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葫芦丝的传承与发展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4
转发:0
评论:0
葫芦丝是云南傣族特有的簧管乐器,傣语称为“筚朗道”,意为带葫芦的吹奏乐器。葫芦丝由葫芦笙演变、改进而来,其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代。云南江川李家山遗址和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铜葫芦笙,据测定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遗物。傣族葫芦丝唐代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这种乐器由主管、簧片、附管、葫芦四大部分构成。其结构为一个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葫芦的上端为吹嘴,下端是连接的三根竹管作为音管,其中居中较长的一根为主管,左右两根稍短的为和弦音的附管。主管的正面开有六孔,背面开有第七孔,主管的顶端装有铜质簧片,插入葫芦,以葫芦作为音箱带动簧片的震动,附管只设簧片,不开按孔。吹奏时主管吹旋律,附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主管调式主音构成和音。常用的葫芦丝有A、C、D、G、F和降B等调。按音高葫芦丝又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种类型,其音色淳朴独特,曲调婉转,意

葫芦丝是云南傣族特有的簧管乐器,傣语称为“筚朗道”,意为带葫芦的吹奏乐器。葫芦丝由葫芦笙演变、改进而来,其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代。云南江川李家山遗址和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铜葫芦笙,据测定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遗物。

葫芦丝的传承与发展

傣族葫芦丝

唐代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

这种乐器由主管、、附管、葫芦四大部分构成。其结构为一个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葫芦的上端为吹嘴,下端是连接的三根竹管作为音管,其中居中较长的一根为主管,左右两根稍短的为和弦音的附管。主管的正面开有六孔,背面开有第七孔,主管的顶端装有铜质,插入葫芦,以葫芦作为音箱带动的震动,附管只设,不开按孔。吹奏时主管吹旋律,附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主管调式主音构成和音。常用的葫芦丝有A、C、D、G、F和降B等调。按音高葫芦丝又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种类型,其音色淳朴独特,曲调婉转,意蕴深远,外观朴实精致,简单易学,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葫芦丝的传承与发展

儿童表演葫芦丝

随着时代的发展,傣族葫芦丝在形制功能、乐器制作、演奏技法、表现形式、音乐作品、传承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与发展。它的形制功能更加趋于完善;它的乐器制作逐渐摆脱了家庭作坊,形成专业制作葫芦丝的工厂使生产更加趋于规范化与规模化;它的演奏技法借鉴了许多其它吹管乐器的技巧而变得更加复杂化;它的表现形式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逐渐趋于多样化;它的音乐作品受到全球音乐大融合的影响逐渐具有时代化,它的传统模式从单一的自然传统模式逐渐向大众化与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今,葫芦丝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傣族音乐特色的“五好”乐器,即好听、好看、好学、好买、好带。近些年来葫芦丝音乐文化通过电视、广播、书籍、网络等各种媒介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开来,它不仅在国内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名气,曾被誉为“东方萨克斯”。

葫芦丝的传承与发展

匏之属——葫芦丝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改革,把音域扩展为十四个音,后来又改成六管葫芦丝,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传统葫芦丝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部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剧榜上有名,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近百年来曾被几代人视为低级庸俗、简单落后的传统评剧一下子成为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传统评剧来说的确是一种迟到的幸运。贯穿于创作、表演和传承之中,蕴含在艺术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口头传统,既是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又是它在艺术上民间性的充分体现。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的评剧中这样的传统戏大概见不到了,评剧已经是一个几乎没有真正传统戏的剧种了。我真怀疑各地在踊跃将评剧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是否清楚这是指哪种评剧而言的?也许有人会问,评剧就是评剧,难道评剧这个剧种中还有什么种类可以划分?但是我却以为,传统评剧和当代评剧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戏剧形式,前者与后者是无法等同和相互替代的。传统评剧自然是正宗的评剧,而当代的评剧已经质变为评剧风格式新歌剧了。这里仅以评剧音乐的传承和发...
· 葫芦丝
由于传统葫芦丝在制作上有七个发音孔(主管),一个发音孔一个音(不能象竹笛那样通过气息的变化在一个音孔上可以吹出八度音来),加上一个筒音一共可以吹出八个音来。所以一般传统葫芦丝通过移动宫音位置,改变原有的指法,理论上应该可以吹出五到六个调来,但由于受音域和音阶排列的限制,传统葫芦丝只能转四个调,而且常用的调只有两个,既筒音作低音“5”和筒音作“1”且本调(筒音作5)最为常用。以C调葫芦丝为例,除可以吹出本调(第三孔作1)还可以吹出G调(筒音作“1”),它是民族调式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调式,在吹奏乐曲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乐曲都能演奏,要根据乐曲的音域情况适当的来选择,最佳调就是以第四孔作“1”演奏,若乐曲需要转调可通过更换葫芦丝来解决,一般常用葫芦丝有降B、C、D、F调等。葫芦丝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样能达到三个8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为民族调式音阶。其音色轻柔细腻...
· 葫芦丝
样式傣族葫芦丝把3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芦。竹管下端,嵌有铜簧片,中间一根较长的竹管开7个按音孔,前6后1,可吹出由g~g1一个八度,称为主管。其余两根是副管,只设簧片、不开音孔,葫芦柄端开有送气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时,主管奏主旋律,副管发单音,形成和声效果。阿昌族葫芦丝阿昌族的葫芦丝和傣族的相似,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条与主管捆扎在一起。西盟佤族葫芦丝3根箫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的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葫芦丝的传说相传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有一个傣族男孩子在一次山洪爆发中用一个大葫芦救出心上人
·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美术形态,我们应对它的发生发展及存在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对它进行必要的保护,使它能够得以继续生存、发展、光大。本文试从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论述了其发展的现状,并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关键词:民间美术;起源;传承方式;发展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尊卑陋见,民间美术一直被视为粗俗低贱的一种形式,致使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一些古老的美术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其实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应该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美术形态,我们应对它的发生发展及存在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对它进行必要的保护,使它能够得以继续生存、发展、光大。本文试从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论述了其发展的现状,并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关键词:民间美术;起源;传承方式;发展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尊卑陋见,民间美术一直被视为粗俗低贱的一种形式,致使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一些古老的美术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其实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应该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