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太阳周期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1
转发:0
评论:0
历史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贝(1789-1875)经由对太阳黑子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太阳周期鲁道夫·沃夫(1816-1893)是瑞士天文学家,将太阳黑子的活动回溯至17世纪太阳周期是在1843年由一位德国的业余天文学家史瓦贝发现的,他年复一年的持续观察与统计了17年太阳盘面上黑子变化的平均数量后,才有了此一发现。鲁道夫·沃夫对此一发现感触良深,于是追溯17世纪的太阳活动的历史,起初只完成1745年之后的观测资料重建和编辑,最后终于回推到17世纪最初的10年,伽利略最早的观测纪录。由于黑子的大小和许多种不同型态的群,沃夫着手制定了一套有效的分类与数量标准,一直沿用到现在。德国天文学家古斯塔夫·史波勒(1822-1895)注意到黑子会随着数量的减少而向赤道漂移。太阳周期的平均长度为11.1年,但是曾观测到最短的只有9年,而最长的长达14年之久。数量上的变化也有其意义,太阳极大值和太阳极小值分别是每个世纪...

历史

太阳周期

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贝(1789-1875)经由对太阳黑子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太阳周期

太阳周期

鲁道夫·沃夫(1816-1893)是瑞士天文学家,将太阳黑子的活动回溯至17世纪

太阳周期是在1843年由一位德国的业余天文学家史瓦贝发现的,他年复一年的持续观察与统计了17年太阳盘面上黑子变化的平均数量后,才有了此一发现。鲁道夫·沃夫对此一发现感触良深,于是追溯17世纪的太阳活动的历史,起初只完成1745年之后的观测资料重建和编辑,最后终于回推到17世纪最初的10年,伽利略最早的观测纪录。由于黑子的大小和许多种不同型态的群,沃夫着手制定了一套有效的分类与数量标准,一直沿用到现在。

太阳周期

德国天文学家古斯塔夫·史波勒(1822-1895)注意到黑子会随着数量的减少而向赤道漂移。

太阳周期的平均长度为11.1年,但是曾观测到最短的只有9年,而最长的长达14年之久。数量上的变化也有其意义,太阳极大值和太阳极小值分别是每个世纪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黑子周期的计算是由一个最小值到下一个最小值。 依循沃夫建立的数字模式,1755-1766年的周期被编为第一周期。在1645和1715年之间被观察到黑子的数量非常少,是周期中的一个特殊点,且不是人为造成的资料迷失。古斯塔夫·史波勒最早注意到这个现象,然后爱德华·沃尔特·蒙德深入研究这个奇特的事件,因此现在这段时期被称为蒙德极小期。 在19世纪的后半期,理察·卡灵顿和史波勒分别都注意到,当周期开始时,黑子出现在中纬度的区域,随着周期的推展,黑子出现的纬度逐渐相赤道接近,直到极小期才会出现在赤道上。这种图型的最佳视觉形像就是所谓的蝴蝶图,是由沃尔特和安妮芒德这一对夫妻档绘制完成的(见图2)。太阳的影像以纬度分割成小条,计算出黑子纬度位置的每月平均值。这幅图以垂直的色码编排,并且一个月接续一个月地制作出这张时间-纬度图。

太阳周期

图2: 太阳黑子蝴蝶图。这个版本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太阳小组建立,并且定期更新。

在20世纪初,乔治·艾雷里·海尔和合作者阐明了太阳周期的物理基础,他在1908年证实黑子是被强烈磁化的区域(这是首度侦测到在地球之外的磁场),并且在1919年进一步证实了黑子对的磁场是正反成对的:

在同一个周期中,同一个半球的磁场是相同的;

在同一个周期中,跨过半球的磁场是相反的;

