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非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6
转发:0
评论:0
概论在古印度奥义书传统中,提出自我(ātman)的概念,佛教则主张蕴、处、界,皆为非我、非我所,即一切法无我,反对施设我。释迦牟尼教导弟子,观察五蕴的无常、苦,以了解五蕴非我、非我所;观察十二处非我、非我所;观察十八界非我、非我所等。提出非我,主要在于去除命即是身、命异身异、色等五蕴是我等有身见。单纯讨论命即是身、命异身异等本体论问题,若无益于修行,则被归为无记,不作回答。非我与无我,在语句中作谓词,否定具体对象是我时,其意义相近,翻译时经常混用不作区分,例如五蕴非我,或五蕴无我,都代表五蕴中不存在我,但并不明确反对在五蕴之外可能有我。无我,作为一个论断,很多佛教部派将其解释为,我(ātman)不存在,是对于婆罗门教传统中的自我(ātman)这个概念的完全反对;但是在佛教初创时期的语言环境下,不排除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性,如部分沙门教派认为无施与,佛教认为有施与,这里的有无,是指施与这个行为...

概论

在古印度奥义书传统中,提出自我(ātman)的概念,佛教则主张蕴、处、界,皆为非我、非我所,即一切法无我,反对施设我。释迦牟尼教导弟子,观察五蕴的无常、苦,以了解五蕴非我、非我所;观察十二处非我、非我所;观察十八界非我、非我所等。提出非我,主要在于去除命即是身、命异身异、色等五蕴是我等有身见。单纯讨论命即是身、命异身异等本体论问题,若无益于修行,则被归为无记,不作回答。

非我与无我,在语句中作谓词,否定具体对象是我时,其意义相近,翻译时经常混用不作区分,例如五蕴非我,或五蕴无我,都代表五蕴中不存在我,但并不明确反对在五蕴之外可能有我。无我,作为一个论断,很多佛教部派将其解释为,我(ātman)不存在,是对于婆罗门教传统中的自我(ātman)这个概念的完全反对;但是在佛教初创时期的语言环境下,不排除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性,如部分沙门教派认为无施与,佛教认为有施与,这里的有无,是指施与这个行为是否有意义,而非世上是否存在施与这个事情。

在早期佛教中,所说的一切法无我,亦或一切法的共相为非我,仍是针对一切经验对象而提出,虽然佛教并不认同奥义书等提出的超越经验本体我,但是否彻底反对古印度婆罗门教传统中的自我,态度并不明确。在印度宗教思想不断演化的大环境下,佛教时常要面对内部不同派系和其他教派提出的新学说见解,将其核心概念归结为佛陀本人所反对施设的我,是最常见的批判方法之一。

至阿毘达磨时代,佛陀所言说的各种概念甚至譬喻,都被调整归入包罗万有的范畴体系中,如蕴、处、界,或五位法,有些重要概念比如业的归类,成为难点和争论焦点。部分部派,认为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认可轮回主体的存在,如犊子部提出补特伽罗作为主体,与五蕴不即不离,他们被归类为补特伽罗论者。而其他部派,根据佛陀的空性教义,主张一切法无我等同于没有轮回主体,彻底反对婆罗门教中的自我。

有关补特伽罗实有与否的争论,成为部派间论战中的首要焦点。如说一切有部,自《发智论》及《大毘婆沙论》起引入了性空论释义,认为补特伽罗若是实有,则类同于外道所说之我,因而补特伽罗就是于五蕴而说的假名;而犊子部不认可补特伽罗等同五蕴,不认为一切法无补特伽罗。

大乘佛教初起时,在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的教义上,推广至自性空意义上的一切法无我(法无我),形成两大中心教义。二无我的教义,比各部派佛教提出的无我或非我都更加严格。随着大乘佛教发展,如来藏学派等宗派,再次强调他性空,坚持自性空的中观学派,认为这是一种存在某种法我的见解,这个分歧在大乘佛教内部形成长久的争议。

参见

我 (佛教)、我 (印度教)

补特伽罗 (佛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曾秉正说“非我族类”,朱元璋最后阉了他
无论是在元朝时,某些汉人主动蒙古化。还是明朝时期,一些蒙古人、色目人主动汉化。其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不论什么阶层的人都会主动向政权妥协的,这是人类的共性。(1)蒙汉之间互相变化例如,原南宋地区的民间为了适应这种风尚,一些民间书商(书坊)就出版了《至元译语》(蒙古译语)。因为,元代商业发达,特别是经济非常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了自身经济发展,在江南地区更加主动地学习蒙古文化也。为了当官儿而改名的人也逐渐增多,例如原南宋地区的江南江浙行省(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江苏、福建,江西部分)的郑察罕不花、汪赛因、吴按摊不花等人。除此以外,民间学习蒙古文化,例如取蒙古名字,也有“时髦”的考虑,和今天我们许多人取个英文名字儿类似。不必上纲上线,例如朱元璋身边的一些人就有类似特点。例如李文忠的原名就是“李保保”。朱元璋的诸多养子中也有叫“也先”的。部将里也有“王哈喇章不花”“刘脱因不花”等名字同理...
· 关羽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贪美色险杀曹操
一提到关羽,我马上想到的就是袁阔成评书里那个格式化的关羽。我记得关羽的标准出场是:只见门旗下闪出一员武将,卧蚕眉,丹凤眼,胸前五绺长髯,胯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毛宗岗把关羽列为《三国演义》三绝之一,称其“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网络配图关羽在传统小说和戏曲里边、传统的文化里面特别受到关注,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羽研究形成一个热潮。我今天讲的主要是《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形象,首先谈谈《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关羽形象的演变。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在成书之前,就应该有一个关羽形象的存在。那么之前,关羽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从魏晋六朝一直到元代大概有三个阶段:一个是魏晋南北朝这个时候出现的关羽是历史传记里的关羽,主要史书是《三国志》、《三国志》裴松之的《注》,还有一部书叫《华阳国志》里面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三国志·关羽传》和裴松之的《注》加起来有关关羽的历史传记也就两千多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