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阿毗达磨俱舍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3
转发:0
评论:0
简介《俱舍论》曾二次译为汉文:陈真谛的‘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唐玄奘的‘阿毘达磨俱舍论’。《俱舍论》中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所说最为详细,《发智论》、《六足论》、《大毘婆沙论》等内容亦无不摄尽,因此被誉为“聪明论”、“慧毒门”(如身少破,著少毒药,片刻毒满全身。此论亦尔)。印顺法师认为,《俱舍论》是出入于有部阿毘达磨与经部之间,成为一折中的学派。有部的论师众贤曾造《顺正理论》来破《俱舍论》,对其中经部论师的观点一一反驳。内容世亲造《俱舍论》,以《杂心论》作为体例范本。先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学说总结,摄为八品,再以经量部的观点,来对它进行讨论。《界品》和《根品》从总体上建立有漏、无漏法,属于总说四谛的性质。《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这三品讲述苦、集二谛,即有漏的生死流转因果。《世间品》讲苦谛的内容,《业品》和《随眠品》讲集谛的内容。...

简介

《俱舍论》曾二次译为汉文:

陈真谛的‘阿毘达磨俱舍释论’。

唐玄奘的‘阿毘达磨俱舍论’。

《俱舍论》中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所说最为详细,《发智论》、《六足论》、《大毘婆沙论》等内容亦无不摄尽,因此被誉为“聪明论”、“慧毒门”(如身少破,著少毒药,片刻毒满全身。此论亦尔)。

印顺法师认为,《俱舍论》是出入于有部阿毘达磨与经部之间,成为一折中的学派。有部的论师众贤曾造《顺正理论》来破《俱舍论》,对其中经部论师的观点一一反驳。

内容

世亲造《俱舍论》,以《杂心论》作为体例范本。先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学说总结,摄为八品,再以经量部的观点,来对它进行讨论。《界品》和《根品》从总体上建立有漏、无漏法,属于总说四谛的性质。《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这三品讲述苦、集二谛,即有漏的生死流转因果。《世间品》讲苦谛的内容,《业品》和《随眠品》讲集谛的内容。世是苦果,业是苦因,烦恼是苦缘。《贤圣品》、《智品》、《定品》这三品讲述灭、道二谛,即无漏的生死还灭因果。《贤圣品》讲灭谛的内容,《智品》和《定品》讲道谛的内容。贤圣是无漏果,智是无漏因,定是无漏缘。

影响

俱舍论由真谛译成汉文,传入中国,受此影响,成立了俱舍宗,是汉传十三宗之一。此论传至后,诸大德也十分重视,尤其格鲁派将之列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在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俱舍论》是专攻四年的课程,毕业后方可考取显教格西学位,以难度大而著称。

现代研究

传统上的说法,世亲造《俱舍论》是为了诠释《大毘婆沙论》。在日本俱舍宗的研究中,开始认为《俱舍论》的范本是《杂阿毘昙心论》而不是《大毘婆沙论》。至木村泰贤时,比较《俱舍论》与《杂阿毘昙心论》的内容,考证认为《俱舍论》是以《杂阿毘昙心论》为范本,进一步发展而成。如印顺等人的研究,也认为《俱舍论》并不是全然肯定《大毘婆沙论》,而是参考经量部的说法与《杂阿毘昙心论》的架构后,对说一切有部的学说进行的重新改造。

注释

 

外部链接

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汉对勘

Translated in french by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6 Volumes.

Abhidharma Kosa Stud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俱舍论》
《俱舍论》(梵文:Abhidharmakośakārikā),全称《阿毗达摩俱舍论》,印度世亲(4-5世纪)著。“阿毗”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论”。《俱舍论》有三十卷(六百颂),是小乘向大乘过渡之作。相传世亲早年尚未信仰大乘佛教时,先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来接受当时新的大乘学说。世亲在克什米尔和犍陀罗为信众讲《大毗婆沙论》时,每日讲完一段,即概括其义作一颂,全论讲毕,成六百颂(最初为五百九十八颂),即《俱舍论本颂》。后来续作长行注释,合称《俱舍论》。该论以《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广泛吸取说一切有部重要的阿毗达磨如《发智论》、《识身足论》、《法蕴足论》等以及《大毗婆沙论》的要义,并参考当时的经量部学说,不拘成说,根据自己的观点,把说一切有部的全部教义,概括地加以归纳而成。汉传佛教的通行本为唐玄奘所译。其注释本有玄奘门人普光的《记》(称《俱舍论光记》...
· 俱毗罗
相关条目多闻天王四大天王
· 阿毘达磨大乘经
内容《阿毘达磨大乘经》是由菩萨所说,其中提到大乘佛教,有十殊胜。《摄大乘论》中,以《阿毘达磨大乘经》中有提到阿赖耶识,作为阿赖耶识是释迦牟尼所说的证明。印顺法师认为,一意识论者是由《阿毘达磨大乘经》衍生出的流派。
· 达罗毗荼人
词源汉语中达罗毗荼一词在唐代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已出现,该词指代南印度的一个国家,玄奘和尚曾经到达这里。英语中的Dravidian一词最早是罗伯特·考德威尔在他的达罗毗荼文法比较的书中借用梵文drāvida一词创造的,而drāvida一词是公元7世纪的梵文文献中用来指代南印度的泰米尔语的。关于梵文的drāvida一词的来源,学界有多种看法,这些理论大体上都围绕着tamiẓ和drāviḍa两个词之间的关系而展开。泽维勒比尔等语言学家认为二者的来源关系乃是tamiẓ>drāviḍa,而其他人则认为它们遵循Dravida->Dramila->Tamizha或Tamil的发展方向。Dravida梵语也有可能来源于梵语的Drava,意即“水”或“海洋”,而Dravidian便是指代居住在海边的印度人,即居住于三面环海的南印度地区的居民。达罗毗荼语系语言学家巴德里拉朱·克里什那穆尔蒂曾指出:“dra...
· 大毗婆沙论
名称毘婆沙(梵文:vibhāṣā),是一种佛教注释书名称,主要用于对阿毘达摩论书的注解。《大毘婆沙论》主要是《发智论》的注解书,故称毘婆沙。历史《大毘婆沙论》的正确集成时间不详,汉传佛教最早的传说,是由尸陀槃尼尊者、达悉尊者和鞞罗尼尊者三人造《毘婆沙论》。印顺法师认为,其中的鞞罗尼,又作韦罗或比罗(Vīla),可能是马鸣弟子,与马鸣年代相近。真谛传说,《大毘婆沙论》是由迦多衍尼子解释,众人共同集结,再由马鸣负责主要撰文。《大毘婆沙论》,是由公元2世纪时的犍陀罗国迦腻色迦王资助,说一切有部五百阿罗汉广释《发智身论》的最高论书。还有说是佛陀驮娑论师制《大毗婆沙论》。藏传佛教认为,这本论书是由喀什米尔(唐译迦湿弥罗)地区的阿毘达摩论师所集体编著。《大毘婆沙论》的编成时间,现今有许多不同看法,木村泰贤与印顺法师认为,《大毘婆沙论》应在迦腻色迦王之后,龙树之前编成,约在公元150年前后。而且其编写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