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中国茶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5
转发:0
评论:0
历史茶艺萌芽于魏晋南北朝,但早于西汉就有文献记载当时人已有较为讲究的品茶方式,王褒的《僮约》就有提到当时人烹茶已有专门的一套用具,品茶完毕就会好好贮存,虽然没有详细的品茶程序,但对茶具的重视已反映出当时饮茶已非纯粹的饮用一种饮料,而是作为艺术去欣赏、品尝。到了西晋,品茶的程序、步骤较前代更为讲究,除了择水、择器、烹煮外,还重视泡出来的茶之卖相,茶的泡沫成为观赏的对象,即后世称之汤花。而最早有较详细记载仪式化、艺术化饮茶是陆羽《茶经》中的煎茶艺,当中包括“五之煮”和“六之饮”。封演的《封氏见闻录》记载陆羽之徒常伯熊的茶艺,他讲究品茶的服饰、茶具、程序,形式富有观赏性、艺术性的茶艺,并且具备自己的风格,即风雅派煮茶艺。当时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皎然、卢仝、赵州禅师等人则是修行派煮茶艺的代表,赵州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唐代煮茶,多用姜盐添味,世称姜盐茶,诗人薛能《茶诗》云:“盐损添...

历史

茶艺萌芽于魏晋南北朝,但早于西汉就有文献记载当时人已有较为讲究的品茶方式,王褒的《僮约》就有提到当时人烹茶已有专门的一套用具,品茶完毕就会好好贮存,虽然没有详细的品茶程序,但对茶具的重视已反映出当时饮茶已非纯粹的饮用一种饮料,而是作为艺术去欣赏、品尝 。到了西晋,品茶的程序、步骤较前代更为讲究,除了择水、择器、烹煮外,还重视泡出来的茶之卖相,茶的泡沫成为观赏的对象,即后世称之汤花 。而最早有较详细记载仪式化、艺术化饮茶是陆羽《茶经》中的煎茶艺,当中包括“五之煮”和“六之饮”。封演的《封氏见闻录》记载陆羽之徒常伯熊的茶艺,他讲究品茶的服饰、茶具、程序,形式富有观赏性、艺术性的茶艺,并且具备自己的风格,即风雅派煮茶艺。当时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皎然、卢仝、赵州禅师等人则是修行派煮茶艺的代表,赵州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

唐代煮茶,多用姜盐添味,世称姜盐茶,诗人薛能《茶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黄。”当时已有痷茶法,即后世称的泡茶,但因为光时制茶工艺尚未为冲泡法创造普及的技术条件,痷茶会有草青味和苦涩味,故未能普及。宋初流行点茶法,把茶叶碾成细末,冲出来的茶汤要色白如乳,《观林诗话》载,北宋苏轼喜欢凤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两瓶携回烹茶。苏轼有《和蒋夔寄茶》一诗:“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苏轼本人很注重茶的养生效果,吃完饭后用浓茶漱口,可解除烦腻 。当时还流行一种把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技艺,称为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类似西方的咖啡拉花。

明代起泡茶开始流行,又称煎茶,但与唐代流行的煎茶并不是同一方式。

类型

中国茶艺由于经历多个时代,而各时代、各地域又发展出不同风格的茶艺,因此类型、流派众多,仪式化的茶艺以瀹茶法可分为煮茶艺、煎茶艺、点茶艺、痷茶艺等,各大类中又可依茶具、品饮方式、精神思想等再分为小类。同样的技法用于各流派中又产生不同的变化。

以技法分类

煮茶艺

煮茶艺是把茶直接放进水中,经过较长时间烹煮后饮用,可使用生采茶、散茶、末茶,冷水投茶或热水投茶皆可。据西晋杜育《荈赋》载,煮茶艺,注重瀹茶水质、茶具材质等,要求以清流之水烹茶,以东隅之陶器为茶具,并以匏制的勺子舀茶。煮出来的茶,茶末沉底,浮在水面的汤花光如积雪,又如春花般灿烂。且重视茶的功效,喝下的茶要能调理精神,消除疲劳。也有加入其他材料煮成芼茶饮用。

