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中华思想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1
转发:0
评论:0
华夷之辨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意思是对“华夏”与“蛮夷”作出区辨。《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治水后,“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四夷是“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礼记王制》)。华夷之辨属于一种认为中原文化是世界中心的概念,是古代中国王朝的一种世界观,它以是否接受中原文化作为区分华夏和夷狄的标准,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最开始周王室和它所建立诸侯封国,称诸夏。《国语·郑语》曰:“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诸夏的基本团体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国家。比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韩、魏、燕、虞、虢等姬姓国;齐、申、吕、许等姜姓国。徐、黄、郯、江、赵、秦等嬴姓国、子姓宋国。华夷之辨的提...

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意思是对“华夏”与“蛮夷”作出区辨。《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治水后,“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四夷是“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礼记王制》)。

华夷之辨属于一种认为中原文化是世界中心的概念,是古代中国王朝的一种世界观,它以是否接受中原文化作为区分华夏和夷狄的标准,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最开始周王室和它所建立诸侯封国,称诸夏。《国语·郑语》曰:“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诸夏的基本团体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国家。比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韩、魏、燕、虞、虢等姬姓国;齐、申、吕、许等姜姓国。徐、黄、郯、江、赵、秦等嬴姓国、子姓宋国。

华夷之辨的提倡者认为华夏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认为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则较落后,是“蛮族”、“化外之民”。中国皇帝是天子,中国的皇朝是天朝,而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是贡国和属国关系,其首领最多只能称为王。中原之外的地域,依方位分为“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齐桓公宰相管仲倡“尊王攘夷”,孔子褒扬他,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孔子又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强调夷狄即使有国君,但不明礼义,还不如诸夏即便国君亡了,但仍保有礼义。孔子作春秋大义,提倡华夷之辨,不强调以种族为标准,而以文化礼义作量度。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若夷狄向慕中原,能行礼义,则褒扬而进之。

明遗民吕留良著书道:“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华之与夷,乃人与物之分界,此乃域中第一义。”,清朝皇帝雍正帝著《大义觉迷录》,驳斥吕留良的华夷之分。

区分夷夏

不同于“民族之别”,“华夷之辨”的评价标准是文明程度的高低,是否遵循“礼治”,以及是否接受先进文明(尤其是先进的政治文明)的教化,是区别夷夏的标准,而且与其居住地和部落族群无关。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衣冠、礼仪在古代往往用来代指文明。程颐认为:“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

中原服饰特征之一“右衽”为华夷之别的标准之一,中原汉人服装的特性皆为“右衽”。上古时代,上衣多为交领斜襟,中原人崇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而北方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与中原服饰明显有别。右衽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孔子说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把“披发”看成的蛮夷、落后的特征。

由于华夏儒教王道文化的传播,对周边地区服饰的影响深远,周边地区的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中原衣冠制度是辨别夷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

元代学者元好问对元朝能够兴文教以及安定百姓生活表示赞赏,又感激统治者重视儒学、大兴学校,实行较利于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对忽必烈击灭云南地方势力,恢复汉唐旧疆的成就表示钦佩,认为元朝是值得自己骄傲的合法正统的政府,并将元朝称之为“汉家”:“云南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极”。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指出“与其说元明鼎革是一场民族革命,毋宁说它更多表现出阶级斗争的性质”,钱穆亦指出“明初诸臣不忘胡元,真属不可思议之尤矣”。

历史

中国

理论性地说明了“中华”和“夷狄”区别的文献,目前能确认的最早文献始于春秋战国,或为孔子所提出。孔子主张将周初的礼乐制度化,并排除夷狄起源的文化要素。新朝皇帝王莽一改西汉将夷狄册封为王的习惯,改变华夷秩序的观点,将匈奴和高句丽的“王”降格为“侯”,导致这些国家的疏离。

唐朝对西域拥有主导权,重视异国文化,外国人被唐朝政府起用的例子并不少见,宋朝的儒学则较强调华夷秩序。

元朝被明朝灭亡,元遗民当中包括有汉人为元朝殉节,部分地主文人不愿仕官效忠明朝廷,为此采取自杀、自残肢体、逃往漠北、 隐居深山以及斩断手指等方法,誓不出仕。为此朱元璋设立新刑罚,宣告“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为罪行,杀害当时许多不愿效忠明朝以及为新朝当官的学者:“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明朝被清朝所灭亡,一些明朝遗臣不愿为清朝效力,并采取抵抗清朝或流亡他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方式,例如明朝遗臣朱舜水则选择流亡日本。

日本

明朝灭亡后,有日本学者认为满族统治者统治下的人们被剃发易服的清代中国已沦为蛮夷,而日本才是“中华正统”和“中国”。1672年林春胜、林信笃的《华夷变态》、1669年山鹿素行的《中朝事实》都强调应当把“本朝”当作“中国”,《华夷变态》指蒙元入主“中国”时天下犹未剃发,但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人们剃发易服,改穿胡服,中华文物荡然无余,“法服”沦为戏服。中原已是鞑虏横行之地,昔日华夏已变成蛮夷。《中朝事实》更把日本称为“中华文明之土”,把地域上的中国称为“外朝”。

