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历史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这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分组交换的研究。1960年,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ARPA)出于冷战考虑创建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心。1973年,ARPA网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
1974年,ARPA的罗伯特·卡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定义了在电脑网络之间传送报文的方法(他们在2004年也因此获得图灵奖 )。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创建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 NSFNET ( 英语 : NSFNET ) ,这是互联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1995年随着网络开放予商业,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
1990年代,整个网络向公众开放。1991年8月,蒂姆·伯纳斯-李在瑞士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创建了HTML、HTTP和最初几个网页之后两年,他开始宣扬其万维网项目。在1993年,Mosaic网页浏览器被发布了,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学术和技术的互联网上稳步增长。1996年,“Internet”(互联网)一词被广泛的流传,不过是指几乎整个的万维网。
其间,经过一个十年,互联网成功地容纳了原有的计算机网络中的大多数(尽管像FidoNet的一些网络仍然保持独立)。这一快速发展要归功于互联网没有中央控制,以及互联网协议非私有的特质,前者造成了互联网有机的生长,而后者则鼓励了厂家之间的兼容,并防止了某一个公司在互联网上称霸。
互联网的成功,可从“Internet”这个术语的大、小写分化窥知一二。最初,互联网一词代表那些使用IP协议架设而成的网络,而今天,它已引申泛指各种类型的网络,不再局限于IP网络。于是以小写的互联网(internet,开头的“i”是小写字母)为任何分离的实体网络之集合,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网络。而大写的互联网(Internet,开头的“I”是大写字母)专指前身为ARPA网,后使用IP协议将各种实体网络链接成此单一逻辑网络。大写的互联网是小写互联网的其中一种形式,反过来却不然。 2002年起,有学者开始提议将“internet”一词用小写表示,理由是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失去了专有的意义 ;2016年,美联社认为“互联网”已和“电话”一样成为一件一般的事物,不具有专属商标的意义,于是开始在其格式手册中规定“internet”和“web”一词全部小写,也随后跟进, 但同时亦有媒体提出不同意见 。
互联网技术和协议
互联网相关协议
有关互联网的协议可以分为3层:
最底层的是IP协议( 英语: Internet Protocol ,即互联网协议),是用于报文交换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这一协议定义了数据包在网际传送时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这一版本中用32位定义IP地址,尽管地址总数达到43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今全球网络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应运而生。在IPv6版本中,IP地址共有128位,“几乎可以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IPv6地址”。IPv6目前并没有普及,许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并不支持IPv6协议的连接。但是,可以预见,将来在IPv6的帮助下,任何家用电器都有可能连入互联网。
再上一层是UDP协议和TCP协议,它们用于控制数据流的传输。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协议,仅为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提供简单的接口。而TCP协议则具有高的可靠性,通过为数据报加入额外信息,并提供重发机制,它能够保证数据不丢包、没有冗余包以及保证数据包的顺序。对于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应用,可以选择TCP协议;而相反,对于性能优先考虑的应用如流媒体等,则可以选择UDP协议。
最顶层的是一些应用层协议,这些协议定义了一些用于通用应用的数据报结构,其中包括:
接入技术
网络连接技术(Internet接入技术)是用户与互联网间连接方式和结构的总称。任何需要使用互联网的计算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互联网接入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宽由最初的14.4Kbps发展到目前的100Mbps甚至1Gbps带宽;接入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电话拨号方式,发展成现在多样的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接入终端也开始朝向移动设备发展。并且更新更快的接入方式仍在继续地被研究和开发。
根据接入后数据传输的速度,Internet的接入方式可分为宽带接入和窄频接入。
常见民用宽带接入: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接入,速度可以达到下载最高12Mbps,上传最高1Mbps
