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黎有晫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7
转发:0
评论:0
生平1720年12月11日黎有晫出生于母亲的故乡义安城德广府香山县静燕社(今河静省香山县山广社),原名有诊,别名有薫,俗名招七。26岁前都在父亲的故乡海阳省尚香府阳豪县寮舍村(今兴安省安美县黄有南社)居住,祖父黎有名乃黎玄宗景治8年(1670年)进士,官拜宪察使;父亲黎有谋亦为进士,而黎有晫为第七子。后来才搬回母亲的故里,以医为业,号海上懒翁,故一般俗称“海上懒翁”或“懒翁”。幼年时随父亲赴京师昇龙求学,20岁时因父亲逝世而中断学业,返回故里。彼时越南因郑阮纷争连年征战,加上旱灾、饥荒等灾害,黎有晫转向精通天文及兵法、高龄80岁的武先生学习阴阳之学。后来他入伍从军,体认到战争扰民生息,复因五兄过世,遂返回母亲故乡香山县。回乡后因烦恼袭扰而身体衰弱,放弃科举接受医者陈独之治疗,月余便痊愈。养病期间熟读清冯兆张所撰之《冯氏锦囊秘录》,对医学阴阳论产生兴趣,并继承陈独之医术。景兴17年(1756...

生平

1720年12月11日黎有晫出生于母亲的故乡义安城德广府香山县静燕社(今河静省香山县山广社),原名有诊,别名有薫,俗名招七。26岁前都在父亲的故乡海阳省尚香府阳豪县寮舍村(今兴安省安美县黄有南社)居住,祖父黎有名乃黎玄宗景治8年(1670年)进士,官拜宪察使;父亲黎有谋亦为进士,而黎有晫为第七子。后来才搬回母亲的故里,以医为业,号海上懒翁,故一般俗称“海上懒翁”或“懒翁”。

幼年时随父亲赴京师昇龙求学,20岁时因父亲逝世而中断学业,返回故里。彼时越南因郑阮纷争连年征战,加上旱灾、饥荒等灾害,黎有晫转向精通天文及兵法、高龄80岁的武先生学习阴阳之学。后来他入伍从军,体认到战争扰民生息,复因五兄过世,遂返回母亲故乡香山县。

回乡后因烦恼袭扰而身体衰弱,放弃科举接受医者陈独之治疗,月余便痊愈。养病期间熟读清冯兆张所撰之《冯氏锦囊秘录》,对医学阴阳论产生兴趣,并继承陈独之医术。景兴17年(1756年)为寻求医术高人而进京,却无法如愿。于是再返香山县,一边行医一边读书自学逾10年,终于在景兴30年(1770年)完成《海上医宗心领》一书,全书共66卷。

著作

黎有晫

1885年出版的《海上医宗心领全帙》

黎有晫著有《海上医宗心领》一书,又名《海上医宗心领全帙》,凡66卷,撰于景兴30年(1770年),刊于嗣德32年至咸宜元年(1879年至1885年)。现存最古之版本为咸宜元年(1885年)由北宁省慈山府武江县大壮社同人寺住持释清高校刻刊行,各卷名称及内容如下所示:

卷首“医业神章”:生涯行医经验等。

卷一“内经要旨集”:阴阳经脉等论。

卷二“医家冠冕集”:前代名医事迹。

卷三至卷五“医海求源集”:医学理论。

卷六“玄牝发微集”:治病论。

卷七“坤化采真集”:医理与治病论。

卷八“导流余韵集”:医论。

卷九“运气秘典集”:运气论。

卷十、十一“药品汇要集”:本草之药性论。

卷十二、十三“岭南本草集”:南药之药性论。

卷十四“外感通治集”:外感病与治法之论。

卷十五至廿四“百病机要集”(但仅存卷十七、十八):病因与治法之论。

卷廿五“医中关键集”:医学之要点。

卷廿六、廿七“妇道灿然集”:妇人科。

卷廿八“坐草良模集”:产科。

卷廿九至卅二“须知集”:小儿科。

卷卅三至四十三“梦中觉痘集”:痘疹。

卷四十四“麻疹准绳集”:麻疹。

卷四十五“心得神方集”:著效药方。

卷四十六“效仿新方集”:自创药方。

卷四十七至四十九“百家珍藏集”:先人名医之治法及良方之论。

卷五十至五十七“行简珍需集”:常见病之治法及处方。

卷五十八至六十“医方海会集”(但仅存卷五十八):医方集。

卷六十一“医阳案集”:治验医案。

卷六十二“医阴案集”:不治医案。

卷六十三“传心秘旨集(珠玉格言)”:医疗之心得及治疗格言。

卷六十四“问策集”:缺。

卷尾“上京记事集”:上京昇龙时之记事、唱和诗文、自传等。

由于该书内容丰富,被誉为越南第一部内容完备的医书。黎有晫的医学理论宗于中国《内经》;临床诊断出自清朝冯兆张所撰之《冯氏锦囊秘录》;治疗则重视滋阴法;至于用药除越南当地药材外,几乎一半采用中国药物;此外他所开出的桂枝汤、人参败毒散等皆是中医的方剂。

