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琴师王少卿
王少卿的艺术活动历程不算长,到1958年他只有五十六岁就病逝了。但对京剧伴奏的影响是深远的。
天才琴师王少卿
梅兰芳的歌唱,从陈德霖时代跨出巨大的步伐,逐渐趋于完美,形成一整套歌唱和音乐风格,和至今仍百听不厌,和王少卿关系很大,当京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梅兰芳开始发现京胡伴奏青衣有其单调的一面。旦角的尖声和京胡重叠在一起,并不是完美的,即使编出新戏,创出新腔,伴奏音乐还是不够丰富。
经过试验,由王少卿加入京二胡。事实证明,确实使梅兰芳的歌唱更加优美动听了。从1923年《西施》开始,直到1937年梅兰芳辍演,就是徐兰沉拉京胡,王少卿拉二胡。大量的珍贵录音资料,就是在这个年代产生的,标志着梅派歌唱和伴奏的最高水平。王少卿最初为其父王凤卿操琴,琴艺不凡。开始担任梅兰芳二胡手时只有二十三岁。根据徐兰沉先生评价,王少卿的两手功力是2.0,意思是说,一般好琴师最多只达1.7,左右手总有一只功力不够。王少卿算是满分了。
京二胡
王少卿具有一双粗壮有力的手,他身材也比较粗壮,和杨宝忠不同。他的琴弓比一般略长一些,喜欢使用松弓,由于松弓,他的无名指很牢固地控制住琴弓。但是他伴奏老生时,照样运弓自如有力,由于他运弓长,马尾贴弦有力,所以气势宏大,产生一定的威慑力和震撼力。他的左手不仅粗壮有力,而且灵活过人,连无名指都锻练得运用自如,比如他给王凤卿伴奏的《文昭关》。给王幼卿伴奏的《苏武牧羊》(旦角),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气势夺人。显示出超人的功力。所以有些琴师感叹的说:“和王二片(王少卿昵称)同台干活真犯休,等他拉完了琴,而后你再一拉,简直假的一样。”可是王二片所向披靡的气势,使人心服口服。
梅兰芳的伴奏,由他加入二胡之后,整个音乐气氛不同了,旦角的尖声和京胡的尖声被他的二胡一覆盖,合声效果极佳。这就不是任何弹拨乐器能代替的了。尤其王少卿掌握这种乐器,虽属于中音,但音质宽厚,音量洪大,他不仅为青衣托腔,而且包裹着京胡,弥补了京胡音质中的某些不足。
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
梅兰芳鼎盛时代的十几年,给我们留下来为数不少的珍贵而又美妙的歌唱资料,王少卿的功是不可没的。也许有人要问,王少卿拉的京二胡的妙处究在何处?他为什么取得如此好的音乐合声效果?
首先,王少卿的二胡是建立在京胡的坚实基础之上。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可以清楚地听出他大刀阔斧而又委婉华美的风格,强音头和爆发力十分明显。如果用书法来比拟的话,既有柳公权的骨架,又有颜真卿的厚实度,更有赵孟倾的柔美。绝不是跟在京胡后面嗡嗡营营而已。再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发现,王少卿几乎和梅兰芳的唱腔完全是统一格调,即:舒展、自然、大方,委婉其外,刚健其中。没有丝毫喧宾夺主表现自我的痕迹。同时应指出的是,徐兰沅大师更是模范地遵循这种艺术风格。所以梅兰芳、徐兰玩、王少卿三位艺术家的合作,似乎是天造地设的,是美的使者共同结合的奇葩。
由于王少卿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功力,自然是桃李盈门,私淑者更不乏人。当然,王少卿也象许多艺术工作者一样,为政治大动荡所左右。正当他年富力强才华洋溢所向披靡时,抗战爆发,梅兰芳辍演隐居,一时也无用武之地。后来虽然扶佐李世芳但李的歌喉远不及张君秋,1946年冬,李世芳不幸遇难,王少卿也失去最合拍的演员。而后梅兰芳复出,王少卿又上台。但梅兰芳已步入老年,剧目、调门儿都有很大局限性。
王少卿操京胡,他的门人伴京二胡,虽然技艺都不弱,但王少卿的天才,是不能移植的。尤其梅兰芳晚年调门偏低,许多唱腔也不得不进行一些变革。在此客观情况下,王少卿京胡二胡的天才,也只好发挥一部份了。而更遗憾的是,王少卿这位二十世纪同龄人,性情豪爽但不拘小节,五十几岁以后,健康就受到影响,五十八岁就离世了。和他年龄相近先后逝世的还有程砚秋和杨宝森。这几位五十几岁大艺术家的逝世,无疑是京剧艺术的巨大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