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
历史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一词是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坎特在其著作《语法的客观心理学》中开始使用的。但是作为心理语言学成为一个学科的标志则是1953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举办的“心理语言学”讨论会,以及1954年奥斯古德和西比奥克在此基础上合编的《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概述》。
心理语言学在1950年代时,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此时认为语言的学习就是不断的刺激、强化,儿童对语言的学习就是不断地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反复强化,形成语言习惯,从而形成语言行为。在语言教学中,注重于强调语法结构,忽视语义变化;强调句型练习。此时的心理语言学对语言行为进行了狭义的编码和译码研究,并且对语言与意义、人格、文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失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语言病理进行了临床研究。
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了《句法结构》一书,提出生成语法理论,从而引起了心理语言学对人类利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的激烈讨论,研究的问题主要是:
语言运用的模式
语言结构和语义的储存与记忆
人脑对各种句子的处理
1959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撰文指出,虽然通过实验能够有效地支持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刺激、反应和强化的解释,但是人类语言本身非常复杂,很难确定应该刺激什么和使什么发生反应,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语言的解释含糊不清,无法说明问题。此后心理语言学开始检验乔姆斯基的理论是否适用于心理学和实证语言学中心理世纪的研究和试验。多数心理语言学家的结论是,语言结构和使用它的人的心理实际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但不见得是一一对应的。
研究范围
心理语言学研究人类如何使用和学习语言,并且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思维。它的研究基础主要是来自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语言学方面:
语音学及音韵学关注语言发音的问题. 在心理语言学的范畴里,则研究脑部如何理解及处理语言的声音。
构词学是研究字的结构,特别是有相同字根的字 (例如:dog和dogs),以及产生这些字的规则。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规则,以及文法。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令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视语法学为语言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语义学则处理字词和句子的含意。
语用学就关注语言环境对语意理解的影响。
心理学方面:
心理语言学主要集中研究认字和阅读的过程,去了解人类思维的运作。而认知心理学中运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模型则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人类在处理语言 (听、讲、读、写四方面) 的研究基础方向。
而发展心理语言学则集中研究幼儿及小童如何学习语言,通常使用实验方法或量性研究去进行研究。(相对于让·皮亚杰以自然观察的方法去研究儿童认知发展)
参见
语言学
认知心理学
转换-生成语法
语言习得
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