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的传承与发展
葫芦丝是云南傣族特有的簧管乐器,傣语称为“筚朗道”,意为带葫芦的吹奏乐器。葫芦丝由葫芦笙演变、改进而来,其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代。云南江川李家山遗址和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铜葫芦笙,据测定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遗物。
傣族葫芦丝
唐代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
这种乐器由主管、、附管、葫芦四大部分构成。其结构为一个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葫芦的上端为吹嘴,下端是连接的三根竹管作为音管,其中居中较长的一根为主管,左右两根稍短的为和弦音的附管。主管的正面开有六孔,背面开有第七孔,主管的顶端装有铜质,插入葫芦,以葫芦作为音箱带动的震动,附管只设,不开按孔。吹奏时主管吹旋律,附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主管调式主音构成和音。常用的葫芦丝有A、C、D、G、F和降B等调。按音高葫芦丝又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种类型,其音色淳朴独特,曲调婉转,意蕴深远,外观朴实精致,简单易学,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儿童表演葫芦丝
随着时代的发展,傣族葫芦丝在形制功能、乐器制作、演奏技法、表现形式、音乐作品、传承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与发展。它的形制功能更加趋于完善;它的乐器制作逐渐摆脱了家庭作坊,形成专业制作葫芦丝的工厂使生产更加趋于规范化与规模化;它的演奏技法借鉴了许多其它吹管乐器的技巧而变得更加复杂化;它的表现形式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逐渐趋于多样化;它的音乐作品受到全球音乐大融合的影响逐渐具有时代化,它的传统模式从单一的自然传统模式逐渐向大众化与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今,葫芦丝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傣族音乐特色的“五好”乐器,即好听、好看、好学、好买、好带。近些年来葫芦丝音乐文化通过电视、广播、书籍、网络等各种媒介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开来,它不仅在国内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名气,曾被誉为“东方萨克斯”。
匏之属——葫芦丝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改革,把音域扩展为十四个音,后来又改成六管葫芦丝,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传统葫芦丝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