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镇墓兽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9
转发:0
评论:0
神兽崇拜在《山海经》一书中,记述的众多山海之神,大多是经过重新组合的兽,有的就是兽形与人形组合而成的半人半兽形。《山海经》,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与诸如此类的镇墓兽出现的时间相吻合。在埃及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古王国时期,亦出现了造型类似于中国镇墓兽,同样有镇墓功能的人面狮身像。可以说,古代先民相信他们想像中创造的神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而这种神兽崇拜的文化,可以视为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相近的神灵形象的印证。楚式镇墓兽楚国漆木立角镇墓兽,伯明翰艺术博物馆(英语:BirminghamMuseumofArt)藏。截至目前为止,出土的楚式镇墓兽,最早可以上溯至春秋中晚期,是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也是楚漆器中造型独特的器物之一种。此种器物外形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早期的面目多不清楚,亦未加上鹿角。到了春秋中晚期,出现了兽面的刻画与鹿角。其中,兽面...

神兽崇拜

在《山海经》一书中,记述的众多山海之神,大多是经过重新组合的兽,有的就是兽形与人形组合而成的半人半兽形。《山海经》,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与诸如此类的镇墓兽出现的时间相吻合。

在埃及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古王国时期,亦出现了造型类似于中国镇墓兽,同样有镇墓功能的人面狮身像。可以说,古代先民相信他们想像中创造的神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而这种神兽崇拜的文化,可以视为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相近的神灵形象的印证。

楚式镇墓兽

镇墓兽

  楚国漆木立角镇墓兽,伯明翰艺术博物馆(英语:Birmingham Museum of Art)藏。

截至目前为止,出土的楚式镇墓兽,最早可以上溯至春秋中晚期,是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也是楚漆器中造型独特的器物之一种。此种器物外形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

早期的面目多不清楚,亦未加上鹿角。到了春秋中晚期,出现了兽面的刻画与鹿角。其中,兽面的使用在战国中期达到鼎盛。战国晚期,镇墓兽的数量下降,形制亦趋于简单,但出现了人面型的。随着楚国的灭亡,楚式镇墓兽的使用也逐渐减少、消失。

楚式镇墓兽的材质主要是木质和铜质,其中以木质漆器彩绘最为著名。由三部分组成:立(底)座、器身与鹿角。造型随时间有些许改变,但始终保持着三大特色。第一是在椁室内的放置位置主要在头、边箱,且总有青铜理器、访铜的陶器共出,缺少这些标示身份的礼器的墓葬中便无出土;一般一墓,指出土一件。第二是镇墓兽头多插有鹿角,第三是镇墓兽底部的方座始终存在。

对于镇墓兽的意象,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定论,这与镇墓兽的形象意象本就是逐渐垒叠上去,且与其造型诡异相关。详细分析截至目前为止镇墓兽的相关研究,江达智将楚式镇墓兽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两种:一为镇墓以安定死者亡魂,使不被鬼怪吞噬的辟邪作用,或用来阻止亡魂出来肆虐;另一为引魂升天,而后者与楚国的巫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楚式镇墓兽自下而上,分别象征墓主在冥府、人间及天界,三处的居所,及墓主人升天的过程。反应楚人期望死者尸身安卧于地下,灵魂享受于人间,并魂升天界的愿望。

从墓主的身份可见,有随葬镇墓兽的,大多是“士”这个阶层,并不是所有的贵族的墓中都有镇墓兽。而只有具备骑乘动物以升天之特殊资质的巫觋,才可承载法器升天。固可以推知,有随葬镇墓兽的墓主身份为巫觋,而具有巫觋身份者,又以“士”这个阶层比例最高。由此可见,楚式镇墓兽为楚地巫觋死后魂升天界的法器。

在楚国灭亡不久,秦人进入楚地后,镇墓兽的使用逐渐消失,到了六朝时期,避邪取代了镇墓兽,由地下转到地上。

汉式镇墓兽

镇墓兽

  南朝石镇墓兽,南京市博物馆藏。

汉式镇墓兽系称源于中原,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所发展出的镇墓兽。以中国犀牛为原型,是犀牛不断模糊、神话而来的产物。主要发现于今渝东地区,从涪陵以东至巫山的长江沿线及其周边地区,湖北亦有出现,像是巴东东瀼口、襄樊市市区、湖北当阳等地,均有少量出土。魏晋时期镇墓兽的出土以洛阳最集中,山东省的诸城、山西省的边城以及甘肃省的酒泉、嘉峪关等地意有少量发现。 西汉早期的镇墓兽多为前肢趴伏,后肢欲蹬的翼兽造型。西汉晚期出现了四肢直立、头长一尖角的镇墓兽,姿态与先前的翼兽大不相同。

东汉早期中原陶制的镇墓兽造型较统一,有尖长独角和尾巴,浑圆矮胖,四蹄踏地,动作结实稳重,似马的身躯。东汉中晚期的镇墓兽造型比例更加低矮,不再强调独角的长度尖利,甚至弯曲了起来。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镇墓兽制作方法,都是在模制陶胚加上捏造或雕刻的细节,并在素坯涂上一层白衣后,加上彩绘为主,只有在细部做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趋精细。西晋时出现少数釉陶和瓷陶镇墓兽,但仅有单色,直至盛唐时期三彩技术纯熟,釉陶镇墓兽的纹绘才得以模仿,三彩与彩陶两者并行,纹饰也因三彩釉材料的特性,发展出唐代自成一格的镇墓兽风格。

