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26
转发:0
评论:0
演变中国武氏祠伏羲持矩图夏商周尺明代尺周尺是周朝的天下正尺,也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周尺约为汉尺八寸。尺、寸、寻、丈是度量的基本单位。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九寸则为黄钟之长。推出黄钟之笛管长九寸。两倍黄钟也就是尺八。汉代以后,尺的长度越来越长。刘歆的累黍为尺法被采为定说。北魏时,拇指与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自南北朝起,天文尺与常用尺自成系统。唐代法典《唐六典》沿用汉制,规定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用于音律、中药、冠冕的度量。宋初沿唐制,以太府寺为度量衡器的制作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其颁发的尺子即称“太府寺布帛尺”,由于征收布帛之事为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管,故称“三司布帛尺”。宋代,累黍为尺法遭到怀疑。据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律学新说》记载,明代常用尺分营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三种。《律吕精义》说营造尺与大明宝钞墨边外齐,裁衣尺与其纸边外齐。明营造尺与宋三司布帛尺相...

演变

中国

尺

武氏祠伏羲持矩图

尺

夏商周尺

尺

明代尺

周尺是周朝的天下正尺, 也为历代王朝所遵循。 周尺约为汉尺八寸。 尺、寸、寻、丈是度量的基本单位。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 十尺为丈,九寸则为黄钟之长。 推出黄钟之笛管长九寸。 两倍黄钟也就是尺八。 汉代以后,尺的长度越来越长。刘歆的累黍为尺法被采为定说。 北魏时,拇指与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 自南北朝起,天文尺与常用尺自成系统。唐代法典《唐六典》沿用汉制,规定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用于音律、中药、冠冕的度量。 宋初沿唐制,以太府寺为度量衡器的制作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其颁发的尺子即称“太府寺布帛尺”,由于征收布帛之事为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管,故称“三司布帛尺”。 宋代,累黍为尺法遭到怀疑。 据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律学新说》记载,明代常用尺分营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三种。《律吕精义》说营造尺与大明宝钞墨边外齐,裁衣尺与其纸边外齐。明营造尺与宋三司布帛尺相近,凡田亩、布帛、营造,往往用此尺。 曲尺也就是矩形尺, 类似现在的直角尺。多用于建筑营造,矩就是木工用的曲尺。 至于朝廷裁制官服所用尺度,因与礼制有关,不能随意更动,所以基本采用小尺。大尺一尺是小尺(亦称黍尺)的一尺二寸。明代尺的标准尺度,营造尺为32厘米,量地尺为32.6厘米,裁衣尺为34厘米。

双手张开之间的长度称为一寻, 明张自烈《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为一仞,中人之身,长八尺, 两臂寻之,亦八尺”故有八尺身、六尺之孤,丈夫之说,而倍寻曰“常”,“寻常”之长度,故丈量身高等用的是小尺(律尺),而非营造用的鲁班尺大尺,而矮胖宋江的六尺身高155厘米不到,不满五尺的武大郎就更矮了,再比如吕布与赤兔马都一丈高,关羽九尺二寸,都不可能以30厘米作一尺计算。

古代日本丈量身高用的尺应与中国差不多。 比如上杉谦信高六尺,常有人以正仓院保留的唐尺约30厘米,认为他高180厘米,而正仓院保存的古物唐尺八最长就43.7厘米程度,换算一尺为24厘米左右(或以十个铜制钱直径为一尺,各代制钱不同,比如永乐钱2.5~2.55cm,宽永通宝2.2~2.4cm可以反映当代尺寸差异),后世依其铠甲等估算只有156厘米的身高,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史载六尺高,而大树寺历代将军的等身大牌位,吉宗的牌位是155.5cm,其余牌位和考古出的遗骨是相符的。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明治时期把一寻定义为六尺。日本古代以曲尺六寸六分五厘弱为周尺一尺,以周尺一尺二寸为古尺一尺。

汉代的尺:约23.09厘米

隋代的大尺:约29.4厘米

隋代的小尺:约24.6厘米

唐代的大尺:约29.4厘米

唐代的小尺:约24.6厘米

现代香港:1尺 = 0.371475 米 (此单位香港已几乎无人使用,而只会用“呎”(1呎=0.3048米)和“米”)