参考文献

《越南医学形成之轨迹》,真柳诚著,郭秀梅翻译。

(越南文)Lê Hữu Trá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黎城为什么没有黎姓?
黎姓,拼音:líxìng,《百家姓》中排名第262位,在2013年全国人口姓氏排名第92位,黎姓人口占总人口数的0.2%左右,人口数在200万左右。黎姓在中国算不上大姓,但人口数量并不稀少。然而黎城作为黎候古国,为什么没有黎姓呢?曾经那些黎姓人家又去了哪里?原因要从黎城的历史说起,据《黎城县志·明弘治卷》记载,“黎城县,古黎侯国,《商书》西伯戡黎,即其地。”意思是说,黎城县就是古黎候国,《商书》中的“西伯戡黎”,杀戮悲剧正是发生在此地。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荒淫,西伯侯姬昌(周文王)与儿子姬发(周武王)蓄意伐纣灭商。此时黎国(耆国)强大,黎候并不听从任何一方的指挥,从而成为伐纣之路的威胁。他们认为纵然能讨伐商纣,却难以讨伐黎国,因此借“黎侯不从王命”之名替纣伐黎,对黎国进行一番杀戮。“西伯戡黎”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无辜的一次大杀戮。《诗·大雅·桑柔》曰:“民靡有黎,具祸以烬”,就记载了这一悲惨...
· 黎山老母简介黎山老母的弟子有哪些?
大唐女将樊梨花和白素贞的大名,想来没听过的人应该很少。前者是中国少有的著名女将,后者是家喻户晓,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女主角。这两人虽然所处领域不同,但是却有同一个师傅,那就是黎山老母,别名骊山姥。黎山老母是道教中一位著名的女仙人,地位尊崇,为华胥氏所生,伏羲与女娲是其兄弟姐妹。《太平广记》卷六十三引《集仙传》记载有她的事迹。骊山姥不知道什么年代的人,当时有一位叫李筌的人好好神仙之道,经常游历各个名山,学习方术,希望能求得道。有一次来到嵩山,在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到一本名叫《黄帝阴符》真经。李筌自然欣喜异常,可他超读数千遍,却仍然不理解里面的意思,不懂真理。后来有次入秦来到骊山下面,碰到一个老妇人,“鬓髻当顶,余发半垂,敝衣扶杖,神壮甚异。”这老妇人看见旁边有遗火烧树,自言自语道:“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听了心下震惊,认为她不是凡人,又想到前番自己找到不解其意的真经。因此他拿着书上前询问...
· 汉族黎氏本源——北正黎、黎阳耆(黎)国
(一)、黎国始于北正黎之孙黎阳,存世一千二百三十五年。这一支黎氏出自黄帝轩辕第七代裔北正黎之孙黎阳,以祖父之名为氏,姓黎氏黄帝—昌意—干荒—韩流—颛顼帝—老童—北正黎—太子长琴—黎阳(尧帝时封耆黎国,为黎氏始祖)清朝学者王相《百家姓考略》说得非常明白:“黎,征音,京兆郡。1)、系出高阳氏颛顼孙北正黎之后,封黎阳为黎国,子孙以国为氏。2)、又有黎丘氏。”按:“黎阳”所封国名“耆国”,子孙以祖名“黎”为氏。“北正黎”,以祖父帝号“高阳”为氏,复姓“高阳”,单名“黎”。而上古文献中“耆”与“黎”为通假字,《尚书》“耆即黎”。“耆”与“老”亦为通假字,《辞海》“耆,老”。《说文解字》“七十以上曰老,言须发白也。”考其原由,“耆国”初封地,乃蚩尤“九黎国”故地,“北正黎”之名,即因灭“九黎国之功”而得赐名曰“黎”,不宜以亡国国号为新国号,故称“耆国”而不称“黎国”。“黎阳”系“老丘国”太子长琴之子,...
· 黎族为何爱吃米?黎族的特色主食都有啥
一、大米饭大米是黎族人民生活的主粮,他们十分重视对粮食的保护。在山区,村边有一座座小粮仓;在沿海平原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存放谷物的大竹篓。人们平常用独木桶或陶缸保存稻米。稻谷用木臼舂或用竹磨碾。稻米有白米、红米和糯米3种,白米、红米是制作米饭的原料,糯米是制作饭团、包粽和酿酒的原料。米饭的制作过程是: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锅,把锅内的水煮沸后,按水下米,用勺子搅均匀,火候适中。米饭煮半熟时盖上锅盖,将灶里柴火取出,用火炭的余热将米焖成香喷喷的米饭。由于海南岛中部和西部地区,日光照时间长,天气热。普遍早上煮一天吃的稀饭。煮米饭的时候,一般不洗米,认为洗米会失去营养。米饭煮熟后适量冲进凉水,调成稀饭。日常生活以米汤代开水喝,稀饭清凉可口,解渴又能填饱肚子。黎语称“稀饭”为“他南”。吃饭一词,黎语各方言称谓不同。有“啦他”、“啰他”、“唎他”、“德透”等称呼,一般以乐东抱由镇哈方言“啦他”为标准。二、山...
· 黎族历史黎族先民与“火”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伏羲取的是天火,而取大地上的火种则是“燧人”大神,关于燧人氏(取火者)钻木取火的传说很多,例如: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的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煮来吃,这段文字至少反映了中国古代远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这对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掌握取暖和照明的技术,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五十万年前周口店的猿人洞穴遗址中,已发现有用火的痕迹,说明在那个时候古人已经知道利用火了,虽然钻木取火远在史前时代就发明了,并且为人类长期使用,但是由于钻木取火等工具皆为木制,很难保留下来,考古发现也极为罕见。考古发现的取火工具并不完整,缺乏具体过程,被视为“死化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