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伪科学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5
转发:0
评论:0
总览科学方法论典型的十九世纪颅相学挂图:在十九世纪20年代,颅相学家声称意志可以存在于大脑的各个部位。他们对人格特征的阅读在之后被证伪。1843年,颅相学第一个被定为伪科学。虽然用以证明某一知识体系、方法论、或实践时科学的标准千差万别,但基本理论是一致的。其基本观点是所有的科学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并可由他人进行主体间可验证性。这些原则旨在保证实验可以在同等条件下重复,使得进一步对某一现象的假说或理论是有效的、可靠的。标准要求至始至终贯彻科学凡事,误差应得到控制,或通过随机性、适当例样、双盲研究或其它方式来消除。得到的所有数据,包括实验和环境状况,都应备案,以便同行评审,允许更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证明或证伪。统计量化的显著性差异、置信区间、误差范围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工具。可证伪性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卡尔·波普尔将可证伪性视为科学和伪科学的标准。可证伪性意味着结果可以被证伪。例如,论断“上帝创造了...

总览

科学方法论

伪科学

  典型的十九世纪颅相学挂图:在十九世纪20年代,颅相学家声称意志可以存在于大脑的各个部位。他们对人格特征的阅读在之后被证伪。 1843年,颅相学第一个被定为伪科学。

虽然用以证明某一知识体系、方法论、或实践时科学的标准千差万别,但基本理论是一致的。其基本观点是所有的科学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并可由他人进行主体间可验证性。 这些原则旨在保证实验可以在同等条件下重复,使得进一步对某一现象的假说或理论是有效的、可靠的。标准要求至始至终贯彻科学凡事,误差应得到控制,或通过随机性、适当例样、双盲研究或其它方式来消除。得到的所有数据,包括实验和环境状况,都应备案,以便同行评审,允许更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证明或证伪。统计量化的显著性差异、置信区间、误差范围 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工具。

可证伪性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卡尔·波普尔将可证伪性视为科学和伪科学的标准。 可证伪性意味着结果可以被证伪。例如,论断“上帝创造了宇宙”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但没有相应的实验可以被构架起来;它干脆被列在科学范畴之外。波普尔使用占星术来作为伪科学的例子,用相对论来作为科学的例子。他进而将非科学分为哲学、数学、玄学、宗教,并将伪科学区分开来,但他并没有清晰地提供明确的评判标准。

莫顿规范

1942年,罗伯特·金·莫顿列出了一小集“标准”以辨析什么才是“真”科学。如果有一条标准被违反了,莫顿就认为它是非科学。这并没有获得科学界的广泛接受。他的标准是:

原始性:实验和研究必须为科学界提供一些新的东西。

分离性:科学家从事这项科学的理由应该是增加知识。科学家不应该有个人理由,期待某种结果。

普遍性:无人可以更加轻易地获得信息。社会阶级、宗教、种族或个人因素不是人们获取或从事某种科学的因素。

怀疑论:科学因素不能基于信仰。人们应该持续质疑所有的案例、辩题,持续地检查误差和无效假说。

公共可及性:任何科学都是向所有人公开的。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应公开,在科学界共享。

拒绝承认问题

1978年,保罗·萨卡德(Thagard)提出伪科学区别于科学在于较之代替理论来说,伪科学长期没有进步,而他的支持者不能认清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1983年,马里奥·邦基(Bunge)提出了“信仰领域”和“研究领域”来帮助划分伪科学和科学,前者主要是个人的、主观的,而后者则有许多系统化的过程。

批评

科学哲学家,如保罗·费耶阿本德,辩称在科学和非科学之间做明确的划分是不可能、也是理想的。 在这个问题上,划分界限之所以困难是由于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在新数据影响之下不断进化的缘故。 除此之外,适用于一种领域标准可能不适用于另一领域。

拉里·劳登(Larry Laudan)认为伪科学没有科学含义,不过是抒发感情而已:“如果我们起来数数理由,我们应该将‘伪科学’和‘不科学’等词汇踢出去;除了做感情工作以外,它们不过是些空话。” 同样,《怀疑者》的理查德·麦克纳利(McNally)称:“词汇‘伪科学’已经成了煽动性的流行词汇,是在媒体上攻击对手用的”,“每当补品商人们为自己的发明做广告时,我们没必要花时间来确认他们的发明是否在伪科学上达标。其实,我们应该干脆点:你怎么知道你的发明能转的起来?你的证据何在?”

语源

英语词汇"pseudoscience"源自拉丁字根 pseudo ,即假的,和英语词汇 science ,即科学。虽然在十八世纪末该词汇已经开始使用(在1796年用以指代炼金术, )但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伪科学作为有别与真实或合理科学的概念才出现。就“伪科学”的第一次正式使用出现在1844年的《北方医学杂志》 的I 387:“那种发明声称是一种科学,其实过不是伪科学,有所谓的因素,以错误的方式相互连接,掩藏在什么理论之下。”伪科学一词最早的使用纪录出现于1843年,使用者是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马让迪(François Magendie) 。在二十世纪,该词用以指代假冒科学身份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词汇的使用变得更加正式、技术化,并对有社会地位、文化影响的个人或机构形成了明显威胁。