日本

大宝律令的大尺:约35.6厘米,由高丽尺转变而来,主要用于土地的计量等。

大宝律令的小尺:约29.6厘米(小尺一尺二寸 = 大尺一尺),由唐尺转变而来,在平安时代以后开始普及。

又四郎尺、铁尺:约30.258厘米,在永正年间,由京都的 木匠 ( 日语 : 指物 ) 又四郎所制定,主要由木匠使用。

享保尺、竹尺:约30.363厘米。

折衷尺:约30.304厘米,由伊能忠敬将又四郎尺与享保尺的长度平均后所制定。根据明治度量衡取缔条例,其成为曲尺的根据。

鲸尺:约37.88厘米(曲尺一尺二寸五分),明治度量衡法将其定为25/66米。在江户时代用于裁衣的和裁尺法,主要用于吴服的制作。 明治度量衡法规定尺、衡、贯为量度基本后,鲸尺规定为布帛限用,为曲尺一尺二寸五分。 1958年尺贯法废止后,丧失法定地位。

吴服尺:约36.4厘米(曲尺一尺二寸),主要用于吴服。为鲸尺的一种。

曲尺(明治度量衡法):约30.3厘米(定为10/33米)。在勘察了又四郎尺、享保尺、折衷尺等后于明治时期所制定,本为营造尺。日本现在通常所说的“尺”多指曲尺。

现代: 1尺 = (10/33) 米 ≒ 0.303030米

衍生意涵

电影业

拍摄电影时使用的35mm胶卷,每一英尺的长度相当于16格的画面,在过去电影主要采一秒16格画面的时代,一英尺的胶卷长度正好等于一秒钟画面的内容(相比之下,今日的电影业已改采用每秒24格或甚至更高格数的更新率)。因此一般商业上虽然提到电影片长时大都以播放时间作为衡量,但在业界沟通时却是以胶卷的英尺长度作为基准。在日本的电影界,由于日本的传统长度单位“尺”( しゃく ,Shaku,一尺约为303.03mm)约和英尺(foot,304.80mm)相当,因此常以“尺”作为业界对电影长度的专用术语,甚至引伸作为“时间”的代称。

参见

市尺

英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尺八
起源尺八是笛子的一种,而笛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在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最初笛子的名称叫涤;到唐朝才出现尺八,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古典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在当今中国,尺八已经极为罕见。但由于尺八造型和南音中的一些管乐器非常相似,致使一些人误认为南音仍在使用尺八。尺八在日本的成型时间为江户时代,最初是日本佛教普化宗为演奏佛教音乐的乐器,演奏者均为普化宗的虚无僧。明治时代以后开始广泛普及,如今仍被运用在民谣演奏或创作之中。构造由于长度多为一尺八寸,故名“尺八”,但实际上由于种类繁多,长度并非统一。除了最常用的一尺八寸的以外,其次常用的是一尺六寸(著名作品《春之海》就使用这种)。由竹子的根部制成。演奏时,通过上部的“歌口”的孔吹气,双手按孔发出各种乐音。正面4个,背面1个指孔。流派和作品主要流派有“都山流”和“琴古流”。两个流派的记谱方式略有不同。在中世时...
· 魔尺
数学相关理论上魔尺共有423=70368744177664≈≈-->7××-->1013{\displaystyle4^{23}=\,70368744177664\approx\,7\times10^{13}}种形态(只计所有三角块均以90度角扭动来计算),但其实际形态变化则难以估计,因为有公式中所算出来的状态有部分是不可能出现的(会出现重叠的情况)。各种形态炮台眼镜蛇小鸟球体火箭(由2条魔尺拼成)参见智力游戏机械智力玩具
· 直尺
历史直尺的发明已不可考究,坊间流传直尺和圆规是由伏羲及女娲发明的。山东东汉武梁祠石室留有“伏羲氏手执矩,女娲氏手执规”的塑像,其中的“矩”所指的便是“直尺”了。数学王子高斯曾于19岁时只用圆规和直尺画出正十七边形,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外观质料各不同,有[铁]、[木]、[塑胶]......,有一定硬度,否则为[软尺]。最少刻度,一般都是1毫米。标度单位常为厘米。长度,常见的是1米的米尺和15厘米的短尺,但没有实际规限,所以长度由一厘米到四五米的都有。刻度线有两种:顶端(直尺一开始就是)和非顶端(刻度线前方尚有一段空白,约1厘米)。最大误差,通常不多于0.2毫米。使用技巧垂视直尺,减低视差。尽量把测物贴至最近刻度线。不要以端点作测量点,端点易磨损而有较大误差。以不同起点测量多次,取其平均数,结果会较为准确,可有效减低因刻度不平均而引起的误差。用处量度距离。画直线。参考文献数学与彩陶直...
· 英尺
单位换算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3.048公寸=0.3048米1平方英尺=144平方英寸=929平方厘米=9.29平方公寸=0.0929平方米相关条目英制
· 六尺巷:让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更与历史上一段张氏佳话有关!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