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大碰撞说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0
转发:0
评论:0
历史在1898年,乔治·达尔文提出月球和地球曾是一体的说法。他认为由于离心力作用,月球从熔融态的地球脱离出去。这说法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主流。此外,达尔文经过牛顿力学计算,得出月球过去的运行轨道比现在更接近地球,且随着时间流逝,月球渐渐远离地球。这个现象已由美国和苏联,经由月球激光测距实验得到证实。不过,达尔文无法解释为何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1946年,哈佛大学的雷金纳德·奥德沃思·达利(ReginaldAldworthDaly)调整达尔文的假设,认为月球的形成是经由撞击而非离心力造成。然而在1974年之前,达利的解释并不受重视,直到1975年威廉·肯尼斯·哈特曼(WilliamK.Hartmann)和唐纳德·达韦斯(DonaldR.Davis)两位博士在《伊卡路斯》(Icarus,太阳系研究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个想法才重新受到注意。他们认为,行星形成末期形成好几个卫星大小的星体,其中之...

历史

在1898年,乔治·达尔文提出月球和地球曾是一体的说法。他认为由于离心力作用,月球从熔融态的地球脱离出去。这说法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主流 。此外,达尔文经过牛顿力学计算,得出月球过去的运行轨道比现在更接近地球,且随着时间流逝,月球渐渐远离地球。这个现象已由美国和苏联,经由月球激光测距实验得到证实。不过,达尔文无法解释为何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1946年,哈佛大学的雷金纳德·奥德沃思·达利(Reginald Aldworth Daly)调整达尔文的假设,认为月球的形成是经由撞击而非离心力造成 。然而在1974年之前,达利的解释并不受重视,直到1975年威廉·肯尼斯·哈特曼(William K. Hartmann)和唐纳德·达韦斯(Donald R. Davis)两位博士在《伊卡路斯》( Icarus ,太阳系研究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个想法才重新受到注意。他们认为,行星形成末期形成好几个卫星大小的星体,其中之一与地球相撞,碰撞过程中喷射出大量尘埃,而其中缺乏挥发性的尘埃在日后形成月球。这个理论可以解释月球独特的地质和化学性质 。

加拿大及美国天文学家阿拉斯泰尔·G·W·卡梅伦和威廉·R·沃德也提出类似的假设,认为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和地球切向撞击并形成月球。这个假说里,碰撞导致天体外部大部分的硅酸盐被气化。然而金属的核心不会气化,因此因碰撞而被气化并送入地球轨道的物质几乎都是硅酸盐类,且月球在日后形成时因而缺乏铁。此外,挥发性更大的物质可能在碰撞之后离开太阳系,而硅酸盐类则倾向于聚合成天体 。

忒伊亚

忒伊亚(Theia)名称取自古希腊泰坦神话中的泰坦女神忒伊亚,她是塞勒涅(Selene,月亮女神)的母亲 。这个名称最初由英国的地球化学家亚力克斯.N.哈利德在2000年提出,并且已被科学界接受 。依据现行的行星形成理论,忒伊亚是一颗存在于45亿年前的原行星,大小与火星相似。地球形成的过程中,曾与数十个原行星发生过碰撞,忒伊亚与地球产生月球的“大碰撞”只是这些碰撞中的其中一次。

基本模型

天文学家认为大碰撞发生在约44亿到44.5亿年前,大约是太阳系开始形成后3,000万年至5,000万年。在天文学的术语中,这次撞击的速度是温和的,忒伊亚以倾斜角撞击地球,而当时的地球几乎已经完全成形。电脑模拟“后撞击”的结果显示,撞击的角度大约是45°,初始速度低于4公里/秒 。忒伊亚的铁核沉入了早期地球的地核,同时,两者的地幔互相混合。然而,地球和忒伊亚的地幔有很大一部分被抛掷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当速度介于轨道速度与逃逸速度之间)。这些物质很快的合并形成月球(所花的时间可能不会少于一个月,但也不会超过一个世纪)。一些物质进入环绕太阳的轨道,并且稳定的待在它们的开普勒轨道上,地球-月球系统之后很可能撞上它们。(因为地球-月球系统也是固定运行在绕太阳的开普勒轨道上。)

