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宋名臣言行录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8
转发:0
评论:0
成书经过《八朝名臣言行录》初稿完成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不久刻书于建阳。朱熹于本书自叙:“予读近代文集及记事之书,观其所载国朝名臣言行之迹,多有补于世教者。然以其散出而无统也,既莫究其始终表里之全,而又汨于虚浮怪诞之说,予常病之。于是掇取其要,聚为此录,以便记览。尚恨书籍不备,多所遗阙,嗣有所得,当续书之。”故朱熹编此书,其目的在于整理散乱而不统一的史料,将北宋名臣的事迹中可信的部分保留下来,而非掺入一家之言,故书中不见他个人的评论。该书的作用,除了作为可信的史料外,亦可作为后世君臣的借镜。编辑体例收入的名臣根据其侍奉的北宋各朝依序排列下来,该书一共有八朝,朱熹先后分编五朝与三朝。五朝为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和英宗,三朝为神宗、哲宗和徽宗,北宋九朝独缺钦宗这一朝。此书名虽然取名为《八朝名臣言行录》,但其实也顺便收罗了不少北宋皇帝的言行,以及旁录了一些小人、奸臣的言行,有正面也...

成书经过

《八朝名臣言行录》初稿完成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不久刻书于建阳。 朱熹于本书自叙:“予读近代文集及记事之书,观其所载国朝名臣言行之迹,多有补于世教者。然以其散出而无统也,既莫究其始终表里之全,而又汨于虚浮怪诞之说,予常病之。于是掇取其要,聚为此录,以便记览。尚恨书籍不备,多所遗阙,嗣有所得,当续书之。”故朱熹编此书,其目的在于整理散乱而不统一的史料,将北宋名臣的事迹中可信的部分保留下来,而非掺入一家之言,故书中不见他个人的评论。该书的作用,除了作为可信的史料外,亦可作为后世君臣的借镜。

编辑体例

收入的名臣根据其侍奉的北宋各朝依序排列下来,该书一共有八朝,朱熹先后分编五朝与三朝。五朝为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和英宗,三朝为神宗、哲宗和徽宗,北宋九朝独缺钦宗这一朝。

此书名虽然取名为《八朝名臣言行录》,但其实也顺便收罗了不少北宋皇帝的言行,以及旁录了一些小人、奸臣的言行,有正面也有负面,皆可以做为对后人的警惕。

对于所有名臣事迹所摘录的史料,朱熹皆会一一注明原始出处。而引用来源的作者大多在当时为北宋朝廷任官的名臣,故所记载之事多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如司马光着《涑水记闻》、曾巩《隆平集》。

《八朝名臣言行录》所附注文,除引自他书提供补充说明外,兼有资料比对、校勘讹误之功。正式成书前,注文曾历多次更动、增补,部分为朱熹与门人讨论后所定。

《宋名臣言行录》的前集、后集,为李衡校勘、删节《八朝名臣言行录》后的版本,虽然体例变动不大,但正文、注文却大幅度缩减,甚至误校,亦有注文混入正文的情形。

南宋以后,不断有人模仿《八朝名臣言行录》的体例。如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清.沈佳《明儒言行录》、明.徐咸《近代名臣言行录》、清.朱桓《历代名臣言行录》等。

流传版本

四库本、文海本,为李衡大量删节朱熹《八朝名臣言行录》后的校正本,李幼武据此本连同自辑的三种著作合刻进去,名为《皇朝名臣言行录》(宋亡后称《宋名臣言行录》),成书之后此版本逐渐取代原本在民间广为流传。

四部丛刊影印宋本,宋末已不多见,为朱熹《八朝名臣言行录》的原本。虽然有极少部分缺叶,但可从四库本、文海本补入。故四部丛刊本为现今新校标点本主要依据的版本,是目前最佳的版本。

争议

后世对编撰宗旨的解读不一:该书所收录的人物为多数为当时的名臣,但有若干人物在后世较具争议性,被认为不该收入进去,如王安石、赵普、吕惠卿等人行事风格接近小人,则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质疑。然而,有些学者认为朱熹编此书着重的是严谨的史学态度,而“有补于世教”乃其次,况且这些人物对国家社稷并非毫无建树,且对当时的政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亦符合名臣的条件,故被收入书中并没有不合理。

成书之后的第二年,即受到友人吕祖谦的责难,乃为先人吕夷简劝宋仁宗废郭后一事争辨,认为朱熹所根据的史料来源是有问题的书。朱熹回信表示会再修订内容。私下却对人表示曾见过《涑水记闻》原稿,所以相信没有被司马光的家人补入,所以坚持保留这段史料而不删去。