在下一个周期中,两个半球的磁场会互换。

海尔的观察说明了太阳周期就是平均为22年的磁场周期。但是,因为表现在外的形式与磁场的关系并不明确,所以一般的说法都是"11年的太阳周期"。

半个世纪之后,巴布科父子哈洛德·巴布科和霍勒斯·巴布科证实太阳表面在黑子以外的地区也是有磁场的,这种更加微弱的磁场是第一类的偶极,而且这种偶极的磁性转换周期和太阳黑子周期是一样的(参见下图3)。这些各种不同的观测建立起太阳周期是磁场展开在整个太阳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的程序。

太阳周期

太阳周期,一如被看见的黑子数量的变化,在重建的历史上分成三种,即每月黑子数(橙色),每年黑子数(红色),还有1610-1750年的黑子数(绿色),一般认为在这时段之后的黑子数量较为可靠。

太阳周期的冲击

太阳的磁场结构一直延伸到大气层和外面的各层,还经由各种方法进入日冕和太阳风。他的时空变异导致许多相关的太阳活动和著名的太阳现象。所有的太阳活动都与太阳的磁场周期有强烈的相关性,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动力引擎和能量来源。

表面磁性

太阳黑子可以在各处存在几天到几个月,但是它们终将溃散,并且和太阳光球的磁场结合在一起。这个磁场受到对流的搅动散溢开来,并且在太阳表面造成大规模的流动。这些传输机制导致被磁化的产物衰变并且堆积在高纬度,最后导致极性的反转(参见图3)

太阳周期

图3: 以太阳自转周期取平均值的太阳磁场径向的时间-纬度图,可以清楚的看见著名的黑子蝴蝶图出现在低纬度。此图由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制作并且定期的维护(更新)。

太阳磁场的偶极性被观察到是在太阳极大期附近时反转的,并且在极小期时强度达到峰值。在另一方面,太阳黑子是由强烈的螺线管(纵向的)磁场在太阳内部产生。在物理学上,太阳周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再生圈,螺线管的分量导致一个顺轴磁场,然后又导致一个新的反向的顺轴磁场,如此不断的反复下去。

太阳辐照度

太阳的总辐照度( total solar irradiance,TSI )是冲击在地球大气层上部的总太阳辐射能量。他在太阳变化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被观察,逐年的平均值从极小期的每平方米1365.5瓦至极大期的1366.6瓦,但在几天的时间间隔内的波动可以达到每平方米±1瓦的数值(参见第4图的黄色和红色曲线)。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异只有0.1%的水准,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看似很小,但要注意的是对TSI的连续和可靠的的量是从1978年才开始的。太阳活动的极小值和极大值在第21至23周期大致上是保持同样的水准。

太阳周期

图4: 太阳活动的第21、22和23周期的黑相对数、TSI、10.7公分无线电波和闪焰的相对数。每种的数量在垂轴上的量尺都经过调整,使能在垂轴上和TSI比较。所有的量都被紧紧的锁定在相同的阶段上,但在交互作用的强度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有趣的是,即使黑子比光球的其余部分黑暗,但太阳在极大期时是比较亮一些的。这是因为在极大期时,虽然有较多和较大的黑子被磁化和出现在光球上,但是大多数,像是白斑和活跃的网络元素,也都比平常的光球表面明亮。它们的总量比为数不多的黑子为多,总结之后反而使得整体的照射度增加而非降低。最近的观察指出太阳照射度变化的主要驱动者是这些覆盖在光球面上不同类型的太阳磁性结构变化 ,然而,这些都是由深入太阳内部的物理过程在长期变化所贡献的,像是循环媒介在对流能量传输的效率的,至今仍未能找出完整的规律。

短波辐射

对温度为5870K的太阳大气,没有磁场的地区散发出的短波辐射,像是极紫外线(EUV)和X射线,数量极少。但在磁场出现的地区就不同了,被磁化的地区散发出短波辐射。因为表面被磁化的覆盖区域在周期内有明显的变化,扩散的程度、非闪耀的太阳紫外线或极紫外线,也有如潮汐般的随之涨落。图5是日本的阳光号卫星观察软X射线的图,正好说明了这种变化。SOHO和TRACE卫星观测太阳的紫外线和极紫外线也都有相同的现象。