计算机模拟的结果估计,忒伊亚的物质有大约20%会成为环绕地球的碎屑,而这些碎屑中的半数会合并形成月球。地球从这次撞击获得巨大的角动量和质量。无论撞击前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倾角是如何,撞击后地球上的一天只有五小时长,且地球的赤道和月球轨道形成共平面 。

并非只有月球形成,由于月球背面的地壳较厚,表示直径大约1,000公里的第二颗卫星可能曾存在于月球与地球的拉格朗日点;数千万年后,这两颗卫星离地球越来越远,太阳的潮汐力使得拉格朗日轨道变得不稳定,这颗小卫星最后以缓慢的速度撞击到月球背面 。

余波

于2001年,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一个团队检测阿波罗计划所采集到的月球岩石,结果发现它的同位素特征与地球上的完全相同,而不同于来自于太阳系的其它物体。 因为以往认为大部分形成月球的物质是来自忒伊亚,所以这是个出乎意料的结果。

2007年,来自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忒伊亚与地球有同样同位素的可能性很低。(少于1%) 他们建议大碰撞过后,地球与原月球处于熔融态,且两者之间存在硅酸盐蒸汽组成的大气,地-月系统借由这片大气的对流进行物质交换。这是唯一能解决"同位素相同"此一问题的假设,然而条件是此过程必须维持至少100年。 2014年,一份德国的研究报告显示,两者(阿波罗计划与地球)的岩石同位素特征确有微小差异 。尽管差异微小,在统计上仍是十分显著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忒伊亚是在靠近地球的地方形成的。

碰撞的证据

大碰撞的间接证据来自阿波罗计划采集到的月球岩石,其中的氧同位素比例与地球上的完全相同。除此之外,月球的地壳拥有高比例的斜长岩,以及丰富的克里普矿物,这表示大部分的月球可能曾经是熔融态的,而大碰撞产生的高能量很容易就能形成这种岩浆海。若干证据显示,如果月球有一个铁核心,那么这个核心肯定很小。就月球的平均密度、转动惯量、自转特征和磁感应的回应等因素推测,月球的核心半径可能小于月球半径的25%,相较之下,大多数天体的比率是50%。碰撞的各种条件可以发现,月球的成分主要来自地球和撞击体的地幔,而撞击体的核心与地球结合,这假设能满足地球-月球系统的角动量分配。 。

对月球、地球及火星的岩石样本作锌同位素组成比较,提供大碰撞说更进一步的证据。 行星岩石在挥发时,锌的同位素之间会被明显的分馏, 但一般的火成岩不会有这个现象 — 因此,锌的含量与同位素组成能清楚的分辨这两种地质过程。与地球和火星的火成岩做比较,月球的岩石含有较多锌的重同位素,且含有较少的锌; 这表示锌自月球上蒸发而被耗尽,且大碰撞说的起源一致。

在距离29秒差距,年轻(大约1,200万岁)的绘架座β移动星团内的恒星HD 172555附近,斯皮策空间望远镜观测到了温暖富含硅的尘埃和大量的氧化硅(SiO)气体,它们是岩石之间高速度(> 10 km/s)撞击的结果。 昴宿星团的年轻恒星HD 23514也被观测到距离恒星0.25AU和2AU之间存在有温暖的尘埃带,它们被解释为行星大小的物体互相碰撞的结果,而且碰撞的天体可能就是忒伊亚与原始地球 。在BD +20°307(HIP 8920, SAO 75016)这颗恒星也检测到另一个相似的温暖尘埃带环绕着该恒星 。

难点

这个解释月球起源的假说还有一些尚未解决的困难,例如,大碰撞所产生的高能量理应形成岩浆海。然而,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地球曾经有过这种岩浆海洋,而且地球上存在一些从未受岩浆海影响的物质 。

结构

一些成分上的不一致需要提及。

大碰撞说不能解释月球上挥发物质的比率。如果大碰撞说是正确的,就必须要有其他解释 。

现存的挥发性物质是大碰撞说很难解释的,像是月球岩石玄武岩中的水。如果月球是经由大碰撞形成,会引起灾难性的加热事件 。

月球的氧化铁含量高达13%,介于火星的18%和地球地幔的8%之间,大大减少了原始月球的可能的物质来源 。

如果原始月球的物质来自大碰击,大部分的月球物质应是亲铁元素,但月球却缺乏这类元素 。

氧同位素的比率可以非常精确的测量,且太阳系的每个天体都有独特的比率 。如果忒伊亚曾经是一颗独立的原行星,它的比率很可能和地球不同,这差异应该在月球上显现 。然而月球的氧同位素比率基本上却与地球相同 。

