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1
转发:0
评论:0
中国胥吏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的产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士族子弟终日清谈,政务全委诸于胥吏之手。隋代称一品至九品为流内,未入九品者称流外。随着时代演进,社会复杂化和行政繁琐化,胥吏在行政事务的角色扮演日渐重要,但是胥吏实际地位却不断下降。唐宋时期唐朝以后,国家对地方基层社会的控制进一步增强,导致吏胥数目大量激增。唐玄宗时期中央和地方有胥吏35万之众,杜牧担任黄州刺史,发现黄州胥吏“公取于民”、“侵窃十倍”。胥吏弄权在晚唐成为普遍现象。北宋元祐年间胥吏总数约在44万左右。《大学衍义补》卷九八《胥隶之役》下说:唐宋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州县,每一职一司,官长不过数人,而胥吏不胜其众”。而且胥吏的专业更胜于官员。唐代赵匡在《选举议》说:士人读经书,诵疏文,不习政务,“及临人决事,取办胥吏之口而已”。牟顾相曰“唐宋以来,……吏胥日横”。胥吏在宋朝待遇稍高,苏轼说“胥吏行文书,治刑狱、钱谷”。叶适说:...

中国

胥吏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的产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士族子弟终日清谈,政务全委诸于胥吏之手。隋代称一品至九品为流内,未入九品者称流外。随着时代演进,社会复杂化和行政繁琐化,胥吏在行政事务的角色扮演日渐重要,但是胥吏实际地位却不断下降。

唐宋时期

唐朝以后,国家对地方基层社会的控制进一步增强,导致吏胥数目大量激增。唐玄宗时期中央和地方有胥吏35万之众,杜牧担任黄州刺史,发现黄州胥吏“公取于民”、“侵窃十倍”。胥吏弄权在晚唐成为普遍现象。北宋元祐年间胥吏总数约在44万左右。《大学衍义补》卷九八《胥隶之役》下说:唐宋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州县,每一职一司,官长不过数人,而胥吏不胜其众”。而且胥吏的专业更胜于官员。唐代赵匡在《选举议》说:士人读经书,诵疏文,不习政务,“及临人决事,取办胥吏之口而已”。牟顾相曰“唐宋以来,……吏胥日横”。

胥吏在宋朝待遇稍高,苏轼说“胥吏行文书,治刑狱、钱谷”。叶适说:“吾祖宗之治天下也,事无小大,一听于法,虽杰异之能,不得自有所为……”。叶适指出:“夫以官听吏,疲懦之名,人情之所避也,然而不免焉,何也?国家以法为本,以例为要。其官虽贵也,其人虽贤也,然而非法无决也,非例无行也。……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若吏之悉也,故不得不举而归之吏。”又说:士大夫“专从事于奔走进取,其簿书期会一切惟吏胥之听。……比渡江之后,文字散逸,旧法往例尽用省记,轻重予夺惟意所出。”

明清时期

至清代,官员大都是科举出身,口口声声要“代圣人立言”,但日夜诵读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帖括制义,不习法律世务,入仕之初,“其通晓吏事者,十不一、二”,至于“吏胥所习,钱谷簿书,皆当世之务”。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七《论吏道》说:“夫以他州外郡之人,为来往无常之官,官一而吏百,又皆文采声华、不习民事之官;以之驾驭百十为群,熟悉风土,谙练事故,作奸犯科,无赖之吏,于此而能奏循绩焉,固较汉世难十百也。”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七引杨芸士之言:“……胥吏……,后世上自公卿,下至守令,总不能出此辈圈䙌。刑名簿书出其手,典故宪令出其手,甚至于兵枢政要,迟速进退,无不出其手。使一刻无此辈,则宰相亦束手矣。”胡林翼说:“《大清律》易遵,而例难尽悉。”,找寻律例就成为一门学问,时称“找签”,胥吏都谙熟例案,常可执例以压制长官。乾隆嘉庆年间,洪亮吉说,“今州县之大者,胥吏至千人”,是故清代胥吏之弊十分严重,“天下之吏,既为无赖子所据……士人目为异途,羞与为伍”,陆陇其说:“本朝大弊只三字,曰例、吏、利。”。

胥吏最后形成封建体系,“父以传子,兄以传弟”,道光年间,“银库书吏,大半皆系史姓。崇文门税务书吏,大半皆系张、王等姓,盘踞把持”。其祸害甚大。邵晋涵说:“今之吏治,三种人为之,官拥虚声而已。三种人者,幕宾、书吏、长随。”汪辉祖说“官之为治,必不能离此三种人,而此三种人者,邪正相错”。沈起凤《谐铎·祭蠹文》说:“胥吏舞文,谓之衙蠹”,“借文字为护符,托词章以猎食,皆可谓之书蠹”。“彼,刀笔小吏,案牍穷年。窃尔生平之一字,辄舞文而弄权”。《狱中杂记》载:“都下老胥,家藏伪章,文书行下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能辨也。”《钦颁州县事宜》在“防胥吏”一条里,列举数十种胥吏蒙骗主官的伎俩。清人有云:“一县之众从何处治起?先治书役而已。”。汪辉祖认为“有功必录,不须抵过,有过必罚,不准议功。随罚随用,使之有以自效,知刑赏皆所自取而官无成心,则人人畏法急公,事无不办。”