芼茶艺

芼茶艺是把其他材料加入茶中一同饮用,可分为芼蔬艺(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菏等)、芼果艺(加入水果)、芼花艺(加入花朵)等。

煎茶艺

煎茶艺,是把茶饼灸烤后碾碎,再投入热水中稍为烹煮一下,再饮用。

陆羽煎茶艺

据陆羽《茶经》〈五之煮〉和〈六之饮〉记载,煎茶艺有九个重点,包括采制、鉴别、器具、用火、选水、炙烤、碾末、烹煮、品饮。烹茶前要先灸茶,烘干与晒干的茶有不同的灸法,再碾茶。要慎选烹茶之水、生火之燃料。烧水时要注意水温,茶煮沸后羁注意泡沫的状态,分茶时再把泡沫弄成均匀的汤花。对茶色、茶香、茶味也有一定标准。分茶的数量和冲泡次数也有一定限制。

痷茶艺

即泡茶艺,始于唐代,但至明代才开始流行。

张源派

许次纾派

工夫茶

点茶艺

把茶叶碾磨成抹茶,以茶筅搅动而成。其中五代有一种点茶艺称为漏影春,是把剪成镂空图案的纸贴在茶盏内,然后用茶和淀粉制成的茶糁贴在镂空上,再把纸拿掉,就成为花身,再以荔枝肉为叶,松实、银杏之类珍物为花蕊,再注入沸汤,然后以茶筅点搅,是在茶盏中造景之艺,娱口娱目。元代倪瓒又创出清泉白石茶,是用核桃、松子和以一些真粉,做成园林假山叠石形状,置于茶汤之中。另外又有加入花朵点茶者

蔡襄派

赵佶派

审安老人派

流派

风雅派

由陆羽之徒常伯熊开展,讲究品茶的服饰、茶具、程序,形式富有观赏性、艺术性。

禅茶派

即“修行派”茶艺,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追求正、清、和、雅的禅茶派茶艺,以皎然、卢仝、赵州禅师等人为代表,赵州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

