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
出自老子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字,初意:做事、行为;引义1:行为之目的;引义2:思考之目的。哲学引义:人生之目的、意义。政治引义:政权的目的,国家的宗旨。
“无为”:没有目的,不作手段。
“以为”:有某目的,有某手段。
“无不为”:可能具有任何目的或任何手段。
“无为而无不为”,指一个全集合,包括宇宙中允许存在的一切目的和手段,也包括空集合-没有任何目的和手段。这等于“道常”本身,“道常”指宇宙中允许存在的一切目的和手段。“目的和手段”又都是基于人类的观察和行为而产生的概念。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宇宙的任何变化均是合理而非神意所导致,国王要认识到这点,万物自己会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是老子反对祭祀和观天象定人事的主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人们每天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手段,所以规范他们的行为代价就越大,代价越来越大,以至于再也无法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自然就不再去做行为规范了,人们也就自由地可以追求一切人生目标。这状态也就是“道常”本身。
概念理解的困难
由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整体概念在古今中文里,没有对等名词,故难于理解。古今中外的道德经译本甚多,至今仍说法不一。例如:
梁启超在‘“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主义’文章中讲到:
“他的主义是不为什么,而什么都做了。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
“中文大辞典”将其解释为:
“无为是无,无不为是有,无了才有,人无了,无心无为,无知无欲,就不受拘束限定,没有负累压力,等于什么都有了。”
又如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
“道永远顺任自然,不造不设,好像常是无所作为的,但万物都由道而生,恃道而长,实际上却又是无所不为。”
这与西方一些主要译本的解释相呼应。例如:
Stephen Mitchell -
“The Tao never does anything, yet through it all things are done.”
–“道从不做任何事,但什么事都做好了。”
Tolbert McCarroll -
“The Tao never strives, yet nothing is left undone.”
–“道无需努力,但无事不竟。”
对等思想
在印度佛教中,也有与“无为”对等的概念,梵语为:“Nirvikalpa”,在佛学,一般翻译为 “无分别心”。而与“无不为”有同等境界的,则称为:“Atman”。意思是,一个人最初,最自然的本性。
若将将这两个概念相加,相当于:“Brahman”- 即梵 ,也就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质。这与“道”的概念可说完全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