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斯迦
词法范畴和词类
耶斯迦定义了四个主要的词范畴:
nāma -名词或实词
ākhyāta -动词
upasarga - 前动词或前缀
nipāta -质词(particle),不变词(可能前置词)
Yāska 挑出了两个主要本体论范畴: 过程或行动(bhāva),和实体或存在或事物(sattva)。接着他定义动词为其中 bhāva 为主,而名词为其中 sattva 为主。依据某一种解释,“过程”(process)是有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的,在这种过程是主导意义的时候,使用限定动词如 vrajati“walks”或 pachati“cooks”。
但是名词/动词的这种刻画是不充分的,对于某些过程可以有名词性形式(比如“He went for a walk”)。为此,Yaska 提出了当提及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延伸如同‘固化’的或‘定型’的块(mūrta),则使用动名词,比如 vrajyā“a walk”或 pakti“cooking”。后者可以看作“概要扫描”的一种情况,因为过程中顺序的元素是缺乏的。
这些概念与现代的文法体概念有关,mūrta 构成完整体而 bhāva 构成非完整体。
Yaska 还给出对名词的既具体又抽象的测验: 名词是可以用代名词“that”指示的词。
作为意义载体的词: 原子论和整体论争议
如现代语义学一样,Yaska 把词看作意义的主要载体。这种词在确定意义中有主要或首选本体论地位的观点,在印度传统中被激烈争论了很多个世纪。争论双方分别叫做 Nairuktas(基于 Yaska 的 Nirukta,所谓的原子论),和 Vaiyākarans(跟从 Panini 的文法家,所谓的整体论),而这个争论以各种形式被来自正理、弥曼差和佛教学派的哲学家们继续了十二个世纪。
在先于 Yaska 并可能同样先于 Sakatayana 的 prātishākhya 文本中,争论的要点以经的形式神秘的陈述为“saṃhitā pada-prakṛtiḥ”。依据原子论的观点,词是句子从而构造的主要元素(prakṛti),而整体论认为句子是主要实体,最初给出谈话(utterance)的语境,而词只是通过分析和抽象而得出的。
这个争论有关于语言片段的原子论和整体论解释 - 现在传统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爆发着非常类似的争论,焦点是词是否自身有可以组合以形成更大词串的语义释义。认知语义学的观点是词约束意义,但实际意义只能通过考虑大量的个别前后文暗示来构造。
在词源上名词起源于动词
Yaska 还维护了在 Sakatayana 遗失了的文本中首次提出的观点,在词源上,多数名词起源于动词。英语中一个例子名词 origin 起源于拉丁语的 originalis,而它最终基于了动词 oriri“to rise”。
参考文献
Kahrs, Eivind. On the Study of Yāska"s Nirukta. 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Pune, India, 2005.
Matilal, Bimal Krishna. The word and the world: India"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Oxford, 1990.
Langacker, Ronald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outon de Gruyer, 1999. ISBN 3-11-0166604-6
Rajavade, V.K. Yāska"s Nirukta. Governement Oriental Series Class A, no.7. 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Pune, India, 1993.
Sharma, T.R.S. Cheif editor. Ancient Ind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Volume 1, Sahitya Akademi, New Delhi, 2000. ISBN 81-260-0794-X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