除了西晋时期镇墓兽尺寸与墓室规模的大有关外,东汉、十六国以及北朝各代的镇墓兽尺寸,与其所在的墓室的大小并无特别的关联。各朝间镇墓兽的大小差异也不大。但可观察出镇墓兽长高比,由东汉至南朝、十六国普遍出现的2:1至3:2,甚至5:1这样差距极大的长高比,演变北朝通行的1:1,反映了镇墓兽由四肢着地的俯冲姿的马匹、长兽型,改为前肢直立的蹲踞姿的狗型兽造型变化。

汉式镇墓兽应予“山神”、“土伯”的功能相近,为地下幽都的守护者。镇墓兽多放置于墓室前半部的一侧,位于墓门通道的交接处,显示其防恶镇邪的镇墓功能。东汉至北朝的镇墓兽,其功用可能较趋“引魂升天”的守护神。

与楚式镇墓兽复杂的型态与演变相较,汉式镇墓兽的造型相对固定统一。且两者在形态上仅有皆有“口吐长舌”的相似处,很难看出两者间有什么直接的传承关系。但是,随葬镇墓兽的葬俗与口吐长舌的意象,仅出现在渝东地区,可以说是东汉中晚期极具地域特色的现象。而秦汉以来,汉式镇墓兽出土最多的渝东地区虽不断有汉族移民移入,仍有大量的楚人后裔聚居,显示楚文化在此地的影响力。因此,楚文化“信巫鬼而好祠”、“吐舌神”的崇拜,对于渝东地区丧葬习俗与镇墓兽的意象之影响是不能被忽略的。可以说,在本质上吸收了楚地部分的鬼神传说与信仰。

复合式镇墓兽

镇墓兽

  唐代镇墓兽,上海博物馆藏。

复合式,取其融合之意,是受胡汉融合下的产物。形容镇墓兽的形象是由多种形象(动物)组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镇墓人俑,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人面跟兽面之分;而隋唐时期则以蹲踞式为主,面目狰狞、冷酷。兽面的形象丰富。除了有北朝时期就有的狮面外,还出现了虎的造型。《葬书》有云:“頫者,低头府状之义,言柔顺而无蹲踞之凶也。”

唐代镇墓兽除了历代镇墓兽驱鬼避邪以安抚死者亡魂外,更有恫吓盗墓、守卫墓葬的功能。这与当时的厚葬风,与其所造成的猖獗的盗墓现象有关。

世人以丧葬的厚薄衡量孝道,葬风遂兴,尤以唐代为最。墓葬中大量的宝物,提供盗墓者丰富的资源,盗墓之风亦随之盛行。而盗墓现象,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与丧葬习俗。

唐代的狗面镇墓兽即为这种风气下的产物。《说文解字》曰:“狗,叩也,叩气吠以首。”《风俗通义・礼典》也说:“俗说狗别宾主,善守卫,故著四门,以辟盗贼也。”在墓葬现,乃取狗平时可以可以看家护院,期望能守卫墓主人及其财产。

唐代,镇墓兽不是真正存在的动物,而是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体,其每个局部都有其造型与意义。古人根据优势集中的原则,综合多种动物特征,以达到镇墓效果。唐代的样式很多,经历了从兽面到人面和从受刑到人形(有人称之为天王俑、武士俑)的发展过程,唯独不变的是其威严严肃的表情、头顶的犄角和翅膀。在唐代,尚武精神与佛教大为流行,因此神狮崇拜,也成为镇墓兽造形的来源。盛唐时期,狮虎的样貌为主流,但是已演变成头部生角,口长尖牙的怪兽。虎具有压胜避邪的功能,在《后汉书・礼仪志》中刘向注引的轶闻中就有相关的纪载。面部一般多是狮面或虎面,以达到更好的威吓盗墓者的作用。不尽是因其威仪的外表,更因狮子与佛教的关系,虎为百兽之王。头顶的犄角,继承了楚式镇墓兽的鹿角造型。翅膀的特征与龙的形象相关。与楚式镇墓兽中,引魂升天的义涵类似,加上翅膀,期望给死者一个安宁的着落之所。另一种说法则是,镇墓兽的翅膀与鹰的翼形状相似。鹰为空中最强的禽类,与狮身作结合,诚如如“狮”添翼般,可以强化镇墓的功能。这种造形可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产生。