朝鲜

朝鲜在明亡后,儒者们一度为满洲族没有正统性来继承中华文明,中原的中华文明随着明朝一起灭亡“中华文明之最优等生的朝鲜理当为正统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朝鲜应当去完成中华的作用”是这种思想在朝鲜的开端。朝鲜王朝认为朝鲜是东方的礼仪之邦,君子之国、隐士王国,中华文化的承继与发扬者。在非正式场合下有时依然使用明崇祯年号,称清帝为“虏王”。后来朝鲜学者及使臣通过对清朝一段时期的观察,认识到清朝与他们所想像的“夷狄”统治下的国家完全不同,清朝的经济繁荣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重新审视起朝鲜国内对待中国的一些负面印象,在客观上肯定了满族统治者对中国的统治。

越南

越南脱离中国直接统治以后,越南的君主对内与对外采取了不同的称呼:其对内称“皇帝”,对中国则自称“国王”。在东南亚一带,越南则以中国、中夏自居,称他国为夷狄。如黎圣宗1470年亲征占城,诏曰:“自古夷狄为患中国”;1479年征哀牢(老挝),诏曰:“朕丕绳祖武,光御洪图,莅中夏,抚外夷”(同时1479在老挝川圹高原盆蛮一带置镇宁府)。并且册封一些周边国家为藩属。

来源

《春秋》讲座:华夷之辨

谭嗣同“华夷之辨”思想的演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思想大合,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历程
思想大合,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历程作者:周桂钿转载于:中国教育报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是不断融合创新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的、僵化的模式。秦代不善于综合,很快就失败了。汉代善于综合先秦百家思想,形成多样统一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几百年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传
· 思想
思考过程思考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系统的和具体的过程。这些是思想最基本的过程。分析:分析是把一个事件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并把这个整体事件的各个属性都单独的分离开的过程。综合:综合就是分析的逆向过程,它是把事件里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事件。抽象:抽象是把事件的共有的特征,共有的属性都抽取出来,并对与其不同的,不能反映其本质的内容进行舍弃。概括:概括是以比较作为其前提条件的,比较各种事件的共同之处以及不同之处,并对其进行同一归纳。以上几种大概包含了思想过程的基本形式。种类思维的种类大概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词语思维、无声思维、通讯思维、指导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联想思维,创新思维,系统化思维等。哲学沉思者的原始塑像,位于巴黎的罗丹美术馆。哲学中的现象学运动看到了对思想了解方式的根本改变。马丁·海德格尔
·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楚文化是中华古代文化之正统
1.现在红网论坛上刮起了一股要消灭湖湘文化的歪风。其始作俑者始谁我不知道,但现在还是有几人背着招牌到处行走,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南石先生,还有一位听说是和他私下里协商了要出《刀砍湖湘文化专集》(呵呵,是我帮他们定的名称,切莫当真)的老杨。其原因可能是源于对《湖南,你没救了》一文的简单理解。我倒是不敢冒昧批判他们,只是觉得甚是不妥。下面我简单地说一下楚文化为什么是中华古代文化之正统。这其实是对一段文化发展史的概述或回忆。由于我的浅陋,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就只好请网友们刀劈斧凿以成正果了。2.先从《楚辞》说起。《楚辞》史古代楚文化的杰出代表。它诉说了楚人是炎黄传人的历史。屈原在《离骚》中自述身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对自己的出身很自豪。他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高阳(颛臾)的后代,具有无可置疑的正统性。以屈原惟代表的楚人当然也就毫无疑义的是炎黄子孙了。故...
· 思想实验
著名思想实验物理学在物理学里,思想实验是很有用的理论工具:牛顿大炮双缝实验EPR吊诡拉普拉斯妖马克士威妖移动中的磁铁与导体问题薛定谔猫维格纳的友人孪生子吊诡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伽利略用来推翻亚里士多德“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双球实验。亚里士多德称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那么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实验:一重一轻两个球,用绳子连接起来,一起下落。一方面,轻的球下落速度慢,重的球下落速度快,在绳子的牵引下整体速度将会介于两者分别下落的速度之间。另一方面,将两个球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质量比任意一个单球都要重,因此下落速度比任意一个球单独下落速度都要快。于是得出矛盾。有传说称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做过这个实验,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思想实验,并没有付诸行动。哲学关于哲学的思想试验包括伦理学和认知论的辩驳。有轨电车难题忒修斯之船定时炸弹(实验)葛梯尔问题桶中之脑庄周梦蝶莫利纽兹问题无知之幕变成蝙蝠会怎样?孪生地球帕斯...
· 思想录
外部链接Pascal"sPenseesatProjectGutenbergPascal"sPenseesinFrenchEtextofPascal"sPensées(English,invariousformats)LesPensées1671editionwitholdFrenchspelling(Ebook-PDF)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