VDSL(超高速数字用户线)接入,速度可以达到下载最高100Mbps,上传最高100Mbps
光纤接入,接入带宽10-100-1000Mbps(常用)
无线(使用IEEE 802.11协议或使用3G技术)宽带接入,1.5Mbps-540Mbps
电力线通信接入,主干速度可以达到数百兆,最终用户速度可以达到11Mbps
有线电视上网(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接入带宽3-34Mbps
人造卫星宽带接入
4G
常见民用窄频接入:
电话拨号接入,接入带宽9600-56Kbps(V.92标准)
窄频ISDN接入,接入带宽64/128Kbps
GPRS手机上网,接入带宽最大53Kbps
UMTS手机上网,384Kbps
CDMA手机上网:(2G)cdmaOne,150Kbps
3G
互联网市场
消费者互联网市场主要是指互联网上的服务是直接服务于消费者的,例如,Google,Facebook,和相关互联网社交,游戏,娱乐领域。 中国在消费者互联网领域的规模已经在世界上逐步占据领先地位。
产业互联网市场主要是指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的能力来改造内部生产流程,提高生产率,转型的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形态。 阿里巴巴是一个典型服务于中小型企业的电商B2B模型。在产业互联网浪潮下,互联网技术,例如,云计算,大数据,会被广泛的应用在传统产业 的改造上,例如,物流,化工,生物,建筑,医疗等等。
网络应用技术
网络应用技术在此指称所有与网络应用相关的技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的多样化,以及硬件设施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技术也向着更多样、更复杂的方向发展。网络应用技术可能可以概括为以下这些技术,这一概括可能并不准确,其主要目的在于罗列与网络应用相关的技术。
![互联网](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9/967/f7864f58-f2e1-402e-b4bc-2d074b51b2eb.jpg)
21世纪家用光纤网络调制解调器
Web技术:它是最常用的网络应用技术,它是用户向服务器提交请求并获得网页页面的技术总称。这一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俗称Web1.0和Web2.0。第一阶段多是属于一些静态应用,例如获取HTML页面,或者与服务进行简单的交互,比如用户登录,查询数据库,提交数据等(这些应用也被称为Web1.5)。第二阶段更强调用户与网络服务器之间的互动性,甚至于网络应用程序。事实上,Web2.0并不是一个技术标准,它可能使用已有的成熟技术,也可能使用最新的技术,但必须彰显互动概念。
网络安全技术
搜索技术
数据库技术
传输技术
流媒体技术
电子商务应用相关的技术
其它技术
互联网安全
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为全人类提供了便利。电子邮件、即时消息、视频会议,网络日志(blog)、网上购物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基于B2B,B2C等平台的电子商务,跨越洲际的商务会谈以及电子政务等等为商业与政府办公创造了更加安全,更加快捷的环境。但是随之而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垃圾邮件、网络蠕虫病毒、恶意代码、恶意软件等等也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病毒
互联网给电脑病毒传播提供了非常快速迅捷的通道,病毒的破坏能力也因为网络的四通八达大大的加强。最近几年,全球多家公司蒙受巨额经济损失和上亿台计算机丢失数据。计算机病毒比上个世纪更具有伪装性和感染能力,而且从被动传播向主动进攻转化。它们甚至具有了部分人工智能,可以判断目标计算机是否已经感染,是否有防病毒监控程序,甚至可以主动终止这些监控进程。
恶意代码
恶意代码是嵌入到网页的脚本,一般使用JavaScript编写,受影响的包括微软视窗系统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它们在未经浏览者同意的情况下自动打开广告,开启新页面,严重影响浏览者的正常访问。除此之外,它们还通过系统调用修改浏览器的默认主页,修改注册表,蒂姆加系统启动程序,设置监视进程等。但是浏览器发展至今,恶意网页带来的危害已经有了极大改观。大多数的 现代浏览器 都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例如: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等。
恶意程序
恶意程序是从恶意代码发展出来的一种基于插件技术的计算机程序,不同的是它们可能根本不需要可执行文件,只需要若干的动态链接库文件(文件后缀是dll)就可以借助Windows系统正常工作。
这类程序可能是用户无意识安装到系统中,也可能是自动被安装的。它被安装到系统中,随操作系统启动,一般这类程序除了工作进程还会有守护进程,如果发现主进程或者重命名,守护进程会自动生成一份新的拷贝,所以很难卸载,即使表面上卸载掉了,下一次系统启动时还会重新出现。
恶意程序从表现上看不算是病毒,因为它并没有破坏性,不会危及系统,只是出于商业目的,属于商业行为。但是它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用户的使用,而且如果编写不当很容易导致系统运行变慢、性能下降,甚至给黑客留下后门。所以大部分杀毒软件把他们当成病毒处理。
普及率
截至2011年,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或城市为冰岛(97.8%);第二至第五位分别是挪威(97.2%)、瑞典(92.9%),福克兰群岛(92.4%)及卢森堡(91.4%)。
2006年时,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底,宽带上网(Broadband)普及率的前五名分别为冰岛(26.7%)、韩国(25.4%)、荷兰(25.3%)、丹麦(25.0%),以及瑞士(23.1%)。而美国在所有工业化国家中排名第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