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量子计算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0
转发:0
评论:0
历史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蒂芬·威斯纳(英语:StephenWiesner)在1969年最早提出“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设备”。而关于“基于量子力学的信息处理”的最早文章则是由亚历山大&m

历史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史蒂芬·威斯纳 ( 英语 : Stephen Wiesner ) 在1969年最早提出“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设备”。而关于“基于量子力学的信息处理”的最早文章则是由亚历山大·豪勒夫(1973)、帕帕拉维斯基(1975)、罗马·印戈登(1976)和尤里·马尼(1980)年发表 。史蒂芬·威斯纳的文章发表于1983年 。1980年代一系列的研究使得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变得丰富起来。1982年,理查德·费曼在一个著名的演讲中提出利用量子体系实现通用计算的想法。紧接着1985年大卫·杜斯提出了量子图灵机模型 。人们研究量子计算机最初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是探索通用计算机的计算极限。当使用计算机模拟量子现象时,因为庞大的希尔伯特空间而数据量也变得庞大。一个完好的模拟所需的运算时间则变得相当可观,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天文数字。理查德·费曼当时就想到如果用量子系统所构成的计算机来模拟量子现象则运算时间可大幅度减少,从而量子计算机的概念诞生。

量子计算机在1980年代多处于理论推导状态。1994年彼得·秀尔(Peter Shor)提出量子质因数分解算法后 ,因其对于现在通行于银行及网络等处的RSA加密算法可以破解而构成威胁之后,量子计算机变成了热门的话题,除了理论之外,也有不少学者着力于利用各种量子系统来实现量子计算机。

半导体靠控制集成电路来记录及运算信息,量子计算机则希望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状态,记录和运算信息。 1994年,贝尔实验室的专家彼得·秀尔(Peter Shor)证明量子计算机能做出离散对数运算 ,而且速度远胜传统电脑。因为量子不像半导体只能记录0与1,可以同时表示多种状态。如果把半导体比喻成单一乐器,量子计算机就像交响乐团,一次运算可以处理多种不同状况,因此,一个40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就能在很短时间内解开1024位电脑花上数十年解决的问题。

基本概念

传统计算机即对输入信号序列按一定算法进行变换的机器,其算法由计算机的内部逻辑电路实现。

输入态和输出态都是传统信号,用量子力学的语言来描述,也即是:其输入态和输出态都是某一力学量的本征态。如输入二进制序列 0110110 {\displaystyle 0110110} ,用量子记号,即 | 0110110 ⟩ {\displaystyle \left|0110110\right\rangle } 。所有的输入态均相互正交。对经典计算机不可能输入如下叠加态: c 1 | 0110110 ⟩ + c 2 | 1001001 ⟩ {\displaystyle c_{1}\left|0110110\right\rangle +c_{2}\left|1001001\right\rangle } 。

传统计算机内部的每一步变换都演化为正交态,而一般的量子变换没有这个性质,因此,传统计算机中的变换(或计算)只对应一类特殊集。

量子计算机分别对传统计算机的限制作了推广。量子计算机的输入用一个具有有限能级的量子系统来描述,如二能级系统(称为量子比特(qubits)),量子计算机的变换(即量子计算)包括所有可能的正变换。

量子计算机的输入态和输出态为一般的叠加态,其相互之间通常不正交;

量子计算机中的变换为所有可能的正变换。得出输出态之后,量子计算机对输出态进行一定的测量,给出计算结果。

传统计算是一类特殊的量子计算,量子计算对传统计算作了极大的扩充,其最本质的特征为量子叠加性和量子相干性。量子计算机对每一个叠加分量实现的变换相当于一种经典计算,所有这些传统计算同时完成,并按一定的概率振幅叠加起来,给出量子计算机的输出结果。这种计算称为量子并行计算。

实现

量子计算机

D-Wave 系统公司发布的计算设备

一般认为量子计算机仍处于研究阶段。然而2011年5月11日加拿大的D-Wave 系统公司发布了一款号称“全球第一款商用型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设备“D-Wave One”,含有128个量子位。 。2011年5月25日,洛克希德·马丁同意购买D-Wave One 。南加州大学洛克希德马丁量子计算机研究中心(Lockheed Martin Quantum Computation Center)证明D-Wave One不遵循古典物理学法则的模拟退火法(simulated annealing)运算模型,而是量子退火法。该论文《可编程量子退火的实验特性》(Experimental Signature of Programmable Quantum Annealing)发表于《自然通信》( 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该量子设备是否真的实现了量子计算目前还没有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只能有证据显示D-Wave系统在运作时逻辑不同于传统电脑。 。

2013年5月D-Wave 系统公司宣称NASA和Google共同预定了一台采用512量子位的 D-Wave Two 量子计算机。 该电脑运行特定算法时比传统电脑快上亿倍,但换用算法解相同问题时却又输给传统电脑,所以实验色彩浓厚并延续了学术界争论。