月球的钛同位素比率( Ti/ Ti)和地球的非常接近(在4 ppm以内),这表示忒伊亚的物质仅能极少量的存在在月球上 。

金星欠缺卫星

金星同地球为类地行星,它可能也遭遇过类似“大碰撞”的撞击,并产生一颗卫星,但实际上,金星却没有卫星。一种可能性是发生了第二次的碰撞抵消了第一次撞击所产生的角动量 ;另一则是太阳强大的潮汐力也会破坏靠近行星的卫星轨道。基于以上理由,如果金星早期的自转速度又足够缓慢,则大小超过数公里的卫星可能早已落入这颗行星的表面了 。

混沌期的类地行星进行模拟,表明类似“大碰撞”的撞击是很常见的。对于拥有0.5-1倍地球质量的典型类地行星,这样的撞击通常会形成拥有行星质量4%左右的单一卫星。这颗卫星的轨道倾角是随机的,但是会影响到后续的演变。例如,一些轨道可能导致卫星螺旋的回到行星内。同样的,恒星与行星的距离也会影响到轨道的演变 。若距离类地行星越遥远且与其轨道对齐,将能增加卫星稳定环绕轨道的机会 。

忒伊亚可能的来源

大碰撞说

  大撞击的可能路径。视角从南极。

在2004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Edward Belbruno和天文物理学家J. Richard Gott III提出忒伊亚在相对地球的L 4 或L 5 拉格朗日点(在与地球相同轨道上的前方或后方60°的位置)发生撞击 ,类似于一颗特洛伊小行星 。 二维的电脑模拟显示忒伊亚的特洛伊轨道在忒伊亚的质量累积到地球质量的10%时将会失去稳定 。此时,忒伊亚的引力摄动将使其从稳定的拉格朗日位置离开,并且随后就和原始地球产生交互作用,导致这两个天体的碰撞 。

在2008年,新证据显示大碰撞可能不是发生在以往所认知的45.3亿年前,而在约44.8亿年前 。

大碰撞可能还创造出了其它值得注意的天体,它们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拉格朗日点上堆积。这些天体可能停留在地球-月球系统内一亿年,直到其他的行星引力打破了这个系统平衡,使它成为自由天体 。在2011年的一项研究推测,月球与其中一个小天体发生碰撞,造成月球两半球之间的显著物理差异 。由于这些碰撞的速度够低,因此不会形成坑洞。否则这些小天体的物质会遍布在月球上(自其背面开始),为月球增添一层厚厚的地壳 。质量的不均匀随后产生重力梯度,并导致月球的潮汐锁定,于是今日,从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同一面。

修正后的假说

典型的大碰撞说不能完美解释地球和月球在物质成分上的相似。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Andreas Reufer和她同事们提出其他可能,忒伊亚可能是直接与地球面对面的碰撞,而不是勉强的擦撞。碰撞的速度可能远高于先前的估计,而且可以完全的摧毁掉忒伊亚。经过这样的修改,忒伊亚的组成成分不再有那么多的限制,即使忒伊亚有50%是由冰组成也有可能 。

其它的假说

其他关于月球起源的假说有:月球是因为离心力从熔融的地球表面剥离 ;月球是来自其他地方,然后被地球引力场捕捉 ;或是地球和月球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从同一个吸积盘形成。这些假说没有一个可以解释地球-月球系统的高角动量 。

一个假说认为,月球的形成时间点比以往所认为的久,大约在太阳系形成后6,000万年至1亿4,000万年之间,月球的年龄在45.27亿±1,000万年间 。这个假设会在地球上产生岩浆海,让地球和原始月球可以借由金属蒸气的交换以达到成分的平衡 。

