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禽流感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7
转发:0
评论:0
简介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但在罕见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由于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结构等特点,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发生基因重配,致使结构发生改变而能够传染给人。至今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7N1、H7N2、H7N3、H7N7、H9N2、H7N9。其中,高致病性H5N1亚型和2013年3月在人体上首次发现的新禽流感H7N9亚型尤为引人关注,不仅造成了人类的伤亡,同时重创了家禽养殖业。死于禽流感的鸟类目前研究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的传染源为携带病毒的禽类,而传播途径仍需明确。研究认为,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的主要途径是密切接触病死禽,高危行为包括宰杀、拔毛和加工被感染禽类。少数案例中,当儿童在散养家禽频繁出现的区域玩耍时也被感染,家禽的粪便也被认为是一种传染来源。目前研究的多数证

简介

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但在罕见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 由于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结构等特点,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发生基因重配,致使结构发生改变而能够传染给人。至今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7N1、H7N2、H7N3、H7N7、H9N2、H7N9。其中,高致病性H5N1亚型和2013年3月在人体上首次发现的新禽流感H7N9亚型尤为引人关注,不仅造成了人类的伤亡,同时重创了家禽养殖业。

禽流感

死于禽流感的鸟类

目前研究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的传染源为携带病毒的禽类,而传播途径仍需明确。研究认为,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的主要途径是密切接触病死禽,高危行为包括宰杀、拔毛和加工被感染禽类。少数案例中,当儿童在散养家禽频繁出现的区域玩耍时也被感染,家禽的粪便也被认为是一种传染来源。

目前研究的多数证据表明存在禽-人传播,可能存在环境(禽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人传播,以及少数非持续的H5N1人传人。目前认为,H7N9禽流感病人是通过直接接触禽类或其排泄物污染的物品、环境而感染。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仍处于散发状态,虽然出现了个别家庭聚集病例,但目前,未发现该病毒具有持续的人传人能力。

历史

“禽流感”一词开始广泛引用是在1878年,当时它被区别于造成禽类高死亡率的其他疾病。1878年从瘟鸡中分离得到,1901年称这种“鸡瘟病原”为“过滤性因子”或鸡瘟病毒(Fowl plague virus,FPV)。后来,又发现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在禽类中也可引起鸡瘟样疾病,即我国俗称的“鸡瘟”。为区分两者,前者称为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病毒,后者称为伪鸡瘟或亚洲鸡瘟病毒。

1959年至1995年期间,家禽现了15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但损失极小。1994年,禽流感曾在澳大利亚爆发。 1996年至2008年期间,禽类中爆发了至少11次高致病性禽流感,其中4次涉及数百万只禽类死亡。 1996年,中国首次从一只鹅身上分离出甲型H5N1流感病毒。1997年,中国香港报告出现首例人类感染禽流感。 2003年以来,世界各地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700多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已有60多个国家受到影响。 2013年3月,中国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病例以老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同年,欧洲也曾爆发禽流感。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高致病性禽流感导致家禽的高死亡率,但是感染是零星的,并且得到了控制。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家禽数量增长了76%,发达国家增长了23%,导致禽流感流行率上升。由于密集的家禽生产导致禽类的高密度和频繁流动,禽流感已变得更加常见。

预防

目前认为,携带病毒的禽类是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传染源。减少和控制禽类,尤其是家禽间的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尤为重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急需加快推动传统家禽养殖和流通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从散养方式向集中规模化养殖、宰杀处理和科输的转变,提高家禽和家畜的养殖、流通生物安全水平,从而减少人群的活禽或病死禽暴露机会。 要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和培养个人呼吸道卫生和预防习惯,做到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合理加工烹饪食物等。需特别加强人感染禽流感高危人群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卫生防护。 同时,要做好动物和人的流感的监测。及时发现动物感染或发病疫情,以及环境中病毒循环的状态,尽早的采取动物免疫、扑杀、休市等消灭传染源、阻断病毒禽间传播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禽流感病人,及时、有效、合理地实施病例隔离和诊治。做好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和病毒学监测,不断增进对禽流感的科学认识,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和病毒变异,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应对措施。

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也可以出现流涕、鼻塞、咽痛等。部分患者肺部病变较重或病情发展迅速时,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即可出现,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在经过治疗1个月后仍有较为严重的咳嗽、咳痰。在疾病初期即有胸闷、气短以及呼吸困难,常提示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将会迅速发展为严重缺氧状态和呼吸衰竭。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5~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部分患者可出现纵隔气肿、胸腔积液等。有相当比例的重症患者同时合并其他多个系统或器官的损伤或衰竭,如心肌损伤导致心力衰竭,个别患者也表现有消化道出血和应激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症状,也有的重症患者发生昏迷和意识障碍。

治疗

在适当隔离的条件下,给予对症维持、抗感染、保证组织供氧、维持脏器功能等方面的治疗。 对症维持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动态监测生命体征、物理或药物降温。抗感染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但强调临床的治疗时机要“早、快、准”。尤其是抗病毒药物在使用之前应留取呼吸道标本,并应尽量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对于临床认为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的病例,发病超过48小时也可使用。 保证组织氧合是维持重症和危重症病人重要器官正常功能的核心,可通过选择鼻管、口鼻面罩、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等序贯方式进行。 具体治疗方法应当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滥用药物和不当操作,造成耐药和贻误病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