盛唐至晚唐的墓葬出土的镇墓兽往往手中抓蛇。蛇生活于地洞或墓葬中,对死者尸体或陪葬物造成损害,对死者亡灵造成打扰与威胁。因此有抓蛇或吃蛇的造形设计,有警示与预防危害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楚式镇墓兽
特色、造型与形制演变楚式镇墓兽的材质主要是木质和铜质,其中以木质漆器彩绘最为著名。由三部分组成:立(底)座、器身与鹿角。造型随时间有些许改变,但始终保持着三大特色。第一是在椁室内的放置位置主要在头、边箱,且总有青铜理器、访铜的陶器共出,缺少这些标示身份的礼器的墓葬中便无出土;一般一墓,指出土一件。第二是镇墓兽头多插有鹿角,第三是镇墓兽底部的方座始终存在。立座自春秋中期发现以来,始终存在且形制大致固定,承接头身的一侧为梯形面,下面为正方形。器表多以黑漆为地,多有兽面纹、云纹等纹饰,以红、黄二彩的云纹较常见。唯一改变的是,梯形面的高度逐渐降低,彩绘的云纹颜色改变。器身的变化最大,种类也最为丰富。头面从面目多不清楚、抽象,逐渐变为兽形虎首虎面,五官俱全,狰狞恐怖;再变成头面人形,直眉弯目较为和善。颈身从直颈变为曲颈曲身,也从直立无四肢,变成四肢俱全的跪式。到了战国中期之后,出现了吐舌的样式,但到...
· 镇墓兽为什么都是面目狰狞的?面目不狰狞没资格成为镇墓兽
镇墓兽是古人为了祈求墓葬平安,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防止墓葬被盗掘而制造出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等造型。《周礼》中曾记载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人们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所以有学者认为,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从“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其主要兴盛于魏晋至隋唐时期。镇墓兽起初造型简单,越往后造型越是复杂,而面目狰狞则是大多数镇墓兽都具备的样貌。木雕双头镇墓兽上图这件镇墓兽,出自战国时期,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高170厘米,现藏于荆州博物馆。这件镇墓兽由实心方木底座,兽头和两对鹿角组成。背向的两只兽头曲颈相连,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鹿角向两翼张开,气势雄伟,增加了镇墓兽的神秘感。这只镇墓兽的造型,很可能与身披熊皮,头套面具,执戈举盾,驱逐鬼怪的方相氏有关。镇墓兽的头上安装的鹿角被认为是具有某种...
· 荆楚文化—楚风楚韵—镇墓兽
在楚国墓葬中已发现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兽。年代从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的式样与数量最多,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的一件双头“镇墓兽,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部。两头各插一对巨型鹿角,四只鹿角权桠横生,意象极为奇异生动。通体髹黑漆后,又以红、黄、金色绘兽面纹、勾连云纹。方座浮雕出一些几何形方块并饰菱形纹、云纹、兽面纹。虬曲盘错的巨大鹿角,对称兽体和稳重的方形底座构成了一个神秘的氛围。出土地点:江陵天星观1号墓制作年代:高达170厘米
· 江苏赣榆县石岭2号汉墓出土罕见“兽镇”
日前,赣榆县石桥镇石岭村村民王升兴在田间作业时,在距离西汉夫妻合葬墓东南6-7米处发现大量陶罐碎片。他推测下面可能有古墓葬,于是向赣榆县博物馆汇报。经赣榆县博物馆考察确认为古墓葬,并命名为石岭2号汉墓。目前发掘、清理工作已结束,共发现文物7件,其中一组四件的“兽镇”尤为珍贵。经发掘,2号墓葬为单棺墓,且腐朽塌陷严重。棺东西长1.9米,南北宽0.8米,棺盖距棺底0.2米左右,中间为稀薄淤泥。经清理,棺内空无一物,仅在棺北侧与椁缝隙间清理出一组“兽镇”,共4件。同时在脚厢中又清理出灰陶罐3件,1件完整,2件破损。经南京博物院专家鉴定,确认为西汉早期墓葬,年代早于此前发现的西汉中期夫妻合葬墓。此次出土的四件“兽镇”,高6.5厘米,底部直径8厘米。铜质,卧马状,造型相同,马面龙身,极有可能为传说中的“龙马”。在2号墓发掘同期,又有田间作业者在石岭北部挖出大量陶俑。此岭西为金山镇赵湖村,近年来在赵湖...
· 成都镇水神兽的来历?李冰造石犀和镇水神兽有何关系?
由于古代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往往把降服水患的希望寄托于一些“镇水神物”身上,比如铁牛、铁狮子、铁龟等等,人们往往会打造一个巨型的动物,然后将其沉入河底,希望这镇水神兽能够保佑一方安宁。在我国,曾经发现了很多的镇水神兽。在沧州的铁狮,又名“镇海吼”,是大运河的镇水神兽。沧州多水,而且水多为患,一千零五十三年前的后周广顺三年,沧州人铸造了这尊体阔近丈、重约40吨的巨型雄狮。这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铸铁艺术品,这尊铁狮躯体高大,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睁双目,巨口大张,四肢叉开,仿佛疾走乍停,又似阔步前行。威武雄壮,栩栩如生!明朝河南巡抚于谦为镇降黄河洪水灾害而建造了镇河铁犀。此外还有洞庭湖镇水铁枷,徐州镇河铁牛,漯河镇河铁牛,北京后海镇水神兽等等。在2013年的时候,在四川成都挖出了一尊千年石兽,由于在发掘石兽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发现土质层属于蜀汉末到西晋的那段时期,而根据石兽的外形和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