自然派

自然派茶艺始于明代,主张契合自然。由朱权开创,后有文徵明的征派茶艺,即文徵明所创的流派,重视品茶之环境,讲究幽静清雅的茶舍。

参见

日本茶道

韩国茶礼

越南茶艺

琉球茶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艺推展
自陆羽茶经问世后,在唐肃宗时代,茶艺风气达到顶胜,甚至到了“穷荒之民,不可一日无也,一日无则病”的地步。安史乱后,唐室为了增加税收来源,遂于德宗贞元九年(七九三)开始征收茶税。尔后茶税益重,私自售茶罪可致死。至后茶税遂成为历代杂税中仅次于盐的次高税收。茶风盛行,就中尤以陆羽最有功于“中国茶艺”的建立,若不是他在中唐时期撰写茶经,那么国人对茶必然继续抱持着生理上的需求,而无法与传统结合。陆羽茶经既出,嗜者无不争学事茶,尤其素来嗜酒的文人,自从茶进到精神生活后,其创作更加旺盛。茶有解酒功能,相剂相成,丰富中国文化内涵。袁宏道:“愿得惠山为汤杯,益以顾渚、天地、虎丘、罗岕,如陆(羽)蔡(襄)诸公供事其中,余得披缁老焉,胜于酒泉醉乡远矣。”国人嗜茶,而西人嗜咖啡,却不曾听说西方人喝了几个世纪的咖啡而建立起类似中国人的“茶艺文化”来,单就此而言,中国文化的容忍力,的确是宽广而深厚。......
· 茶艺起萌
茶饮的正式记载,要从“三国志”开始,才有较可靠的依据。此时茶饮仅流行于部分南方上流阶层间,一般社会对于茶饮抱持着存疑态度;而部分北方人尚不知茶为何物,嗜茶者多被视为“漏扈”、“水厄”、“酪奴”等轻蔑的字眼。U在北朝,达官贵人宴饮中有时也陈设茶饮,但多抱持着“耻不复食”的心态,只有江表残民至北朝投顺者,一时改不了在南方的喜好,因此仍习惯茶饮。及至隋代南北统一,以迄大唐的太平盛世,渐渐南方的饮茶风尚,使嗜吃乳酪的胡人,也开始习惯茶饮。因嗜茶人口日增,风气逐渐形成,久之茶便成为日常大众化的饮料。此即为由尝试至肯定的过渡时期。当时出现几个承先启后的现象:第一、茶叶由最初的药用性质,至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到了隋唐时代,茶已成为纯脆的饮料;第二、从原本要到人烟稀少的山区,到引进茶树于山坡地栽种,以茶谋利的茶农也逐渐有其重要的角色;第三、从原本不讲究焙制、烹点、水质等方法的“茗饮”(当时的陆羽被他人视为...
·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国茶道与茶艺
中国“茶道”早在唐宋时期就传到日本,经日本人总结提高,形成了日本茶道。随着改革开放,人们迫切希望挖掘出中国茶道这块瑰宝,弘扬中华茶文化。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经过多年努力,创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艺”,并开始在大陆传播。目前大陆的茶道经过了掘和研究已趋成熟。中国茶道将得到恢复和发扬光大。[中庸]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中。[明伦]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情谊。[谦和]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茶中英。[俭德]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沈毅。唐卢仝《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元稹《一至七言诗》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国首家茶艺学府
茶是中国的"国饮",而饮茶则是中国的古老传统,茶文化源起自中国,随着时代的更迁,它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多年来,由于我们没有对高品位的茶文化中华茶艺给以足够重视,使人们对茶文化源自中国者知者寥寥。而近年来,部分地区,特别是在南亚地区的华夏儿女在挖掘提炼了大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创造出了茶艺这朵艺林奇葩,在暗淡了近一世纪后重又焕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茶艺以其昂扬的,充满人性的生命力,不断地被人们发展成功为陶冶情操的方式,特别是当前茶文化以极快的速度在北京乃至全国传播和发展起来。但是,茶艺毕竟是新兴行业,其魅力强巨大,而真正懂茶艺的专业人才毕竟太少,因此,市场呼唤"茶人",传统文化呼唤"茶人",恰恰此时,被聘为我校茶艺院首席顾问的苏文洋先生引见我们有幸结视了台湾茶艺大师,后为我校茶艺专业客座教授范增平先生。范先生,几乎将毕生的...
· 茶文化―品茶论道―午子茶艺(盛唐茶艺)
午子茶艺由陕西省午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茶道表演队进行表演。1、午子茶道由盛唐宫廷茶道演变而来。起源于唐贞观年间每逢节日庆典,由宫廷仕女进行茶道表演。以后这套茶道因为历史变迁而失传。午子茶道在提供整理盛唐宫廷茶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午子茶道。2、介绍茶具:仿唐宫廷变色龙白瓷茶具十八套。3、首先,净手。茶是一种高雅的文化饮品,净手是一种卫生要求,同样是一种茶礼,它隐含茶人对客人的尊敬和对茶道的重视。4、午子仙毫冲泡方法:午子仙毫是午子绿茶的代表产品,条形完美,绿色清香,色、香、味、形、名俱佳,实属中国绿茶中的"珍品"。采用高直透明水晶玻璃杯,因为玻璃杯引导着世界的主流。可以清晰地观赏绿茶特有的碧绿色泽、完整的形体和冲泡后的状态。真是:杯拥茶而坐览千山万水,茶临杯而活观百态千姿。5、赏茗:午子绿茶条索紧结、重实、匀齐、有锋苗,色泽绿润,香气嫩鲜,高爽持久,显板栗香,滋味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