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
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人的神经反应,当人出生时意识就与生命同在,是一种自我感受、自我存在感与对外界感受的综合体现,意识的基础是个体具有自我意识与对自身认知能力、对自身行使能力的认可的综合。因此产生一个疑问:“我认为我的意识存在,我就是有意识,我认为我的意识不存在或未必存在,我就没有意识吗?”;由于人类意识产生于神经系统,因此不论自身是否感知到,无论自身是否认可,意识均存在。如何界定意识是否存在呢?能够分别了知,具有自我内省能力和行使能力,意识主要的功能即是感知与分析、思维、计划、整理、记忆都属于意识,都是意识心的功能,意识涵盖甚广,意识的出现必须要有功能健全的大脑与眼、耳、鼻、舌、身等去感知相对应的色、声、味、触等产生出意识。在熟睡或闷绝或死亡的时候,意识亦无法生成,意识亦是中断的,因此无觉无知,什么都不知道。由此可见意识亦会中断。”
心理学特性
在心理学上,意识具有四个特性:意向性,统一性,选择性和短暂性。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在某个事物物或某件事上集中多长时间。统一性指的是意识很难分开的。例如,当某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此人是不可能在两件事上都有意识。选择性是有关人能注意到某些事情,却没有注意到另外的事情。例如,在一个鸡尾酒会,某个人提到你的名字,当时你和那个人都同时跟不同的人群在聊天,但你却注意到了他(她)提到了你的名字。短暂性,又叫改变的倾向,是威廉詹姆士所描述的意识就像一条小河里的河水。
意识广义易于研究的方面
广义易于研究的方面,亦是科学实验易于验证、理解的方面;目前在意识这个问题中,易于研究的方面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集中注意力方面
清醒与睡眠区分的方面
心理状态的可报告的方面
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方面
认知系统对信息整合的方面
理解自身内在状态的方面
对行为控制的方面
意识狭义难以研究的方面
意识狭义难以研究的方面亦是不易进行科学研究,目前在意识这问题里,虽然可以肯定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自我”是如何感觉到“自我”的存在的,也可以说这种“自我感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感质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很难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科学家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属性太主观了,导致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目前学术界正试图从神经科学、心理认知科学、哲学、物理学等方面来解释。
研究意识的历史
早期心理学属于哲学的一支,此时意识属於哲学讨论的范围。到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为独立学门后,心理学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意识研究是早期心理学主要课题。当时冯特使用内省法来研究意识问题,但内省法遭到后来很多心理学家质疑甚至反对,其理由在于内省法并不可靠。他们认为内省法不能准确反映出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也不能让人接触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而且内省法过于依赖复杂的语言,而导致客观性的丧失。虽然心理学家放弃了内省法,但由于找不到其它合适的研究法,因此在很多年里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忽略了意识研究。直至五十年代,由于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才又为意识研究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而使意识回到了心理学主要研究课题之中。尤其在DNA模型创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意识问题成为神经科学研究重要研究对像。虽然意识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现在研究相关领域的多数科学家对意识的前景相当乐观。
参见
认知科学
感觉
知觉
意向性
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意识上传
前意识
潜意识
参考文献
^"Minding the Brain", J.R. Searl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 Nov 2006, p.51
^Daniel L. Schacter, Daniel T. Gilbert, Daniel M. Wegner. Psychology. Worth Publishers. 2011: 179.
Crick, F., Koch, C. (1990), Towards a neurobiological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Seminars in the neurosciences, 2, pp.263-75.
Crick, F. (1994),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New York.
Baars, B. (1998), A cognitiv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rah, M. (1994), Visual Perception and Visual Awareness After Brain Damage, in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IT Press.
希尔加德等著、林仲贤主编(1987)(心理学概论),第6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Bourget, D. (2004), ‘Quantum Leaps in Philosophy of Mind’,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11 (12).
Chalmers, D. (1996),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ccles, J.C. (1994), How the Self Controls its Brain, (Springer-Verlag).
Hagan, S., Hameroff, S.R., and Tuszyński, J.A. (2000), ‘Quantum Computation in Brain Microtubules: Decoherence and biological feasibility’, Physical Review E, 65.
Hodgson, D. (2002), ‘Quantum Physics, Consciousness, and Free Will’, in R. Kane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wil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ckwood, M. (1989), Mind, Brain and Quantu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ulhauser, G. R. (1995), ‘On the End of the Quantum Mechanical Romance’, Psyche, 2 (5).
Penrose, R., Hameroff, S. R. (1996), ‘Conscious Events as Orchestrated Space-Time Selection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3 (1), pp. 36-53.
Stapp, H.P. (1993), Mind, Matter, and Quantum Mechanics, First Edition (Springer-Verlag).
Tegmark, M. (1999), ‘The importance of Decoherence in Brain Processes’, Physical Review E, 61, pp. 4194-42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