历史

伪科学历史是对各个时代伪科学理论的研究。伪科学是一套自称科学的思想,但却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 正当科学和伪科学有时难以区分。一个划分界限的方式是来自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可证伪性。在科学史和“伪科学史”上,两者是难以区分的,因为有的科学是从伪科学中剥离出来的。一个例子是化学、它来自炼金术这一种伪科学

伪科学的多样性将科学史复杂化。现代伪科学,如占星术(星座占卜)和针灸就出现在科学时代之前。其它则产生于意识形态,如李森科主义是以回应对意识形态的挑战。而创世科学和智能设计则是对进化论科学的回应。

虽然无法达到正当科学的标准,许多伪科学幸存了下来。这常常是由于信徒综合症的固执、拒绝接受科学对其信仰的批判,或是出于盛行的迷思概念。人气过旺也是一个因素,例如占星术(星座占卜)虽然被绝大多数科学家所弃绝,但依然极其盛行。

识别

一个领域、实践或知识体系如果自称是科学的,但无法到达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时,就可以被称之为伪科学。

由于实证方式是归纳性的,是基于观察或实验的,所以卡尔·波普尔称使用这种方式将科学从伪科学或玄学中分辨出来是困难的。 他提出了一种辨析方式,以区分实证式、非实证式、或伪实证式。这种方式在占星术上成为典型,后者自称是来自观察和实验性的。然而占星术的实证研究是基于对天宫图和传记的观察得出的,这使得它在科学研究的标准上判了死刑。 波普尔提出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的关键标准。

波普尔进而举例 ,给出了两个人类行为的案例和弗洛伊德、阿德勒理论的相应解释:“有人将孩子推入水中,想把他淹死;另一人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他。” 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第一个人心理压抑,可能是源于恋母情结,而第二个人则是心理升华。从阿德勒的角度来看,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都是心理自卑,用犯罪或救人来证明自己。波普尔无法找到解释这种理论的反例。他辩称 当这种观察若是总是符合理论的话,与其是将理论强化,不如说是理论的软肋。

相反,波普尔 给出了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该理论预测“光被大质量物体(如太阳)所吸引,正如有质量的物体相互吸引一样。” 据此,离太阳近的恒星会看起来离太阳远了一点,彼此相离。这个预测令波普尔感到震惊,因为它十分大胆冒险。太阳的光芒使得这种效用难以在正常情况下观察到,所以照片必须在日蚀时拍摄,并与夜间的照片进行对比。波普尔称:“如果观察不支持所预测的结果,那么这一理论就挂了。” 由此,波普尔得出他的标准——科学理论的标准在于它的可证伪性、可反驳性、或可测试性。

保罗·萨卡德使用占星术作为案例来区分科学和伪科学,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标准。 首先,自托勒密之后,占星术就没有升级更新,也没有加入新的解释。第二,它对天文学上的重大问题,如岁差态度无视。第三,代替理论,如人格及行为论进展迅猛,对占星术中天命的现象提供了解释。第四,占星者们对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毫无兴趣,也对理论之间的评析毫不在乎。萨卡德意在将这个标准延生出占星术之外。他相信着会区分伪科学实践,如巫术、金字塔解密,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留在正统科学当中。生理节律和占星术一样,依据出生日期来做出判断,但在当时不属于伪科学,因为对类似现象没有可代替它的解释。这种标准导致某一理论在一个时期是科学的、另一时期就成了伪科学。

科学与启示、神学、灵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验来探究物理世界的。 出于这个原因,教授创世科学和智能设计被科学界所严厉谴责。 最大的争议在于生物的进化,共同始祖、地球历史、太阳系的形成,以及宇宙的起源。 如果,某一信仰系统认为是出自神灵或启示、不自称是科学的、不颠覆经典科学,就不算为伪科学。不但如此,很多宗教性的论断,如使用调节性祷告来治病 可以 用科学方式来检验,而它可能是基于无法检验的信仰。

许多大众科学中的共识和论断可能在科学上不达标。“流行”科学可能会混淆科学和伪科学的界限,特别是科幻文学会误导大众。 诚然,大众科学可能来自个人经历,不符合科学方法论或专家的同行评审。

如果某一领域的主张可以通过实验的检验、在方法论上站得住脚,就不是“伪科学”,但会是很奇怪的、很令人惊奇、很违反直觉的。如果某一主张无法通过实验的检验、不符合经典理论,但其方法论却十分理想,就应该谨慎处理;科学中的假说可能会被证伪。由此,这类事务应该更加准确地定位“尚未被接受”。原科学是指某一假说尚未完全通过科学方式的检验,但却与现有科学有相符合的地方,或即便不符合,也给出了不符合的理由。它可以被形容为从某一实践知识向科学领域的转化。

概念

罗伯特·T·卡罗尔(Carroll)称:“伪科学家声称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的,甚至使用了一些科学方式,但他们对核对实验知之甚少。许多伪科学家期望结果与他们所预期的相符,但他们没有注意到这种符合性不能证明任何东西。结果符合理论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006年,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了一份科学和工程的总结性论文,讨论了现代社会泛滥的伪科学问题。这种伪科学反应了对科作的无知。科学界或许会对此作出回应,以惊醒大众注意那些未经证实的主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