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
对休克的研究史
18世纪,Henri Francois Le Dran提出休克一词,并指这是机体创伤后的一种状态。
19世纪,Grile通过实验,提出“休克是由血管运动中枢麻痹所致。”
20世纪,系统的研究表明,休克乃循环功能急剧障碍所致。1960年代,Lillehei提出,休克的关键环节是微循环衰竭。
现在,通过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对休克的研究,人们更清楚了解到休克的机制和发生过程。
休克种类与原因
休克种类图示。 (左)正常血管, (中)血管扩张,分布性休克 , (右)低血容量休克,失血引起
休克可分为四种类型,但实际中经常遇到的是其混合形式。
心因性休克-心脏已不再能提供足够的心输出量:心肌梗塞,心绞痛,心脏机能不全,心律失常,高血压
低血容量性休克-绝对低血容量
血液分布失常性休克-相对低血容量,由血管痉挛引起
血液阻塞性休克-循环系统障碍 (心脏,血管),由于内部阻塞或外部挤压造成:心包积液,肺栓塞,气胸,低血压,血栓症。
症状
由于导致休克的原因不同,其症状也有不同之处。以下的症状并不一定全部出现:
冷汗
惊惧状态
苍白或发蓝的皮肤颜色 (发绀)
血流再通时间变长 (按指甲,观察其复红时间)
意识受阻直至昏迷
冷漠,不安,骚动
脉搏加快 (心搏过速),如成人超过100下每分钟。同时脉搏弱,难感知
尿量减少 (少尿至尿潴留)
据定义,成人休克时的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x 2)/3) < 60 mmHg。
作为诊断依据可以使用到休克指数值 (=脉搏/收缩压)。但现在几乎被放弃使用,因为很多因素会影响脉搏和血压。
休克三期
休克的过程可根据其微循环特征分为三期: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和DIC期。但有些休克并不一定都经历了这三期。
缺血缺氧期
即休克早期。缺血缺氧期指的是由于失血,失液,烧伤等导致机体有效循环血量绝对不足引起的组织供血供氧不足。机体实行“自我输血”和“自我输液”,保证回心血量。除心脑血管外,全身血管收缩。心脑供血并无明显障碍。
淤血缺氧期
休克病因未消。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乳酸等扩血管物质增多,微血管和后微动脉痉挛减弱而出现淤血。血液滞留在腹腔器官中,心脑供血下降明显。此期又称休克期。
DIC期
又称微循环衰竭期或休克难治期。该期中微循环血管平滑肌麻痹扩张,血流停止。凝血系统被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继而引起多功能系统衰竭。微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无反应性。
微血管收缩
微血管的收缩是休克的重要环节,其在休克中有以下变化: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血管运动加剧。
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少灌少流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导致其出现的化学物质有:
儿茶酚胺增多
血管紧张素II增多
血管加压素增多
血栓素增多
白三烯增多
心肌抑制因子增多
内皮素增多
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休克过程中,血流量的变化,身体器官因缺血缺氧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甚至衰竭。
休克肺
指严重休克患者晚期发生的呼吸衰竭。肺部出现肺出血,肺水肿,肺不张,微血栓形成,肺泡透明膜形成和飞虫量增加。
休克肾
指机体在持续致病因素作用下,交感-肾上腺系统持续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而引起腹腔血管痉挛,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胰腺和心脏
胰因在休克过程中严重缺血,导致外分泌腺细胞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心抑制因子。它具有抑制心肌收缩性,抑制单核吞噬细胞,收缩腹腔内脏小血管的作用,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休克的防治
去除病因
纠正酸中毒
扩充血容量
应用血管活性物质
防治器官功能衰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