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
历史文化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始置池州,州治石城,迄今有近1400年的历史;至贞观元年(627年)撤,领地还隶宣州,池州属宣州之地。五代吴置贵池县。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为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浙行中书省。清朝,池州府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
1965年5月设立池州专区, 文革 期间更名为池州地区。
1980年1月撤销池州地区,辖县分归安庆、徽州、宣城三地区。
1988年8月复设池州地区。
2000年6月撤池州地区建地级池州市。原县级贵池市改设贵池区。
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历史名人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李白、苏轼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为池州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始于母系社会的池州傩戏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池州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种类多。迄今已发现矿种:40多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矿山:300多处。主要矿种:铅、锌、铜、锰、银、金、硫铁、钼、钨、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花岗岩等。
林业资源
池州市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59.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7.6万亩,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5.2万亩,中德合作皖南生态扶贫项目造林3.2万亩。新建国省道线路绿化237公里,林带112公里,农田林网4万亩,城镇绿化8481亩,村庄绿化13278亩,封山育林84.1万亩,实现了全市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
截止200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681.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2163万立方米,竹林42万亩,蓄积量10942万株,森林覆盖率57%。在有林地中,用材林446.1万亩,经济林9.3万亩,薪炭林1.7万亩,防护林193.3万亩,特种用途林31.5万亩。杉类面积143万亩,蓄积704万立方米;松类面积143万亩,蓄积591万立方米;阔叶类面积343万亩,蓄积830万立方米。全市区划界定国家公益林160万亩,并列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牯牛降、升金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贵池老山和十八索),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总面积11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8%,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东至天台山省级森林公园2处,面积5万亩。
土地资源
池州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8个一级类型都有,46个二级类型中该市有40个,仅“橡胶园”、“改良草地”、“盐田”、“铁路”、“冰川永久积雪”、“盐碱地”等六个二级地类没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为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839173.00公顷,其中农用地675740.00公顷,建设用地45231.00公顷,未利用地118202.00公顷。
动植物资源
池州地处湿润气候,带典型植物群落类型在这里都很齐全,且生长发育得很好,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林过渡地带,常绿树与落叶树混生,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还有一些栽培的带经济林木。全市境内有高等种子植物153科676属1557种(含种及其以下等级,其中野生1430种,栽培127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有26种。组成森林植被的主要种子植物有杉科、松科、柏科、杨柳科、胡桃科、桦木科、壳斗科、榆科、桑科、木兰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漆树科、楝科、茜草科、木犀科、蔷薇科、冬青科、豆科、毛茛科、山茱萸科、虎耳草科、柿树科、大戟科、蝶形花科、忍冬科、山矾科等千余种。山区丘陵,竹类资源广泛分布,主要有毛竹、桂竹等十余种,其中毛竹资源最多,且大片成林。重点保护树种有连香树、红豆杉,永瓣藤、香果树、金钱松、黄山木兰、香榧、银鹊树、猬实、青钱柳等。
池州是安徽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全省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境内有水生、陆生脊椎动物556种,占全省种类的88%,其中兽类83种,鸟类285种。两栖爬行类78种,鱼类1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占全省的77%。
水利资源
池州市域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自南向北呈阶梯分布,江河湖水面34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长江流经池州145km,岸线长162km,上起江西省彭泽县接壤的东至县牛矶,下讫铜陵市交界的青通河口。境内有三大水系十条河流,长江水系有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白洋河、大通河、九华河;青弋江水系有清溪河、陵阳河、喇叭河;鄱阳湖水系有龙泉河。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七条河流,河长618km,其中秋浦河为境内流域中最长的一条河,流域面积3019平方公里,河长149km。池州市地表水资源丰富,全市水资源总量为63.7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1%,人均水资源量4326 立方米,分别是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和2倍。另外,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量9317亿立方米,枯水年也达到7064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用水保障。
区划人口
行政区划
现辖1个市辖区、3个县。
市辖区:贵池区
县: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
此外,池州市还设立以下管理区: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池州经济开发区、池州火车站站前区、池州江南产业集中区。
人口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1402518人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3049人,增长0.94%,年平均增长0.09%。其中,男性人口706180人,占50.35%;女性人口696338人,占49.6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41。0-14岁人口228951人,占16.32%;15-64岁人口1032955人,占73.65%;65岁及以上人口140612人,占10.0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622834人,占44.4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79684人,占55.59%。
经济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515元,比上年增加1508元。
三大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7亿元,增长9.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9.6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3.3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1.5:38.1:4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9%、47.6%和38.4%,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2、7.2、5.8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增长稳定:全部工业增加值42.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8%。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4户,规上工业总数达236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1.05亿元,增长25.2%。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85亿元,增长53.6%。
对外贸易低迷不振:全市进出口共完成663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0%。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5万人次,同比增长91.4%,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63万人次,同比增长69%;实现旅游总收入58.16亿元,同比增长232%。全市拥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安徽省农家乐示范户5个,各类星级宾馆27家,旅行社51家,导游884人。旅游景区创建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9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7个,2A级景区10个。
交通
水运:长江流经池州境内160公里,航道达国家一级。池州港属国家一类口岸,岸线长24.5公里,现有泊位17个,常年可停靠3000-5000吨级船舶,外贸出口运量连续5年居安徽省沿江五大港口之首。目前,池州港正在扩建新港区,并申报了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公路:国道318线、206线、沪渝高速、济广高速均穿越池州,已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便捷的快速通道。此外,规划中的池州长江大桥也已批准立项。
铁路:铜陵-池州-九江段铁路已开通。宁安客运专线全长250公里,投资估算257亿元,由铁道部、安徽省和江苏省共同出资建设,建设工期4年零6个月。其线路始于南京南站,向板桥、江宁区进入马鞍山市,再经当涂县进入芜湖,由芜湖枢纽引出,沿长江南岸经过铜陵市、池州市,跨长江后止于安庆市。全线设11个车站,分别为南京南、新江宁、新马鞍山、新当涂、芜湖、新芜湖南、新繁昌、铜陵东、九华山、池州和安庆,2015年12月6日开通,预留新钟鸣、晏塘两个车站。
航空:池州九华山机场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梅龙镇(E117°41′12″、N30°44′25″),机场磁航向(即飞机跑道方向)为130°~310°,距池州市区、铜陵市区、九华山风景区柯村基地均约为20公里,北距长江约3公里。池州九华山机场为国家“十一五”期间规划新建的民用机场建设项目,总投资为6.09亿元,占地3200亩,飞行区规划等级为4C,建成后可开辟至北京、上海、广州和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外航线。现已通航。池州周边分别有合肥、安庆、黄山、南京民航机场。
旅游
池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不仅自然景色秀美,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著名的佛教胜地。
境内拥有被称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古木参天、千沟万壑、山水相映,素有“第二黄山”之称。
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湖水清澈如镜,沿湖烟树迷蒙,一派江南水乡好风光。
能源
池州将建设装机容量为4X100万千瓦的吉阳核电站,由中核集团控股,联合安徽皖能公司参股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