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太和殿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99
转发:0
评论:0
历史清乾隆《万国来朝图》局部,前为太和门,后为太和殿太和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奉天殿初建时的体量,据《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七十记载:“原旧广三十丈,深十五丈云”,即面阔95米,进深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太和殿匾额太和殿的转角出檐从西北方向看太和殿后面永乐十九年(1421年),奉天殿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又遭雷击焚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仅为原奉天殿的三分之二大小,所以与原建筑的大基座相比显得小。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遭遇火灾,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殿。顺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各重修一次。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

历史

太和殿

  清乾隆《万国来朝图》局部,前为太和门,后为太和殿

太和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奉天殿初建时的体量,据《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七十记载:“原旧广三十丈,深十五丈云”,即面阔95米,进深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

太和殿

  太和殿匾额

太和殿

  太和殿的转角出檐

太和殿

  从西北方向看太和殿后面

永乐十九年(1421年),奉天殿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又遭雷击焚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仅为原奉天殿的三分之二大小,所以与原建筑的大基座相比显得小。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遭遇火灾,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殿。顺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各重修一次。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太和殿西边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毁。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现存的太和殿即此次重建后的形制,因防火需要,原正殿两侧副阶被改为夹室,木构斜廊被改为防火砖墙。

明朝、清朝太和殿的主要用途有:

大典:明朝、清朝24位皇帝均在太和殿举行大典,例如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

朝会:皇帝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员朝贺,称“朝会”,朝会使用大量陈设、乐器等设备,规模极大。朝会中,以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举行的“大朝仪”规模最为盛大,皇帝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员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此外,每月朔望也会在太和殿举行“常朝仪”,皇帝会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员的叩礼。

其他:清朝初年,曾在太和殿举行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起,改在保和殿举行,但“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溥仪仍居后宫。袁世凯意图称帝,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文移至中间。

建筑

太和殿

  雪中太和殿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建筑规制之高,装饰工艺之精,堪居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面阔11间(63.96米),进深5间(宽37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殿高26.92米,加上下面的须弥座和高达8.13米的三层台基,通高35.05米。台基上有大量的龙凤石雕。现存的太和殿,面阔低于太庙前殿的面阔68.2米,也低于明长陵棱恩殿的面阔66.75米。

太和殿

  太和殿殿顶仙人神兽排列示意图。自左至右依次为:1骑凤仙人、2龙、3凤、4狮子、5天马、6海马、7狻猊、8狎鱼、9獬豸、10斗牛、11行什。最右侧为螭吻。

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殿顶正脊两端的螭吻,每个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螭吻高3.40米、宽2.68米、厚0.32米、重约4.3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螭吻。殿顶垂脊檐角上有琉璃制成的仙人神兽像,除骑凤仙人外还有10个神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它们既起到美观的作用。又寄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这些仙人神兽像也有建筑功能。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这些仙人神兽像就用来当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垂兽、套兽、戗兽也都是一样的作用。

太和殿

  清朝举办大典时,摆放在太和殿广场上的品级山,官员依据品级山标示位置根据自己的等级入位。品级山现在太和门西庑的“清宫卤簿仪仗展”展出

太和殿装饰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饰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有菱花格纹,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有镌刻着龙纹的鎏金铜叶。

太和殿共有立柱72根,最高的12.7米,最粗的直径1.06米。原来都是楠木立柱,但早已毁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火灾,今太和殿的柱子是清朝康熙年间重建时用松木拼接而成,其中包括宝座两侧直径1米的6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巨柱。这种沥粉贴金云龙图案巨柱是紫禁城其他建筑物没有的。所贴金箔使用深浅两种颜色,以突出图案。6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巨柱上的龙,龙头全都望向宝座。太和殿内的天花、藻井等的设计,康熙十八年(1679年)火灾以前也是所有宫殿中等级最高的。藻井寓意为“水”。天花上有专为太和殿描画的彩画,以龙凤图案为主,大量使用金色。彩画同时也应用在柱子等地方。

太和殿内地面铺砌金砖,每块边长约为0.67米,整个太和殿共有4718块金砖。所谓金砖,是苏州等地烧制的高级砖块,烧制程序十分复杂,前后花费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成品还需经过仔细挑选,才能铺砌在太和殿上。

太和殿前的东、西两庑各有一阁:

弘义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西侧。

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东侧。

两阁北侧各有一门:

右翼门:位于太和殿前广场西侧,弘义阁北侧。坐东朝西。

左翼门:位于太和殿前广场东侧,体仁阁北侧。坐西朝东。

太和殿东、西两侧有墙,墙上各开一随墙门。三大殿台基以下,东、西两侧另外各有一门:

中右门:位于太和殿西侧。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

中左门:位于太和殿东侧。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

太和殿

  太和殿及太和殿广场全景。自左至右依次为:弘义阁,右翼门,中右门,太和殿,中左门,左翼门,体仁阁

殿内陈设

太和殿

  太和殿内景

太和殿

  太和殿内景

太和殿内明间正中现设有雕着13条金龙的宝座,为髹金雕龙大椅,是明朝嘉靖年间遗物,宝座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座宽158.5厘米,座前脚踏高30厘米,椅背为“圈椅”式,由金丝楠木制成,雕有蟠龙,自中间向两侧扶手处逐渐走低,靠背背板平雕阳文云龙。宝座下有一小底座,小底座下为一大底座,大底座设在一个高约2米的朱漆方台上。方台为楠木制作,外髹金漆,四周采用宫殿基座形式,镶有大量宝石,方台正面和左右有7级台阶。宝座后面有雕龙金漆屏风,为清朝遗物,共七扇。宝座没有椅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约宽1.67米、深0.67米的须弥座底座。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香亭。宝象象征国家安定、政权巩固;甪端为传说中的瑞兽;仙鹤象征长寿;香亭象征江山稳固。宝座上方悬挂有乾隆帝御题“建极绥猷”匾额。两侧柱子上挂有乾隆帝御题对联:“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

太和殿

  太和殿藻井和轩辕镜

如今太和殿内陈设的宝座和屏风中,只有屏风是清朝太和殿内的原物。清朝康熙时期重建太和殿,新制了宝座和屏风。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期,太和殿一度摆放当时新造的一张紫檀木宝座,为西洋风格的高背大椅,原来太和殿内的清朝宝座可能同时被毁。这座袁世凯宝座从1915年到1958年一直放置在太和殿。1958年故宫博物院重新对外开放时,故宫博物院决定撤掉与太和殿整体风格不协调的袁世凯宝座,但找不到合适的宝座陈设。某一天,故宫博物院家具库汇报库内存有一只破旧的椅子,怀疑是个宝座,故宫博物院专家朱家溍亲自前往考证,推断那是明朝嘉靖年间撤换下来的太和殿宝座,并就此确定以该宝座残件为基础进行恢复。后来刘炳森绘图,13位专家经过一年多工作,在1964年9月将该宝座修复完成。因为宝座根据残件恢复,残件是明朝嘉靖年间遗物,所以恢复后的宝座是明朝风格,与宝座后面陈设的清朝屏风风格不同,这可从二者的龙纹和云纹上分辨出来。1958年撤下的袁世凯宝座,后来被故宫博物院拨交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陈放在慈禧陵的祾恩殿内。

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似伞盖向上方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这宝珠是一颗大铜珠,名为“轩辕镜”,旁边还有6颗小珠。民间传说如果不是受命于天的人坐上宝座,轩辕镜就会落下来,致那个人于死地。据传说,袁世凯准备登基之前,怕轩辕镜掉下来砸死自己,于是下令将宝座向后(向北)移动2米。后来虽将袁世凯宝座替换为明朝嘉靖宝座,但位置并未移回,因此如今轩辕镜正下方是方台的台阶前沿,而非宝座。

殿外陈设

太和殿前带有宽阔的平台,称“丹陛”,俗称“月台”。丹陛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铸造于乾隆年间)。日晷为古代计时器,嘉量为古代标准量器,二者均象征皇权。龟、鹤象征长寿,铜龟、铜鹤内部中空,大典时用来燃放檀香。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所在的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台基,周围环以汉白玉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下雨时,排水龙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太和殿