2013年5月,谷歌和NASA在加利福尼亚的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D-Wave Two。

201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团队的陆朝阳、刘乃乐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用量子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实验。 同年发现了世界上稳定度最高量子内存,建构实用量子计算机更进一步。

2015年5月,IBM在量子运算上获取两项关键性突破,开发出四量子位原型电路(Four Quantum Bit Cirt),成为未来10年量子计算机基础。另外一项是,可以同时发现两项量子的错误类型,分别为Bit-Flip(比特翻转)与Phase-Flip(相位翻转),不同于过往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找出一种错误类型,使量子计算机运作更为稳定。

2015年10月,新南威尔士大学首度使用硅制作出量子闸 。

2016年8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由5量子比特组成的可编程量子计算机 。

2017年5月,中国科学院宣布制造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研发了10比特超导量子线路样品,通过高精度脉冲控制和全局纠缠操作,成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的超导量子比特多体纯纠缠,并通过层析测量方法完整地刻画了十比特量子态 。 此原型机的“玻色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之前所有实验机加快至少24000倍,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运行速度快10-100倍,虽然还是缓慢但已经逐步跨入实用价值阶段。 真实性?

参考文献

来源

Nielsen, Michael;Chuang, Isaac.Quantum 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521-63503-9. OCLC 174527496 .

Abbot, Derek;Doering, Charles R.;Caves, Carlton M.;Lidar, Daniel M.;Brandt, Howard E.;Hamilton, Alexander R.;Ferry, David K.;Gea-Banacloche, Julio;Bezrukov, Sergey M.;Kish, Laszlo B.Dreams versus Reality: Plenary Debate Session on Quantum Computing.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03, 2 (6): 449–472. arXiv:quant-ph/0310130 . doi:10.1023/B:QI.0000042203.24782.9a .

DiVincenzo, David P. (2000). "The Physical Implementation of Quantum Computation". Experimental Proposals for Quantum Computation .arXiv:quant-ph/0002077

DiVincenzo, David P. Quantum Computation. Science. 1995, 270 (5234): 255–261.Bibcode:1995Sci...270..255D. doi:10.1126/science.270.5234.255 . Table 1 lists switching and dephasing times for various systems.

Feynman, Richard. Simulating physics with compu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1982, 21 (6–7): 467.Bibcode:1982IJTP...21..467F. doi:10.1007/BF02650179 .

Jaeger, Gregg. Quantum Information: An Overview. Berlin: Springer. 2006. ISBN 0-387-35725-4. OCLC 255569451 .

Singer, Stephanie Frank. Linearity, Symmetry, and Prediction in the Hydrogen Atom. New York: Springer. 2005. ISBN 0-387-24637-1. OCLC 253709076 .

Benenti, Giuliano. Principles of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Information Volume 1. New Jersey: World Scientific. 2004. ISBN 981-238-830-3. OCLC 179950736 .

Lomonaco, Sam.Four Lectures on Quantum Computing given at Oxford University in July 2006

C. Adami, N.J. Cerf. (1998). "Quantum computation with linear optics".arXiv:quant-ph/9806048v1.

Stolze, Joachim; Suter, Dieter. Quantum Computing. Wiley-VCH. 2004. ISBN 3-527-40438-4.

Mitchell, Ian.Computing Power into the 2t Century: Moore"s Law and Beyond. 1998.

Landauer, Rolf.Irreversibility and heat generation in the computing process (PDF) . 1961.

Moore, Gordon E.Cramming more components onto integrated cirts. Electronics Magazine. 1965.

Keyes, R. W. Miniaturization of electronics and its limits.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88.

Nielsen, M. A.; Knill, E.;Laflamme, R.Complete Quantum Teleportation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Vandersypen, Lieven M.K.; Yannoni, Constantino S.; Chuang, Isaac L. Liquid state NMR Quantum Computing. 2000.

Hiroshi, Imai; Masahito, Hayashi.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Information. Berlin: Springer. 2006. ISBN 3-540-33132-8.

Berthiaume, Andre.Quantum Computation. 1997.

Simon, Daniel R.On the Power of Quantum Computatio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 Computer Society Press. 1994.

Seminar Post Quantum Cryptology. Chair for communication security at the Ruhr-University Bochum.

Sanders, Laura.First programmable quantum computer created. 2009.

New trends in quantum computation.