人物列表

前集

《五朝名臣言行录》

后集

《三朝名臣言行录》

续集

《皇朝名臣言行续录》

别集

《四朝名臣言行录》

外集

《皇朝道学名臣言行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南宋四名臣之一南宋著名名臣胡铨简介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名臣、文学家,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建炎二年(1128年),胡铨登进士第。初授抚州军事判官,他招募乡丁,助官军捍御金军。后除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主和,胡铨抗疏力斥,乞斩秦桧与参政孙近、使臣王伦,声振朝野。但遭除名,编管昭州,移谪吉阳军。秦桧死后,内移衡州。宋孝宗即位,复任奉议郎,知饶州。历国史院编修官、兵部侍郎,晚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去世,追赠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澹庵集》等传世。人物生平早立卓然胡铨自小潜心学问,强记博览。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在淮海策问进士,胡铨对御题问“治道本天,天道本民”,回答说:“汤、武顺从民众而兴起,桀、纣顺应天道而灭亡。现在陛下起于干戈锋镝之间,外乱内讧,而策问...
· 北宋名臣叶清臣
叶清臣(1000─1049)北宋名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一作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二年(1024)榜眼。历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迁太常丞,进直史馆。论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为仁宗采纳,仲淹等得近徙。同修起居注,权三司使。知永兴军时,修复三白渠,溉田六千顷,实绩显著,后人称颂。著作今存《述煮茶小品》等。皇祐元年卒,年五十(一作四十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叶清臣文史资料】一、受欧阳修称赞。欧阳修《与高司谏书》:“闻今宋舍人兄弟①与叶道卿(清臣)、郑天休②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③。”注①宋舍人兄弟,即宋庠(郊)、宋祁(百度百科列有条目)。②郑天休,即郑戬(992~1053),苏州吴县人。③号称得人,宣称本科取得有才干的人。二、天圣二年(1024)进士名人一览:宋庠、叶清臣、郑戬、曾公亮、余靖、宋祁、胡宿、苏涣(苏洵之兄)、程濬(苏轼舅父)……该科...
· 北宋名臣薛奎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生于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卒于宋仁宗景v元年(公元1034年)八月。他性格刚毅笃正,不与人苟合,为政严敏清正,善解民疾,注重教化民风,乐于举荐人才,临事持重明决,敢发表自己的见解,累宫中外,成著政声,为北宋一时名臣。薛奎生活在北宋初期,当时政治比较稳定,统治者还能励精图治,发展国力,所以给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薛子直儒,早卒,倒子仲儒为嗣。有五个女儿,四女儿嫁于欧阳修为妻。他一生对长者敬,对晚辈慈爱,生活非常勤俭,景元年(1034)卒,终年68岁。死后,赐谥号为简肃,其婿欧阳修为他撰写了墓志铭,文存《绛州志》艺文。遗著有《薛简肃公文集》四十卷。宋真宗即位,薛奎迁殿中丞、知长水县,又知兴州(今陕西略阳)。兴州有铁监,每年调发300人采铁铸钱,但收入不足支付所花费用,百姓以此为苦。薛奎弛山禁,募民任其开采得利,只收铁租铸钱,既罢繁役,又成倍地增加...
· 北宋名臣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名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进士第,补扬州观察推官,历知乾、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以善辨狱闻。宋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后改知审官院。宝元二年(1039年),复知永兴军。庆历三年(1043年),任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年),拜同平章事,支持“庆历新政”,为相百日而罢,出知兖州。庆历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师,封祁国公,寓居南都共十年。嘉v二年(1057年),杜衍去世,年八十。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杜衍善诗,工书法,正、行、草书皆有法,为世所重。《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全宋诗》录有其诗。人物生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杜衍出生,年幼时母亲改嫁钱氏。淳化四年(993年),十五岁的杜衍遭两位兄长虐待,用剑砍他。后来他到母亲那里,继父不肯...
· 南宋名臣皮龙荣
皮龙荣(?~1265),南宋淳佑四年(1244)进士。乃南宋三名臣之一。景定元年(1260)拜端明殿学士,封醴陵伯。后得罪宰相贾似道,贬衡州,在途中自尽。文天祥评价他:“晏殊之学问,杨亿之文章,仲淹之声名,器之之气节”。主管吏部架阁文字,历任宗学府诸校教授,兼资善堂直讲。皮龙荣向理宗赵昀进言:“以改过之实,易更化之名,一过改则一善著,百过改则百事融”。所说受理宗赞赏,由秘书郎升著作郎。帝与谈及真德秀、崔与之廉政事。皮对曰:“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帝以为然。兼兵部郎管,任嘉兴知府。继升右侍郎兼资善堂赞读、吏部员外郎兼直讲。咸淳元年(1265),以旧职奉祠,侍御史陈宗礼与监察御吏林拾先后论劾,又削一官。皮龙荣性耿直,有智略,精于《春秋》,有《皮氏文集》30卷。德佑元年(1275),冤案得以昭雪,恢复管爵。次年拟加追赠,未成年而南宋亡。衡人在城北正街建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