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元首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3
转发:0
评论:0
新加坡1959年,新加坡成立自治邦,新加坡总督身为英国君主代表,曾经使用过“Yangdi-PertuanNegara”的称号。1963年,新加坡成为马来西亚的第14个州,新加坡元首成为马来西亚最高元首代表,由最高元首委任。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同年12月22日修宪,新加坡元首改称为“总统”。曾经使用过“新加坡元首”称号的领袖包括:顾德爵士-1959年6月3日至1959年12月3日,前称“新加坡总督”敦尤索夫·伊萨-1959年12月3日至1965年8月9日,后称“新加坡总统”文莱在文莱,文莱苏丹的正式头衔是“文莱苏丹暨元首陛下”(KebawahDuliYangMahaMuliaPadukaSriBagindaSultandanYangdi-PertuanNegaraBruneiDarussalam)。沙巴在马来西亚沙巴,沙巴元首曾于1963-76年使用过“Yang

新加坡

1959年,新加坡成立自治邦,新加坡总督身为英国君主代表,曾经使用过“Yang di-Pertuan Negara”的称号。1963年,新加坡成为马来西亚的第14个州,新加坡元首成为马来西亚最高元首代表,由最高元首委任。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元首改称为“总统”。

曾经使用过“新加坡元首”称号的领袖包括:

顾德爵士-1959年6月3日至1959年12月3日,前称“新加坡总督”

敦尤索夫·伊萨-1959年12月3日至1965年8月9日,后称“新加坡总统”

文莱

在文莱,文莱苏丹的正式头衔是“文莱苏丹暨元首陛下”(Kebawah Duli Yang Maha Mulia Paduka Sri Baginda Sultan dan Yang di-Pertuan Negara Brunei Darussalam)。

沙巴

在马来西亚沙巴,沙巴元首曾于1963-76年使用过“Yang di-Pertuan Negara”的称号,之后改称为“州元首”(Yang di-Pertua Negeri)。

另见

最高元首(Yang di-Pertuan Agong),马来西亚国家元首的称号

元首(Yang di-Pertuan Negeri),马来西亚世袭君主的称号

严端(Yang di-Pertuan Besar),森美兰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州元首(Yang di-Pertua Negeri),砂拉越、槟城、马六甲、沙巴元首的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虚位元首
共和制国家君主制国家注释
· 英联邦元首
各语言头衔英联邦元首列表乔治六世(1949年至1952年)伊莉莎伯二世(1952年至今)参见英联邦共主
· 抗元首领季文龙
季文龙字希夔,青田季宅村人,出生时间无据考证,卒于公元一二七七年。是自北宋(九六0年――一一二七年)初年由龙泉迁居雁衢(今季宅)季氏的第十一代裔孙。父季东,曾任山西省知府。文龙出身行伍,曾任福建镇台。是元初浙闽农民起义抗元的首领。(一)、历史背景南宋(1127―1219)末期,出现了好些可歌可泣的忠臣烈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天祥。季文龙就是在文天祥坚持抗元,“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召和影响下,成为率军起义抗元的历史人物。宋恭帝德v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元帅伯颜率二十万大军东下,安庆、江州相继投降。镇江、常州、平江府(今苏州)都不战而降。宋朝太皇(谢道清,理宗后)太后(全太后,度宗后)两个寡妇和一个五岁的幼君(赵显)尽管早已下诏书要各地起兵“勤王”,无奈各地守臣都畏首畏尾,不肯响应。只有知赣州文天祥以一介书生挺身而出,纠合义兵两万余人,于八月下旬赶至临安(今杭州),决心要与元军决一...
· 古代国书中的元首称谓
敌对中释出消融彼我的善意南北朝时,中国处于两大政权分裂对峙的状态,双方私下虽然相互以索虏和岛夷讥称对方,或贬斥对方是伪政权;然而,当南北通和,遣使交聘往来时,彼此的国交关系却是对等的。南朝与北朝在外交上相互承认为匹敌之国,在接待交聘使节的规格上,比其它的藩国使者来得高,国书的称谓上也是遵循敌国之礼,两国国君是处于对等的地位。传世的北魏太武帝《与宋主书》因颇有删节,已看不到书首的称谓语及书末的署名,但从内文里常见之彼我、彼此对举的用法,如“我往之日,彼作何方计,为堑城自守,为筑垣以自障也?”其中“彼”是指宋文帝,“我”则是北魏太武帝的自称,可知双方是立于对等的地位在对话。这种彼、我相对的用语,在梁与东魏通和时仍被使用,国书中常写着:“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其后,梁武帝去掉了“彼”字,只自称“此”,以表示不见外的意思。东魏在回报国书时,又将“此”去掉,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进一...
· 古代国书中的元首称谓
高自标置的匈奴与突厥所谓国书,是指由甲国国君署名致书,交由使节传达给乙国国君。乙国国君收受国书后,答书致意,交由使节带回转呈甲国国君。国君为一国之首,在对外关系上即代表着国家,因此,由国君署名致书他国国君时,彼我的称谓即牵涉到两国间外交关系的定位。汉文帝时,遣使匈奴所致送的国书中说:“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汉朝君主自称皇帝,称匈奴则为大单于,此二种头衔乃双方各自认定的称呼,因此,汉朝国书可说是遵循了对等往来的原则。不过,匈奴的老上稽粥单于在汉降臣中行说的煽惑下,回致汉朝国书时却倨傲其辞地说:“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史记·匈奴列传》)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加于匈奴大单于之前,自抬身价,明显地逾越了对等的界线。无独有偶,隋文帝时,突厥与隋之间的国书也发生过类似的问题。当时,突厥因内部纷乱,对外数为隋所败,沙钵略可汗向隋请和求援。一开始,在致隋的国书中,沙钵略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