Quantum computing for the determined– 22 video lectures by Michael Nielsen

Video Lecturesby David Deutsch

Lectures at the Institut Henri Poincaré (slides and videos)

Online lecture on An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Computing, Edward Gerjuoy (2008)

YouTube上的Quantum Computing research by Mikko Möttönen at Aalto University (video)

参见

量子计算

量子通信

光学电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未来:光子计算机还是量子计算机
2001年11月30日晚,记者与牛憨笨院士进行了一番长谈。“光电子技术的一个关键是光电转换(从光转换成电)与电光转换(从电转换成光)。”牛院土说。牛憨笨以电话为例,对各种转换作了一个简单的说明。对于打电话的一方,其过程是:声波转换为振动,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再转换为光(信号)在光纤中传播;而对于接电话的一方,这一过程正好相反。记者了解到,诸如光互连、光调制一类的光子器件将会极大地提高计算机的速度。“未来的光通讯将会发展成全光网,未来的计算机会是什么样的呢?光子计算机还是量子计算机?”记者问。“光子计算机主要是利用光的并列特点,譬如一下子就能把一个二维图像调过来。光子计算机前几年热过一阵子,最近提得比较少了,因为技术上过于复杂,许多问题难以弄清楚。比较有苗头的是量子计算机,9个原子组成的量子计算机就可以达到奔腾的速度。”
· 量子
历史量子物理是研究量子化的物理分支,在1900年根据热辐射理论延伸建立量子理论。由于马克斯·普朗克(M.Planck)试图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所以他大胆提出量子假设,并得出了普朗克辐射定律,沿用至今。当时德国物理界聚焦于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12月14日的德国物理学学会会议中第一次发表能量量子化数值、Avogadro-Loschmidt数的数值、一个分子摩尔(mole)的数值及基本电荷。其数值比以前的更准确,提出的理论也成功解决了黑体辐射的问题,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量子假设的提出有力地冲击了经典物理学,促进物理学进入微观层面,奠基现代物理学。但直到现在,物理学家关于量子力学的一些假设仍然不能被充分地证明,仍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相关方程黑体辐射量子方程黑体辐射量子方程是量子力学的第一部分。在1900年10月7日面世。当物体被加热,它以电磁波的形式散发红外线辐射。物体...
· 量子引力
背景经典描述下的引力,是由爱因斯坦于1916年建立的广义相对论成功描述的。该理论透过质量对于时空曲率的影响(爱因斯坦方程)而对水星近日点岁差偏移、引力场下光线红移、光线弯折等三种问题提出了完满的解释,并且至今为止在天文学的观测上,实验数据与广义相对论预测值的相符程度远高于其他竞争理论。因此,广义相对论描述经典引力的正确性很少有人怀疑。另一方面,量子力学从狄拉克建立了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狄拉克方程开始,扩充成量子场论的各种形式。其中包括了量子电动力学与量子色动力学,成功地解释了四大基本力中的三者--电磁力、原子核的强力与弱力的量子行为,仅剩下引力的量子性尚未能用量子力学来描述。除了未能达成对于引力量子(引力子)的描述之外,两个成功的理论在根本架构上也有冲突之处:量子场论是建构在广义相对论的平坦时空下基本力的粒子场上。如果要透过这种相同模式来对引力场进行量子化,则主要问题是在广义相对论的弯曲时空...
· 量子测量
量子测量的数学形式与经典物理中的测量不同,量子测量不是独立于所观测的物理系统而单独存在的,相反,测量本身即是物理系统的一部分,所作的测量会对系统的状态产生干扰。一般形式:量子公设III量子公设的第三条是对测量下的定义。量子测量可以通过一个测量算符的集合{Mm}{\displaystyle\{M_{m}\}}来表示,它作用在系统的状态空间上。测量算符M{\displaystyleM}的序列号m{\displaystylem}表示测量所得出的不同结果。如果系统在测量前处于状态|ψψ-->⟩⟩-->{\displaystyle|\psi\rangle},那么测量后得到结果m的概率是:测量后系统的状态变为:测量算符必须满足以下的完备性条件:上述完备性条件与下式等价,即完备性条件决定了测量得到各个结果的概率和为1:射影测量射影测量(projectivemeasurement)是一般形式量子测量的一个...
· 量子计算
历史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蒂芬·威斯纳(英语:StephenWiesner)在1969年最早提出“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设备”。而关于“基于量子力学的信息处理”的最早文章则是由亚历山大·豪勒夫(1973)、帕帕拉维斯基(1975)、罗马·印戈登(1976)和尤里·马尼(1980)年发表。史蒂芬·威斯纳的文章发表于1983年。1980年代一系列的研究使得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变得丰富起来。1982年,理查德·费曼在一个著名的演讲中提出利用量子体系实现通用计算的想法。紧接着1985年大卫·杜斯提出了量子图灵机模型。人们研究量子计算机最初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是探索通用计算机的计算极限。当使用计算机模拟量子现象时,因为庞大的希尔伯特空间而数据量也变得庞大。一个完好的模拟所需的运算时间则变得相当可观,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天文数字。理查德·费曼当时就想到如果用量子系统所构成的计算机来模拟量子现象则运算时间可大幅度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