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门迹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66
转发:0
评论:0
沿革始于宇多天皇在仁和寺出家,后世称为御室门迹。镰仓时代初期开始,皇族、摄家等之子弟在特定的寺院出家。惯例化之后,“门迹”自体成为皇族、公家出身者继承的特定院家・寺院的称号。作为寺格的“门迹”在室町时代确立,室町幕府设置门迹奉行管理门迹寺院的相关政务。江户幕府加以制度化,区分成宫门迹・摄家门迹・清华门迹・公方门迹(武家门迹)・准门迹(胁门迹)等。门迹寺院法相宗天台宗(山门派)(寺门派)真言宗净土宗门迹一览关连项目院家座主法主

沿革

始于宇多天皇在仁和寺出家,后世称为御室门迹。镰仓时代初期开始,皇族、摄家等之子弟在特定的寺院出家。惯例化之后,“门迹”自体成为皇族、公家出身者继承的特定院家・寺院的称号。

作为寺格的“门迹”在室町时代确立,室町幕府设置门迹奉行管理门迹寺院的相关政务。江户幕府加以制度化,区分成宫门迹・摄家门迹・清华门迹・公方门迹(武家门迹)・准门迹(胁门迹)等。

门迹寺院

法相宗

天台宗(山门派)

(寺门派)

真言宗

净土宗

门迹一览

关连项目

院家

座主

法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史迹—崖门炮台
清新会崖门炮台位于新会市古井镇崖门村崖门海口东边。建于清初,雍正后历代重修。炮台呈弧形,背山面海。炮位连绵伸展长达180米,组成级深3.5米、高5.5米的城墙状炮台。台基直下海边,基前垒石作防浪墙,基部用花岗岩砌筑,其上则用三合土夯筑。炮台分上下两层,下层炮位二十二个和二个门洞,炮眼尺寸有两种,一是1.4×1.5米;一是1.1×1.5米,遗有四千斤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铸造的铁炮三门。炮位间设隔墙,高均3.5米,宽呈倒梯形,上边2.2至3.2米不等,中部平均深2米,下边0.7米不等,下边壁上设放灯窗共17个,高0.55米、宽0.4米、深0.36米。第二层用条石置于隔墙上作通道,宽2米,石厚0.15米至0.2米。炮位21个,分别置于下层的隔墙中间,炮眼高0.9米,宽0.8米,夯土墙高1.6米,在0.6米处出一道阶级,宽0.3米,再上有了望窗和驼峰式缺口,了望窗24个,高0.5米、宽...
· 岭南文化―史迹―崖门炮台
清新会崖门炮台位于新会市古井镇崖门村崖门海口东边。建于清初,雍正后历代重修。炮台呈弧形,背山面海。炮位连绵伸展长达180米,组成级深3.5米、高5.5米的城墙状炮台。台基直下海边,基前垒石作防浪墙,基部用花岗岩砌筑,其上则用三合土夯筑。炮台分上下两层,下层炮位二十二个和二个门洞,炮眼尺寸有两种,一是1.4×1.5米;一是1.1×1.5米,遗有四千斤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铸造的铁炮三门。炮位间设隔墙,高均3.5米,宽呈倒梯形,上边2.2至3.2米不等,中部平均深2米,下边0.7米不等,下边壁上设放灯窗共17个,高0.55米、宽0.4米、深0.36米。第二层用条石置于隔墙上作通道,宽2米,石厚0.15米至0.2米。炮位21个,分别置于下层的隔墙中间,炮眼高0.9米,宽0.8米,夯土墙高1.6米,在0.6米处出一道阶级,宽0.3米,再上有了望窗和驼峰式缺口,了望...
· 揭示外星文明的遗迹太阳门之谜
世界上有很多类似的古代人类的文明遗存,就比如英国著名的巨石阵,在美洲也有一个相类似的东西,它就是印加人建造的太阳门。许多年来,围绕在它身上的谜团有很多,甚至有人猜测这是外星人建造的奇怪建筑。那么事实的真相如何呢?太阳门之谜在的的喀喀湖东南二十一公里处,有个蒂亚瓦拉科文化遗址,以大量的精美的巨石建筑闻名于世。网络配图蒂亚瓦拉科原来叫做“泰皮卡拉”,在艾马拉语中的意思是“中心之石”,可能是因为其他部族对这个词的误读,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蒂亚瓦拉科”。它被人们成为“外星人”的“湖畔奇迹”。在蒂亚瓦拉科遗址,保存最完整的是名叫“卡拉萨塞亚”的奇特建筑,它是用石头砌成的长方形台面,长一百一十八米,宽一百一十二米,周围由坚固的围墙围起来,里面有阶梯通往地下的内院。巨大的石柱耸在地面上,组成气势雄伟的石林。这里还有许多形状奇异的巨大石像。有些学者认为,石像身上好像刻有许多天文标记或远古星空图案似的,令人迷...
· 河洛文化—历史古迹—龙门石窟
龙门,古称伊阙,隋唐以后始称“龙门”。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白居易曾说“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 吴文化—古迹寻踪—陡门村里寻故宅
在古运河研究会的一次迎春茶话会上,从秦寿容老先生的侃侃言谈中捕捉到一条信息:清代道光年间出生在无锡北郊天授乡陡门村(今属石塘湾天授村)的我国著名慈善家、爱国功臣、“黄金之路辟路人”李金镛的故居可能还在。十多年前,秦先生曾亲眼看到整个老宅的十多间房屋都基本上保持着清末的原样,不过这些年来是否有了变化,他不太清楚。这条信息尽管并不算确凿,但对于一个注重名人故居保护的老文物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因此,我便立即利用周末假日,冒着料峭的春寒,只身骑自行车下乡,前往寻访。陡门又称斗门,位于石塘湾的东北向,原是很有些名气的老村镇。据王仁辅《无锡志》记载,早在元代就有了这一村名,从元至清,一直属于天授乡。即便现在,一条老街还依稀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能让人们想象出当年曾有的热闹景象。一条小河浜自西向东横穿老街。河上原有两座石桥,一东一西。西面一座现已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东面一座还完整地保持着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