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头陀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74
转发:0
评论:0
简介头陀,梵文意指修治、抖擞、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由于古代印度的宗教里一般的出家者大多是禁止所有欲(占有欲),所以他们认为出家人为了修行功德,居所、饮食都不需要挂念,托钵乞食,堪受人天供养。这“三衣一钵”就是出家修行者最基本之物。释迦牟尼反对传统沙门的各种苦行,但他同意僧团可以接受一部分使人少欲知足的传统沙门修行方式,因此,他制定了头陀修行法。与头陀相对的,称为聚落比丘,他们平常居住在城镇或是聚落的近郊,与俗人混居。头陀行的例外是结夏安居时期,头陀行者需要回到僧团之中,参加诵戒布萨。在这段期间,除非经过上座长老的允许,僧人不得独自居住或外出。汉传佛教中,头陀法有十二项。此修行针对一般日常的生活立下十二种修行的条件,所以亦称为‘十二头陀行’。南传佛教则有十三项。依据头陀法,修行头陀行只要生活上有最低的需求“三衣一钵”就足够了。所谓“三衣一钵”是指...

简介

头陀,梵文意指修治、抖擞、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由于古代印度的宗教里一般的出家者大多是禁止所有欲(占有欲),所以他们认为出家人为了修行功德,居所、饮食都不需要挂念,托钵乞食,堪受人天供养。这“三衣一钵”就是出家修行者最基本之物。

释迦牟尼反对传统沙门的各种苦行,但他同意僧团可以接受一部分使人少欲知足的传统沙门修行方式,因此,他制定了头陀修行法。与头陀相对的,称为聚落比丘,他们平常居住在城镇或是聚落的近郊,与俗人混居。头陀行的例外是结夏安居时期,头陀行者需要回到僧团之中,参加诵戒布萨。在这段期间,除非经过上座长老的允许,僧人不得独自居住或外出。

汉传佛教中,头陀法有十二项。此修行针对一般日常的生活立下十二种修行的条件,所以亦称为‘十二头陀行’。南传佛教则有十三项。依据头陀法,修行头陀行只要生活上有最低的需求“三衣一钵”就足够了。所谓“三衣一钵”是指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的三衣(又称为袈裟),与一个使用于饮食的钵。不同经典中,对于头陀行规定的详略不一。

传至后世,头陀行因为履行十二项规定,居无定所四处行脚乞食,所以一般也称为这些修行者为头陀,在世俗看法上这是佛教的苦行僧。

头陀行

汉传佛教《十二头陀经》记载,头陀行有以下十二项,分别针对食、衣、住的规定。而这些只是制定修行的一种手段,并非目的,最终是为了修行功德以达成正果。

阿兰若处,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常行乞食,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次第乞食,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受一食法,一日只吃一餐。

节量食,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午后不得饮浆,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著弊衲衣,又作粪扫衣,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但三衣,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冢间住,居住于墓地之间。

树下止,在树下修习佛法。

在露地坐,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常坐不卧,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

随处住,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所至而住。

头陀十八物

头陀

这是现代日本和尚在路边托钵的情境,他手上所拿的黑色碗就是钵,而他胸前背着的带子就叫做头陀袋,衣着为袈裟

汉传佛教中,《梵网经》记载修行头陀行者可以保有十八种道具,称为头陀十八物。修行头陀四处云游时,大乘比丘常会携带十八种道具,这就是头陀十八物。这十八种分别是:杨柳枝(用以净牙)、澡豆(洗净用的豆粉)、三衣(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水瓶、钵、坐具、锡杖、香炉、香匣、漉水囊、手巾、小刀、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等十八种。

参见

摩诃迦叶

佛教制度

袈裟

沙门

释敬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