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韩
概况
《三国志》中辰韩与秦人有关,也有说法沿用了辰国的“辰”字。弁韩的另一个称呼“弁辰”也使用“辰”这个字。另外马韩的统治者在一段时间称自己为辰王表示对整个三韩的统治。
马韩是三韩中最大的一个,由54个部落构成。大致位于全罗道,忠清道和京畿道。
辰韩主要位于洛东江以东,由12个城邦组成。其中的一个城邦后来吸收了其它城邦发展成新罗。
弁韩由12个城邦组成,发展成伽倻后被新罗吸收。弁韩位于洛东江以南和以西。三韩领袖叫天君,有祭天的义务。
技术
铁制工具使农业耕作更加容易,从而也促进了朝鲜半岛的农业发展。全罗道在当时已发展成水稻生产中心。
典籍中的三韩
《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虽然朝鲜半岛古代国名多变,但是“韩人”、“韩民”之称一直在民间延续,在中韩两国的法律文书中也时有出现,比如:19世纪80年代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中就有“华民”、“韩人”之称,19世纪甲午战争前夕,清光绪帝的《对日宣战诏书》中,也有“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之称。
与汉四郡的关系
三韩
公元前1世纪三韩诸国与汉四郡位置。
汉四郡中的乐浪郡似乎与三韩的每个城邦都有联系。
真番郡治霅县与其余无考的七县为开辰国北部所置。三国志魏志马韩传云:“从事吴林以乐浪本统三韩,分割辰韩八国以与乐浪。”韩国学者李丙焘认为,此处“辰韩八国”可能就是真番郡南部没入辰国的八县,包括霅县。
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罢真番郡,以北部七县入乐浪郡,隶属于南部都尉。霅县及其南部无考的七县可能于此时没于辰国,后入马韩。献帝建安中,割据辽东的公孙康分乐浪郡屯有县以南地置带方郡,辖带方、列口、长岑、昭明、含资、提奚、海冥七县,即西汉时真番郡北部故地。
魏齐王正始年闲,魏国遣毌丘俭等伐辰韩,恢复了对临屯郡故地的统治,东濊、辰韩诸部落多由带方郡管辖。西晋太康中改昭明县为南新县。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带方郡没入高句丽。此后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的直接统治暂时中断,直至唐代初年灭高句丽。
三韩与汉四郡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朝鲜半岛各地都有汉朝的钱币出土。
与古朝鲜的关系
中国史书《尚书大传》是最早记载商周时代的移民箕子朝鲜方国的文献,同时也是最早提及朝鲜的文献,据推断大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朝鲜有史料记载的年代远远长过三韩,卫满朝鲜时曾经阻止三韩等部落朝贡汉朝。
与今韩国的关系
1897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日本与中国清朝签署马关条约之后,中国承认朝鲜是自主独立国家,不再主张朝鲜之宗主国,1897年,朝鲜王宣布建制称帝,李氏朝鲜将本国国号改为“大韩帝国”,“韩”第一次从民间进入国号。
1910年大日本帝国将韩国并合后、该地域的称呼被改回为“朝鲜”。之后的1919年,李承晩(后来韩国的首任总统)、金九等独立运动家流亡中国后成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该流亡政府的名称采用了“大韩”的名称。
轶话
《三国史记》,《三国遗事》和《帝王韵记》将马韩说成是高句丽。此观点最早由新罗儒学和历史学者崔致远提出的。
李氏朝鲜晚期的“实学”学者则强调在地理上讲马韩应用百济更为相关。
“三韩”一般为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辰韩、弁韩之总称,后泛指朝鲜。但是在一些汉人史书或者小说笔记中也常指代辽东其他民族。
在唐朝时一些投靠唐朝的高句丽族或者靺鞨将领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韩贵种”,如李多祚。辽开泰(公元1012—1020年)中,辽圣宗伐高丽,以俘户置高州,又以其中三韩遗员置三韩县,属中京道。金属北京路大定府,址在今之内蒙古赤峰市东。顾炎武《日知录·外国·三韩》条谓:“今人谓辽东为三韩者,……原其故,本于天启初失辽阳以后,奏章之文遂有谓辽人为三韩者,外之也。今江人乃以之自称,夫亦自外也矣。”
“古营州”人,“三韩人”在辽金以后的中国东北文人笔下乃指辽东。清以来,常以“三韩”作辽东之代称。如曹寅祖籍辽阳,韩炎《有怀堂文稿》卷六《织造曹使君寿序》谓“以余所见,三韩曹使君子清,乃诚善读书者”,可为例证。在清人所著满洲源流考中,三韩被认为是三汗的讹传,认为三韩为满族人的来源之一,地理位置在“奉天东北,吉林一带,壤接朝鲜”,辽代也在此设立国三韩县。
《日本书纪》中也将百済、新罗、高句丽三国称呼为三韩。
注释及征引文献
^《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韩有三种”。
^《后汉书/卷85》: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
^《后汉书/卷85》:(三韩) 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闲,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
^李丙焘,《真番郡考》,周一良译,《禹贡》期刊2卷10期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续汉书郡国志
^晋书地理志
参考书目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谭其骧等,1974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周振鹤,1987年,《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晓杰,1999年,《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Kim, J.-B. (1974). Characteristics of Mahan in ancient society. Korea Journal 14(6), 4-10.[1]
Lee, K.-b. (1984). A new history of Korea. Tr. by E.W. Wagner & E.J. Schulz, based on 1979 rev. ed. Seoul: Ilchogak. ISBN 89-337-0204-0
Yi, H.-h. (2001). International trade system in East Asia from the first to the fourth century. Korea Journal 41(4), 239-26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