弊端

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常感到“事与心背,奈之何,奈之何!百凡经理,垂成中止,可惜,可恨!”。清朝胥吏无官无品,社会身份微贱,极被看不起,却拥有实际权力。朝廷经常限制胥吏的作用,对吏人差补、解试出职和停降都作了细致的规定,但效果甚微。。叶适称此一现象是“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冯桂芬说:“后世流品,莫贱于吏,至今日而等诸隶仆。”李慈铭则称书吏是“黑衣下贱之流,而操天下之大柄”,又引时谚云:“堂官牛,司官鳅,书吏剔嫐不得休”,却不得不承认“京朝官多贫至不能自存,而吏人多积赀巨亿,衣食享用,拟于王者。”。

晚清官僚郭嵩焘曾有史论:“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胡林翼亦曾感叹:“六部之胥,无疑宰相之柄。”黄宗羲亦言:“天下有吏之法,无朝廷之法,”“诚使吏胥皆用士人,则……害可除矣。”顾炎武说:“今夺百官之权,而一切归之吏胥。是所谓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而已。”

其他

幕宾远比胥吏高级。胥余不属于胥吏,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低下,多是有罪之徒。

顾炎武等人痛骂吏胥“行己若狗彘,噬人若虎狼”。但胥吏自然不是全恶之徒。南宋有吏人之子割肝救父之事。陈宏谋说吏胥“未必皆卑污苟贱之流,……本朝由吏员出身跻显秩者,亦复有之。至于身为吏役,为善种德,以致子孙贵盛者,更复不少”。

现代近似制度

有专家以为官、吏的政治制度从形式上看,类似现代议会政治制度的政治家与公务员,或者是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别。

参见

中国吏治史

吏部

官僚制

隶书

参考书目

《水心别集》卷十四《吏胥》

《明夷待访录·胥吏》

《驭吏论》,见《清经世文编》卷二四

宫崎市定:《清代的胥吏和幕友》

陈庆溎:《谏书稀庵笔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左宗棠——察吏、训吏、恤吏,公私义利要分清
?国家之坏,根在“吏治不修”行“王道”,基于左宗棠尽心识人、用人,背后有一个根本目的:挽救乱世危局,再开太平盛世。左宗棠认为,本朝之所以步进衰世,社会混乱,官场腐败,根本原因,在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给社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左宗棠说:官场腐败、堕落的直接后果,是各级官员既忘记了自己在道德上有教化民众的天职,也忽视了还有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本分,进而丧失安身立命之本。官员失职,牵一发动全身,导致自朝廷以下各级政府部门对道德、法律、公平、正义视作无物。社会散了,人心乱了,民众被生活所逼,纷纷起来造反。社会既没有道德舆论来谴责造反不对,国家也没有公平的地方可以让想参加造反的人相信道德还有力量,造反者于是纷纷突破道德底线,将打砸抢不再当作一种没脸见人的羞耻之事,反而视为一种光荣。寡廉鲜耻,这是国家灭亡的先兆。吏治不修,官司不知教养为何事,治本之策已亡;官司不知政刑为何事,治标之策复失。民无耻...
· 吏读
概说广义上吏读又包含“乡札”、“口诀”等,指代所有使用汉字纪录朝鲜语的方法。狭义上指“吏读文”中使用的朝鲜语的汉字表记法。“吏读文”主要指官府的行政文书中使用汉字表记的散文,而类似文体的民间文章也可称为“吏读文”。此处主要叙述狭义的“吏读”。吏读的形成时期尚不明确,但据推测大致始于三国时代,至统一新罗时代确立。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吏读为新罗人薛聪所创,但并无充足的证据证明此事,薛聪可能仅为当时的表记法的整理者。表记法吏读文之中名词、动词词根等实义部分使用汉字,表示语法功能的部分主要使用吏读。但名词、动词部分也有使用吏读的例子。朝鲜半岛刚传入汉字的一段时间使用正规的汉文,但其后出现了按朝鲜语语序排列汉字的“誓记体”(서기체)模拟汉文。可以认为在此种模拟汉文中补充语法要素后,即形成吏读。吏读之中出现的汉字读法主要是从古代传承的习惯读法,但也存在不同于中世朝鲜语的吏读特有的读法。例如,表示处格(朝鲜
· 吏(lì)姓
吏(lì)姓【摘要】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吏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山西等地。吏姓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万姓统谱》。〔姓源〕其姓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及洪洞大槐树祭祖堂登记簿统计,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有吏姓,为大槐树移民后裔,但不知姓源。〔名人〕吏姓的历史名人汉朝王莽时期有吏宗。〔人口〕根据第四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吏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山西等地。吏姓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万姓统谱》。〔姓源〕其姓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及洪洞大槐树祭祖堂登记簿统计,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有吏姓,为大槐树移民后裔,但不知姓源。〔名人〕吏姓的历史名人汉朝王莽时期有吏宗...
·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译文及注释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
· 书吏
古埃及正在莎草纸上书写的埃及书吏书吏是古埃及的官僚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管理阶层,在埃及词语中意指“书写之人”,或sesh,他们通常利用莎草纸进行纪录和计算(使用圣书体或僧侣体作为书法,在公元前最后千年中叶使用世俗体作为商业上的速记)。书吏的儿子们会被送入学校,在录取为公务员后,继承父辈职务。埃及的书吏掌握纪录、计算、测量、检查、裁判等行政权力,在古埃及的官僚政治中是重要的中坚份子,书吏们在谷物生产、储存运输、烘焙面包、酿酒、分配等过程中,都会介入进行管理和监督,由于古埃及人民的工资口粮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并长期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因此书吏们的管理工作对维持政府行政和社会秩序是极重要的。在诸如金字塔的巨大建筑工作上,书吏的作用不亚于监工或工程师,如此多的工人和物质,都是在书吏们的统一管理之下才得以运作。书吏在古埃及的社会地位颇高,并成为一种有职业规范和意识的专业人士。书吏和贵族来往或为贵族工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