丹陛西侧的铜龟

太和殿

丹陛西侧的铜鹤

太和殿

丹陛西侧的嘉量

太和殿

丹陛西侧的铜龟、铜鹤

太和殿

丹陛东侧的铜龟

太和殿

丹陛东侧的铜鹤

太和殿

丹陛东侧的日晷

太和殿

丹陛南侧的铜鼎之一

东西两庑

太和殿东西两侧的中右门、中左门到太和门东西两侧的之间,分别有庑房,即太和殿东庑、太和殿西庑。

2005年起,太和殿西庑的弘义阁举办皇家礼乐展,在弘义阁迤南西庑举办清宫武备展。后闭展。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太和殿琉璃脊兽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屋顶,除了它风姿飘洒的屋面曲线和华丽动人的屋顶形式外,在正脊、垂脊、岔脊之上,置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吻兽。正脊两端,面朝里、口衔正脊的,名叫正吻,亦称大兽。在垂脊上有垂兽,在岔脊上有截兽,这些统称“兽头”。在兽头前面,垂脊和岔脊的末端,常常排着一队小兽,领头的是一个仙人,而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它的安装数量依建筑物的等级高低和规模大小而定,太和殿上十样俱全(仙人不计在内),其它地位和规模稍低的殿堂,则相应减少。吻兽是中国古建筑屋面上的一种特殊饰件,它既是建筑构件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 隐匿于乡间的“太和殿”——甘氏石兰公祠
在广西贵港市石莲村甘屋屯内的岭坡上,有这样一间饱受雨雪风霜的公祠,它就是甘氏石兰公祠。甘氏源出渤海,发迹江夏,继迁福建、江西,后移粤东,再拓于桂、川诸省。甘氏石兰公一支便是从渤海郡辗转迁徙,最终迁播落籍贵县,在石莲村开基创业。甘氏石兰公祠坐西向东,祠堂内供奉着众多甘氏分支门派神主牌。与多数祠堂相比较而言,能够供奉这么多的主牌已经十分罕见,但从侧面也反映出石兰公这一支甘氏群族的枝繁与叶茂。甘氏石兰公祠属于砖木结构,三进三开间,门口有三层台地,共有砖砌17级,两边有砖砌垂带相联,高出一般地面4米。公祠宽12米,进深35米,正梁高10米,建筑面积450米。门口走廊深两米,有右柱和弯弓状横石条两条,柱下有鼓形石柱座,柱中与横石相交的下角有三角形石雕挂落。门框由红色石砌成,大门高3.2米,宽1.7米,门顶石块凿有“石兰公祠”四字,从右往左读,中间两字上还有竖写“甘氏”二小字。隐匿乡间的“太和殿”如今...
· 谈乾清宫和金銮殿还有太和殿的关系
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体现中国帝制权力的象徵,不仅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型制也是最高规格。紫禁城台基通高37.44米,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门窗浮雕云龙图案,室内用一种称作金砖的质地坚细的方砖墁地,正中放置宝座。宝座两侧有6根蟠龙金柱,每根柱上用沥粉贴金工艺绘出一条巨龙,腾云驾雾,神彩飞动,整座殿堂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明清两朝,每逢元旦(春节),冬至,万寿(皇帝生日)及登基,大婚,命将出师,殿试传胪,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典礼。乾清宫明代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皇帝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也都在这里进行。乾清宫正殿悬挂着“正大光明”巨匾。这四个大字是清代顺治御笔亲书的。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标榜光明正大,暗地里却勾心斗角,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斗争是相当激...
· 金銮殿之谜:为什么太和殿老被叫做金銮殿
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习以为常的把皇帝上朝的太和殿俗称为“金銮宝殿”,那么问题来了,请问各位这种称呼对吗?金銮殿真是给皇帝用的吗?先来看看“金銮”二字的解释,小编翻查了《新华字典》,里面对“金銮”的解释为:1.帝王车马的装饰物。金属铸成鸾鸟形﹐口中含铃﹐因指代帝王车驾。2.见"金銮殿"。网络配图3.翰林学士的美称。4.白居易女儿的名字。后借指。各位看这四个解释,除了第四个外,好像都和皇帝沾边,“金銮”在古语里大部分时候都是指鸾鸟含铃铛这样一种装饰物(仅帝王的车驾可以用)。我们现在的“金銮殿”这种称呼其实是起源于唐代,相关资料记载,金銮殿最早出自唐代,当时唐长安城有一太液池,而太液池旁边有一个小山坡,名“金銮坡”,而这个坡上就有一个宫殿叫做“金銮殿”,因坡得名嘛。网络配图在金銮坡的旁边是著名的翰林院,也就是国家最有才的文人学士们待的地方,当皇帝要召见这些翰林们时,他们就在金銮殿里等待接见。所以...
· 未解之谜:紫禁城的太和殿为何被焚毁过四次?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太和殿这座地位最尊贵的宝殿,在明清历史上,却被焚毁过四次。网络配图第一次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奉天殿(太和殿)举行盛大朝会,庆祝北京宫殿正式启用。永乐皇帝召见钦天监管时间的漏刻博士胡奫(yūn),让他占卜三大殿吉祥。胡奫受命占卜后,跪着奏道:“某年某月某日午时,三大殿当毁!”就是说,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午时,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会遭火焚毁。这里说的午时,是指11点到13点,午正是12点。永乐帝听后勃然大怒,下令把这位胡博士下狱。过了正月、二月、三月,三大殿都平安无事!到四月初八这一天,永乐帝静心地等待正午的时刻。报时官员奏报:现在是午正时刻!永乐帝既高兴又愤怒——高兴的是三大殿太平无事,愤怒的是胡奫胡言乱语,扰乱官心、军心、民心,也扰乱朕心。这时,狱卒报:以正午无火,胡奫在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