图5: 阳光号在1991年至1995年(由左至右)以软X射线观察的太阳盘面影像,对应于第22周期的下降阶段。]]

即使只占了太阳辐照度中极小的比率,太阳的紫外线、极紫外线和X射线对地球大气层上层的冲击仍然是很深刻的。太阳的紫外线流量是同温层化学主要的驱动者,电离层的反应,经由电导率和热的变化,导致电离辐射强烈的增加。

太阳辐射流量

来自太阳的无线电波主要出自日冕活跃区上面被磁场拘束住的等离子 。被标示为F10.7的是波长10.7公分的无线电波,接近被观察的太阳无线电波的峰值位置。它表现出的扩散尺度,来自在日冕活跃区被磁场拘束的等离子的非辐射热,并且良好的表现出太阳活动的程度。太阳的F10.7公分纪录可以回溯至1947年,并且是除了太阳黑子纪录之外,可供利用的太阳活动的最长期纪录。

10.7光分波长的太阳电波流量曾经被认为会影响地球上点对点之间的通讯 。

地质效应的喷发现象

太阳磁场构成的日冕,是在日全食的期间可以观测到的典型现象。复杂的日冕磁场结构发展可以反映出在太阳表面流体的运动,和太阳内部发电机磁流体的发展。由于一些迄今尚未能详细了解的原因,有时这些结构会变得不稳定,导致日冕物质抛射,或是闪焰,进入太空之中,由于区域性突然的释放出磁能,造成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和高能粒子辐射。这些爆发现象可能会对地球的高层大气层和太空环境产生重大的冲击,并且是所谓太空天气的主导者。

日冕物质抛射和闪焰的活动频率与太阳活动周期有着密切的关连性。在极大期时,闪焰的大小和活动频率是极小期的50倍;巨大的日冕物质抛射平均每天都有数5次,在极小期则数天才有一次。事件本身的大小与周期性的关联则不明显,最明显的例子是发生在2006年12月,接近极小期的三次X级闪焰,其中一次(在12月5日,X9.0级的闪焰)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 。

宇宙射线流量

向外扩散由高密度等离子组成的太阳喷发物是驱散来自银河系各处的星际物质和高能宇宙射线进入太阳系的良好物质。由于太阳物质抛射的频率随着太阳活动的周期调整,在太阳系外缘的宇宙射线散射程度也随着逐步变化。结果是,宇宙射线在太阳系内部的流量与太阳的活动的整体强渡成反比。这种反比的关系也清楚的呈现在地球表面的宇宙射线流量强度变化上。

有些进入地球大气的高能宇宙射线能偶尔会与分子撞击产生原子核的散裂,这某些分裂的产物包括某些放射性核素,例如 C和 Be,会沉降至地面。它们被凝聚在冰核中,可以让我门重建在遥远过去的太阳活动 。经过重建后的整个太阳活动水准,呈现出在20是纪中期的太阳活动,几乎位在过去一万年的最高点上,蒙德极小期像是被压抑的活动时期,在长时间的变化中一再的出现。

生物圈和人类生理节奏循环的冲击

太阳周期对生物的冲击包括一部分在科学上跨学门的研究,像是年代学、太阳生物学和天文生物学。在1924年,莫斯科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亚历山大·奇热夫斯基出版了跨学门的工作:"在历史过程之后的物理因素"和"流行病学浩劫和太阳的周期性活动,研究有机生物与太阳周期、月相周期循环之间的关连性。奇热夫斯基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学门:天文生物学和分支的太阳生物学。

