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介休市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4
转发:0
评论:0
历史春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置邬县。秦置界休县。新莽改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改介休县,以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死亡在其境内的绵山(介山)上而得名。十六国时期邬县、介休县废。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置介休,十九年复置邬县。北齐天保年间并入永安县。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恢复。大成元年(579年)改名平昌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析置灵石县,十八年复名介休县。其后先后隶属太原郡、西河郡、汾州、汾州府等。1992年撤县设市。地理区位介休地处太原盆地和太岳山的结合部,太原盆地西南端,太岳山北侧,汾河南畔。气候介休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冷,夏季闷热,春秋较短。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9℃,年平均气温10.6℃,降水量455毫米。行政区划介休市辖5个街道、7个镇、3个乡。街道:北关街道、西关街道、东南街道、西南街道、北坛街道镇...

历史

春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置邬县。秦置界休县。新莽改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改介休县,以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死亡在其境内的绵山(介山)上而得名。十六国时期邬县、介休县废。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置介休,十九年复置邬县。北齐天保年间并入永安县。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恢复。大成元年(579年)改名平昌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析置灵石县,十八年复名介休县。其后先后隶属太原郡、西河郡、汾州、汾州府等。1992年撤县设市。

地理

区位

介休地处太原盆地和太岳山的结合部,太原盆地西南端,太岳山北侧,汾河南畔。

气候

介休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冷,夏季闷热,春秋较短。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9℃,年平均气温10.6℃,降水量455毫米。

 

 

行政区划

介休市辖5个街道、7个镇、3个乡。

街道:北关街道、西关街道、东南街道、西南街道、北坛街道

镇:义安镇、张兰镇、连福镇、洪山镇、龙凤镇、绵山镇、义棠镇

乡:城关乡、宋古乡、三佳乡

交通

介休市

 介休站

铁路: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介西铁路(介休-阳泉曲镇)介休站

公路: 大运高速公路、108国道、221省道、 242省道

经济

农业主产小麦、玉米、高粱等。境内煤炭储量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焦煤产地,有汾西矿业公司等重要企业。依托于煤炭,介休近年来炼焦产业也发展迅速,但亦带来不少环境污染。

物产

矿产有煤炭、铝钒土、石膏、粘土、石英矿、硫铁、石灰岩、紫砂、蛭石、紫木节、水晶、硝石、磷矿、石棉等。

野生动物有土豹、林麝、青羊、穿山甲、马雕、狼、狐、獾、山猪等。

中草药材有猪苓、地骨皮、香加皮、荆芩、山桃仁、酸枣仁、麻黄、黄芩、板蓝根、紫苏、椿根皮、绵贝、元胡、大叶三七、荔枝草、野山参等。

土特产主要有亨乐牌黄酒、鸑鷟香、贯馅糖、绵山牌陈醋。

风景名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祆神楼、介休后土庙、洪山窑址、张壁古堡、回銮寺、介休东岳庙、太和岩牌楼、介休五岳庙、介休城隍庙、云峰寺石佛殿、介休源神庙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郭有道墓

晋中市文物保护单位:介休文庙、介休关帝庙、南垣山墓群、曹墓

介休市文物保护单位

绵山:是山西省风景名胜区,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区域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介休市城内文彦博祠
在介休市城内,明清建筑,有大殿,献殿。按,文彦博,字宽夫,宋仁宗时进士,出将入相五十余年,与司马光、富弼等友善。终年九十二岁。本名文彦博祠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汾州介休主要成就宰相文彦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他前后任事约50年之久,名闻四夷,后被封为潞国公。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2]。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3]。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庆历七年(1047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平王则起义功,拜同平章事。皇v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v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
· 山西省-晋中-介休市董柴
董柴(?—1777),字也愚,号惟园、愚亭。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山西介休人,著名诗人。曾任安州知州等职。为官期间,勤政爱民,功绩卓著。主要著述有《补恩录》、《半壁山房诗集》、《如兰集》等20余种。清乾隆年间,与王佑、梁濬、任大禀,号称“绵上四山人”。
· 山西省-晋中-介休市郭泰
郭泰(128年—169年)(范晔为避父范泰讳于《后汉书》作郭太),字林宗。太原郡介休县(今属山西)人。东汉时期名士,与许劭并称“许郭”,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郭泰出身寒微,年轻时师从屈伯彦,博通群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他身长八尺,相貌魁伟。与李膺等交游,名重洛阳,被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被士人誉为党人“八顾”之一。最初被太常赵典举为有道,故后世称“郭有道”。官府辟召,都不应命。他虽褒贬人物,却不危言骇论,所以不在禁锢之列。后为避祸而闭门教授,弟子达千人,提拔“英彦”六十多人。建宁元年(168年),郭泰闻知陈蕃谋诛宦官事败而遇害,哀恸不止,于次年正月逝世,终年四十二岁。史称当时“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有近万人前来会葬。蔡邕亲为其撰碑文。名震京师郭泰家世贫贱,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想要他去县里做事。郭泰说:“大丈夫...
· 山西省-晋中-介休市文彦博
文彦博的祖先出于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彦博的祖先出于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卒谥敬仲,后世以谥为氏;五代时,避晋高祖石敬唐讳,改其氏为“文”;汉高祖刘知远又复其旧氏“敬”;宋太宗时,以进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为“文”。文彦博少年时期与张升(后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高若纳(后官至参知政事)从颍昌史(火召)学习经术,天圣五年(1027年)进土及第,先后任翼城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文彦博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也非常果断,且多为国家社稷着想。当时西部边境有军事行动,常有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发生。文彦博上奏朝廷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