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西路
历史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分两浙路(治杭州)为东西路,寻合为一,九年(1076年)复分,十年(1077年)复合。建炎三年(1129年)南渡后,两浙路复分两浙东路、两浙西路。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复置江阴军;并分两浙路置两浙东、西二路,西路治临安府,以临安府、平江府、镇江府、湖州、常州、严州、秀州、江阴军来属;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复省江阴军;三十一年(1161年)仍置江阴军;庆元元年(1195年)升秀州为嘉兴府;宝庆元年(1225年)湖州更名为安吉州;咸淳元年(1265年)升严州为建德府。
历史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分两浙路(治杭州)为东西路,寻合为一,九年(1076年)复分,十年(1077年)复合。
建炎三年(1129年)南渡后,两浙路复分两浙东路、两浙西路。
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复置江阴军;并分两浙路置两浙东、西二路,西路治临安府,以临安府、平江府、镇江府、湖州、常州、严州、秀州、江阴军来属;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复省江阴军;三十一年(1161年)仍置江阴军;庆元元年(1195年)升秀州为嘉兴府;宝庆元年(1225年)湖州更名为安吉州;咸淳元年(1265年)升严州为建德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两浙路
参考资料《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
· 安西路
参考资料《元史志第十二地理三》
· 陕西路坯
路坯[清](一八三九至一九O二)字山夫,陕西盩厔人。官知县,罢后居江苏淮安,筑园居焉,有苇西书屋、温经室诸胜。工八分书,嗜金石碑版,藏异甚富。偶写小幅梅花。《三洲画史、志学斋杂志》
· 淮南西路
建制沿革北宋时范围基本继承了唐代的淮南道的西部,大致包括今天安徽省的中部,湖北省的东南部以及河南省的东南角。南宋建炎衣冠南渡,淮南两路建制仍在,但成为宋金交战的主战场之一,淮河成为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的边界线。建炎二年(1128年)南宋定淮南西路治庐州,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以淮河为界,淮南东路亳州、宿州及淮南西路寿春府下蔡县沦于金国;乾道二年(1166年)淮南西路徙治和州;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降寿春府为安丰军,寿春由于地处边境,从此地位下降;乾道五年(1169年)淮南西路仍徙治庐州。行政区划参考文献
· 两浙东路
历史宋熙宁七年(1074年),分为两浙路(治杭州)为东西路,两浙东路辖越、婺、衢、明、台、处、温七州。治所在山阴县(今绍兴市越城区),寻合为一,九年(1076年)复分,十年(1077年)复合。建炎三年(1129年)分两浙路置两浙东、西二路,东路治越州,以越州、婺州、明州、温州、台州、处州、衢州来属;两浙东路仍治越州山阴县(今绍兴市越城区)。绍兴四年(1134年)两浙东路辖绍兴、庆元、瑞安三府及婺、台、处、衢四州。绍兴元年(1131年)升越州为绍兴府;庆元元年(1195年)升明州为庆元府;咸淳元年(1265年)升温州为瑞安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两浙东路入江淮行省(治扬州),后为江浙行省(治杭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