相关条目

太阳周期表

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周期
定义振源做一次完整振动所需时间产生一个全波所需时间波前进一个波长距离所需时间介质做一次完整振动所需时间一个全波通过某点介质所需时间参见频率
· 自转周期
测量自转对一个固体的天体,像是行星和小行星,自转周期只有一个数值。对气体/流体,像是恒星和气体巨星,自转周期从赤道到极点的周期都不相同,这称为较差自转。通常情况下,气体巨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内部的自转周期,是测量行星的磁场转动来认定的。对于不对称的非球体天体,即使没有重力或潮汐力的影响,自转周期通常是不固定的。这是因为虽然自转轴在空间中是固定的(依据角动量守恒),但在天体本身却不一定是固定的。正因为如此,天体绕着自转轴的转动惯量可以各不相同,因此转动的速率会改变(角动量是质量、速度与力距的乘积)。土星的卫星Hyperior就表现出这种行为,这样的自转周期被称为混沌。地球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平太阳日)是平太阳时的86,400秒。这个秒的每一秒都比国际单位制的秒稍微长一点点,因为地球受到潮汐加速的影响,现在的一天比在确定秒长度的19世纪长了一点点。在1750年1892年间的...
· 沙罗周期
历史沙罗周期是迦勒底人(巴比伦天文学家)在公元前数个世纪发现的,后来传到了伊巴谷、普林尼(自然史II.10[56])和托勒密(天文学大成IV.2),但是都以不同的名称呈现。在苏美/巴比伦“SAR”这个字是测量上的单位,数值大约是3600。"沙罗"是在1691年才被爱德蒙·哈雷用来描述食的周期,而他是从11世纪的拜占庭《苏达辞书》(Suda)转换过来的。虽然在1756年天文学家纪尧姆·勒商蒂(GuillaumeLeGentil)指出哈雷的名称是错误的,但是这个名词仍然被继续使用着。说明18年11天8小时的沙罗周期用来预测相同食的再度发生上非常有用,因为他和月球轨道的三种周期有关:交点月、近点月和朔望月。当食发生时,不是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日食),就是地球介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月食),这种现象只有在新月或满月才会出现,因此决定月相变化的朔望周期,29.53天,就有关系了。但是,并不是每次的满...
· 轨道周期
恒星周期和会合周期的关系哥白尼导出一个数学公式,通过会合周期计算恒星周期。常用缩写在时间S内,地球向前移动角度是(360°/E)S(假设为圆形轨道),星星移动的角度是(360°/P)S.如果天体是一颗内部行星,就是说它环绕太阳公转一整圈所需要的时间比地球短:使用代数来简化:如果天体是一颗外部行星,就是说它环绕太阳公转一整圈所需要的时间比地球长:使用代数来简化:从地球和天体角速度的差异来看,这两个公式非常容易理解。天体的视角速度等于它的角速度减去地球的角速度,而恒星周期就是一个圆周除以这个天体的视角速度。太阳系各行星及冥王星、谷神星相对地球的会合周期:计算小天体绕中心天体运转天文学中绕中心天体在圆形或者椭圆轨道上运转的小天体轨道周期为:其中:a{\displaystylea},是轨道半长轴长度,G{\displaystyleG},是引力常数,M{\displaystyleM},是中心天体质量...
·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的划分总的看来,细胞周期通常可划分为分裂间期(I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是物质准备和积累阶段,分裂期则是细胞增殖的实施过程。整个周期表示为I期→M期。其中分裂间期(I期)又常常可以划分为DNA合成前期(G1,gap1),DNA合成期(S,synthesis)和DNA合成后期(G2,gap2)。在此期间的任务主要是完成染色质中的DNA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将I期细分之后,整个细胞周期可以表示为:G1期→S期→G2期→M期。细胞进入G1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其中暂不继续增殖,如骨髓干细胞和处于不利状态下的癌细胞,但在某些刺激下,这些细胞又可以继续生长分裂,因此有人把这种非增殖状态的G1期细胞称为G0期细胞。以区别处于增殖状态的G1期细胞。而分裂期通常分作分裂前期(Prophase)、前中期(Prometaphase)、中期(Metaphase)、后期(Anaphase)和末期(T...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