另一个由罗宾·克纳(Robin M. Canup)提出的假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是一起形成的。在这个假说里,两颗有火星5倍大小的小行星互相碰撞,产生了两颗大小相似的行星。这两颗行星再碰撞,然后产生我们现在的地球。再碰撞之后的地球被物质环包围着,而这些物质环聚合起来形成原始的月球。这个新假说能解释地球和月球相似的成分 。

 

相关条目

月球地质

月球的起源

月球地质年代

地球历史

地质年代

洛希极限

忒伊亚 (行星)

参考文献

 

进阶读物

William K. Hartmannand Donald R. Davis ( 英语 : Donald R. Davis ) ,Satellite-sized planetesimals and lunar origin,(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Colloquium on Planetary Satellites,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Aug. 18-21, 1974)Icarus, vol. 24, Apr. 1975, p. 504-515

Alfred G. W. Cameron and William R. Ward,The Origin of the Moon, Abstracts of the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volume 7, page 120, 1976

Canup, R. M.; Asphaug, E.An impact origin of the Earth-Moon system. Abstract #U51A-02.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Fall Meeting 2001 [ 2007-03-10 ] .

R. Canup and K. Righter, editors. Origin of the Earth and Mo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Tucson. 2000: 555 pp.

Shearer, C. K.; 15 coauthors. Thermal and 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Moon. 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2006, 60 (1): 365–518. doi:10.2138/rmg.2006.60.4 .

Galimov, Erik M., and Krivtsov, Anton M.Origin of the Moon. New Concept. Geochemistry and Dynamics. De Gruyter. , Berlin 2012, ISBN 978-3-11-028640-3.

 

Dana Mackenzie, The Big Splat, or How Our Moon Came to Be , 2003, John Wiley & Sons, ISBN 978-0-471-15057-2.

G. Jeffrey Taylor.Origin of the Earth and Moon. Planetary Science Research Discoveries. December 31, 1998.

Peter D. Ward和Donald Brownlee,《地球是孤独的:从天文物理学、太空生物学、行星科学探索生命诞生之谜》,猫头鹰书房,2007年第二版,ISBN 978-986-7001-3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碰撞
碰撞过程的总述和分类通过作用在两个碰撞物接触点的切线称为“撞击线”。通过撞击线的接触点构成两个碰撞物的总切面,称作“接触面”。设两个物体的质量为m1{\displaystylem_{1}}和m2{\displaystylem_{2}},它们的初速度为v→→-->1{\displaystyle{\vec{v}}_{1}}和v→→-->2{\displaystyle{\vec{v}}_{2}},末速度为v→→-->1′{\displaystyle{\vec{v}}_{1}"}和v→→-->2′{\displaystyle{\vec{v}}_{2}"}.碰撞瞬时总速度为u→→-->{\displaystyle{\vec{u}}}.在“垂直碰撞”中,两个碰撞物的重心在同一撞击线上,在“斜碰撞”中则不然。当末速度向量随撞击线平行摆动,则称为“正面撞击”,否则称为“非正面...
· 碰撞理论
碰撞反应物粒子必须接近而碰撞,反应才有可能发生。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指发生了反应的碰撞。满足有效碰撞的条件:能量:sufficientKE足够的动能(至少要等于低限能)。方向:correctalignment方向要正确。(低限能: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最小动能。)
· 弹性碰撞
一维碰撞动能守恒:动量守恒:解得两个物件碰撞后速度:和性质v1′−−-->v2′=v2−−-->v1{\displaystylev_{1}"-v_{2}"=v_{2}-v_{1}}:一个物件相对另一个物件的速度,在碰撞后逆转。物件在碰撞前后的平均动量相同。质心的速度不变。两个碰撞物的质量相同,则两者速度互换。若一物碰撞一个质量相对极小的另一物,则前者的速度几乎不变,而后者以近乎原前者两倍速度弹出。若一物碰撞一个质量相对极大的另一物,则前者的以近乎原速率反弹,而后者几乎不动。例子两相同质量物体的完全弹性碰撞两相同质量物体完全弹性碰撞两不同质量物体完全弹性碰撞应用中子减速剂有许多质量小的原子核的原子(另一个好处是它们不易吸收中子),因为质量最小的原子核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参见非弹性碰撞恢复系数
· 非弹性碰撞
参见弹性碰撞恢复系数
· 完全非弹性碰撞
参阅碰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恢复系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