了十八首赞《阿罗汉颂》,但没有列出十八罗汉的名字。第二次描述见于《东坡文集》续集十,苏轼于清远峡宝林寺见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图”,再作诗题赞《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阿罗汉》且标出了罗汉名字。苏轼所记的第十七和第十八罗汉,分别是庆友和宾头卢(十六罗汉之一——宾度罗跋罗惰阇的重复)。按苏轼所见的绘画作品推断,画家所处的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已出现了十八罗汉之说。

到宋代、元代后,十八罗汉之说已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连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也出现“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故事。不过,宋代志磐撰《佛祖统记》认为,宾头卢为重复充数,庆友是《法住记》作者,故排除了两者。《佛祖统记》指,以正当名分受佛陀嘱咐的最后两位罗汉应该是迦叶和君徒钵叹。清朝的《秘殿珠林续编》中,乾隆题颂最后两位罗汉降龙罗汉是迦叶、伏虎罗汉是弥勒,并由章嘉呼图克图所考定。

藏传佛教主要是讲十六罗汉;但在一些地区也有十八罗汉的说法,相传是从中土传入的,最后两位指的是达磨多罗(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

中国十八罗汉

中国的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加上两位罗汉,乾隆所钦定的十八罗汉。分别是:

宾度罗跋啰惰阇(Pindola-bharadvaja)

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

迦诺迦跋厘惰阇(Kanaka-bharadvaja)

苏频陀(Suvinda)

诺距罗(Nakula)

跋陀罗(Bhadra)

迦理迦(Karika)

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

戍博迦(Svaka)

半托迦(Panthaka)

罗怙罗(Rahula)

那伽犀那(Nagasena)

因揭陀(Ingata)

伐那婆斯(Vanavasin)

阿氏多(Ajita)

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

嘎沙鸦巴(Kasyapa 迦叶)

纳答密答喇(Maitreya 弥勒)

另有一种说法:

参见

阿罗汉

四大罗汉

十六罗汉

三十六罗汉

五百罗汉

罗汉寺

十八铜人

罗汉脚

外部链接

经典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供请十六大阿罗汉护教略仪

介绍图文

五方正神十八罗汉庙(马来西亚,柔佛州)

漫谈罗汉

希热布唐卡画集·十六罗汉专辑

宝物传奇绣品:十八罗汉

话说罗汉

住世护法罗汉——罗汉画特展介绍

一休禅堂:诸罗汉传

郭锦鸿:〈十六罗汉与十八罗汉略考〉,《香港佛教》,第59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演变成为十八罗汉。据唐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回的《法经记-xyt》说,庆友在涅槃时将住世十六位大阿罗汉的名号告知众生,十六罗汉即广为流传。到了清代,世人在为十六罗汉造像时,出于尊敬,将庆友及玄奘大师加进去,于是,十六即演变成十八罗汉,只是后两位罗汉名号时有变化。清乾隆年间,由乾隆帝钦定,将十七、十八罗汉定为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十八罗汉名号才最终确定。第一罗汉跋罗堕骑鹿罗汉原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
· 十八罗汉绣像
唐朝贞观元年,禅师泰上人云游琴亭玉壶峰后,爱其山水幽静,于是择地建起了法藏寺,又名楼阁寺,列县内五大名刹之首。宋文天祥曾题“觉堂寺”三字。元明年间,云游在江浙一带的莲花县高僧释惟则在苏州的“狮子林”功德圆满,名播天下。在他晚年之际,仍然不忘乡梓,尤其是他年轻时曾经举办过佛事活动的法藏寺,时刻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于是挥毫写下了一副思念故土、怀念“法藏寺”的楹联:回首佛国青螺髻;误入仙人碧玉壶。这副楹联送到法藏寺后,掌门人一静方丈十分高兴,当即聘请高明匠人将这副楹联拓印在法藏寺大门两侧的圆柱上,将这寺庙衬托得更加金碧辉煌。为了壮大声势,提高法藏寺的名望,一静方丈决定趁机举办两场法会,并发出请柬,邀请邻近数县名刹的长老前来参加。举办法会这些天,法藏寺果然十分热闹,不仅香客如云,而且各地名刹的长老也来了不少。连日来,法藏寺明烛高烧,香烟缭绕。寺外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寺内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各种响器伴...
· 详解十八罗汉排名及典故:揭秘十八罗汉都有哪些?
十八罗汉简介: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罗汉,即为阿罗汉,梵名(Arhat)他们是佛的得道弟子,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获的最高果位。修到罗汉的境地,已经断尽三界烦恼,灭除见、修二惑,永远解脱轮回。从这个意义上说,阿罗汉果位,又可称为“无极果”或“无学果”,表示已经到达极点,所学已尽,再没什么可学的了。阿罗汉这个词是梵文音译,有三义:其一曰“杀贼”,即杀一切烦恼之贼,佛教把众生因无明迷妄所引起的各种烦恼、疑惑、痴迷等情,称之为心中之“贼”,认为它们是扰乱人们内心清静、妨碍修行的有害情感。而阿罗汉已经灭尽了这种种“心中之贼”。“其二曰“应供”,谓到了阿罗汉果位,已经断灭一切能导致生死...
· 关于十八罗汉有着哪些民间传说?十八罗汉成神之前是强盗吗
远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养的丫头(女儿)多。大丫头家生活好一些,妈妈家生活不好,老头还懒的很,一遇上年成不好,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于是经常向大丫头家借粮接济。过去,人们用的都是箩,上下一样大,箩身很高。这—天,她妈妈又向大丫头借粮食来了。丫头正忙,就说:“妈,你自个把箱盖打开装吧。”妈妈走到粮柜子跟前,盖子打开,箩筐塞进去满满的装了一箩筐说:“丫头,妈装好了。你忙你的,妈回去了。”丫头赶紧起身,给妈妈把门打开,送妈妈出了门。又过了几天,她妈妈又来了:“丫头,妈给你还粮食来了。”“哟,妈,还啥呢,自家人,吃了就行了么。”“傻丫头,妈老拿,怎能不还呢?”老婆子走到粮柜跟前,盖子揭开,把箩筐塞进去了才倒呢。老婆子耍了个心眼子.借米时,箩口向上,还米时,箩底向上。箩底子翻过来,浅浅的倒下一层就算还了。老人就这么还。很多年过去了,丫头妈妈老死了。妈妈欠下大丫头的粮食就很多了,她不说是借,就说问丫头要粮...
· 降龙罗汉: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即是迦叶
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即是「迦叶」,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据《法住记》说,以上十六位罗汉是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佛命他们常驻人间普渡众生。另一说法是第十七位罗汉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传说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降龙罗汉乃佛祖座下弟子,法力无边,助佛祖降龙伏妖,立下不少奇功。降龙修炼1420年却始终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观音,得知七世尘缘未了,便下凡普渡众生,了结未了尘缘。在《济公外传》中,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法名道济(1130年—1209年),也称济癫,后道济和尚被人们尊称为济公,济公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天台县永宁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