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五蕴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23
转发:0
评论:0
五蕴(梵文Pancaskandha),亦译“五众”、“五阴”,即色受想行识。“蕴”,梵文Skandha的意译,意谓积聚、类别。《俱舍论》卷一:“诸有为法和合聚义是蕴义。”五蕴是对一切“有为法”作的分类,亦是佛教作为认识对象,重点分析诠释的内容。(1)“色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2)“受蕴”,即把“诸所有受”“略为一聚”;(3)“想蕴”;(4)“行蕴”;(5)“识蕴”,是分别把想、行、识“略为一聚”。此五蕴作为对一切有为法的概括,狭义为现实人的代称,广义指物质世界(色蕴)和精神世界(余四蕴)的总和,对其界说有种种不同,成为各派确立自己思想体系的重要依据。大部分部派佛教通过分析“五蕴”得出“人无我”的结论,认为“人我”是依据因果律感得的“五蕴”的暂时和合,唯有假名,而无实体。《俱舍论》卷二九:“总依诸蕴假...

五蕴(梵文Pancaskandha),亦译“五众”、“五阴”,即色受想行识。“蕴”,梵文Skandha的意译,意谓积聚、类别。《俱舍论》卷一:“诸有为法和合聚义是蕴义。”五蕴是对一切“有为法”作的分类,亦是佛教作为认识对象,重点分析诠释的内容。

(1)“色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2)“受蕴”,即把“诸所有受”“略为一聚”;(3)“想蕴”;(4)“行蕴”;(5)“识蕴”,是分别把想、行、识“略为一聚”。

此五蕴作为对一切有为法的概括,狭义为现实人的代称,广义指物质世界(色蕴)和精神世界(余四蕴)的总和,对其界说有种种不同,成为各派确立自己思想体系的重要依据。大部分部派佛教通过分析“五蕴”得出“人无我”的结论,认为“人我”是依据因果律感得的“五蕴”的暂时和合,唯有假名,而无实体。《俱舍论》卷二九:“总依诸蕴假施设有补特伽罗(我)……是假非实。”“如是一切无常有为,从众缘生,由思所造。”大乘学说则不仅否认五蕴和合体即“人我”的真实性,也否认五蕴本身的真实性,进一步发展为“法无我”的理论。《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