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蔡元定“起调毕曲”理论的由来以及前辈学者的观点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3
转发:0
评论:0
南宋蔡元定“起调毕曲”理论是传统乐律学宫调理论研究范畴中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话题,近世学者从清代朴学家凌廷堪开始,到王光祈、钱仁康等都曾对其特别关注,虽然最终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蔡元定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从文献、乐谱两个方面,对“起调毕曲”理论的实质进行分析,以参与讨论,并求教于各位学者、专家。南宋蔡元定《律吕新书·卷一·六十调图第九》云:“黄钟宫至夹钟羽,并用黄钟起调,黄钟毕曲;大吕宫至姑洗羽并用大吕起调,大吕毕曲;太簇宫至仲吕羽,并用太簇起调,太簇毕曲;……;应钟宫至太蔟羽,并用应钟起调,应钟毕曲”。以十二律中的某一音(律)为主音,将其分别用于一首乐曲的开始处和结束处(当然这个音(律)同时也是乐曲宫调的判断标准),这便是所谓的蔡元定“起调毕曲”理论。凌廷堪《燕乐考原·卷六后论·宫调之辨不在起调毕曲说第八》云:“起调毕曲用某律,即为某调。始见于蔡氏《律吕新书》。”王光祈在《中国音...

南宋蔡元定“起调毕曲”理论是传统乐律学宫调理论研究范畴中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话题,近世学者从清代朴学家凌廷堪开始,到王光祈、钱仁康等都曾对其特别关注,虽然最终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蔡元定“起调毕曲”理论的由来以及前辈学者的观点

蔡元定

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从文献、乐谱两个方面,对“起调毕曲”理论的实质进行分析,以参与讨论,并求教于各位学者、专家。

南宋蔡元定《律吕新书·卷一·六十调图第九》云:

“黄钟宫至夹钟羽,并用黄钟起调,黄钟毕曲;大吕宫至姑洗羽并用大吕起调,大吕毕曲;太簇宫至仲吕羽,并用太簇起调,太簇毕曲;……;应钟宫至太蔟羽,并用应钟起调,应钟毕曲”。

以十二律中的某一音(律)为主音,将其分别用于一首乐曲的开始处和结束处(当然这个音(律)同时也是乐曲宫调的判断标准),这便是所谓的蔡元定“起调毕曲”理论。凌廷堪《燕乐考原·卷六后论·宫调之辨不在起调毕曲说第八》云:“起调毕曲用某律,即为某调。始见于蔡氏《律吕新书》。”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第九章第九节“起调毕曲问题”中也持此观点,“沈存中、姜尧章但云杀声住字,不云首一字也。蔡季通因此遂有起调毕曲之说”。后来关于“起调毕曲”问题的研究者钱仁康、林谦三、修海林等也均以《宋史·乐志》中所载的蔡元定上述引文作为“起调毕曲”理论的始作俑者。

蔡元定“起调毕曲”理论的由来以及前辈学者的观点

《律吕新书》第55页

笔者翻阅大量文献后,发现不仅蔡氏以前无人论及“起调毕曲”,即便有,除了蔡元定和朱熹以外,也不见其余涉及这一问题的论述。虽然张炎《词源》、沈括《梦溪笔谈》、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等宋代文献中有专论犯调、杀声的章节,但是所论均只涉及乐曲结束音与乐曲宫调的关系,和蔡元定所说的“以某字起调,必以某字毕曲”的理论并不相同。

在凌廷堪《燕乐考原》之前,探讨过“起调毕曲”理论较早的著述是元代陈敏子《琴律发微》和明代朱载堉的《律吕精义·外篇卷三》。

陈敏子《琴律发微》云:

“古书中及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六十调者虽多,独于制曲起毕之说鲜及之。惟西山蔡氏……其说曰黄钟宫至夹钟羽,并用黄钟起调,黄钟毕曲……由是观之,起调毕曲皆须本律。琴家于起调多无定准,……凡制调引曲,其第一声皆合本律声,然古今所制多杂用本宫诸律声。”

陈敏子以古琴曲大多不符合“起调毕曲”理论为据,对其表示否定。

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篇·卷之三》主要针对当时的制乐者李文察“隔八相生”、刘濂“五声切韵”的宫廷雅乐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进行批判。同时,肯定了明初协律郎冷谦根据“起调毕曲”理论创作祭礼雅乐的方法,并亲自创作了分别以黄钟、大吕、太簇、应钟“起调毕曲”的《庆源发祥》。朱载堉对于“起调毕曲”极为强调,并对蔡元定“起调毕曲”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

“系宫调者,起调毕曲皆宫,韵脚或宫或徵(宫徵相生)。系徵调者,起调毕曲皆徵,韵脚或徵或宫或商(徵商相生)。系商调者,起调毕曲皆商,韵脚或商或徵或羽(商羽相生)。系羽调者,起调毕曲皆羽,韵脚或羽或商或角(角羽相生)。”

“大雅者,宫调曲也,宫为君。大雅,朝廷之乐,乐中至贵至也,故用宫音起调毕曲。小雅者,徵调也,徵为事。小雅,‘周爰咨诹’,咨询谋度者,皆事也,故用徵音起调毕曲。《国风》者,角调曲也,角为民。民俗歌谣,风行草偃,属角,木也,故用角音起调毕曲。……”

朱载堉不但将他认为的《诗经》中所有种类乐曲应有的“起调毕曲”情况进行说明,而且阐述了理由。

朱载堉以后,参与“起调毕曲”理论讨论的各家学者,影响最大的当属凌廷堪《燕乐考原》。但据凌廷堪所述,在其以前还有四人曾对“起调毕曲”问题进行过讨论。其中,李贽、唐顺之、方成培均同意蔡元定的“起调毕曲”理论,只有毛奇龄和凌氏持反对态度。

凌氏认为:

“徒以杀声辨之,则黄钟越调毕曲,谓之黄钟宫者,改作太簇起调毕曲,又可谓之太簇宫,则宫调亦至无定不可据之物矣。沈存中所谓诸调杀声不能尽归本律是也。杀声虽不归本律,而调之为调,不因杀声而改,则宫调之辨不在起调毕曲,其理明矣。”

凌氏又引用毛奇龄的话说:

“萧山毛氏曰:‘设有神瞽於此,欲审宫调,不幸而首声已过,必俟歌者自诉而后知之?’此诚快论也!”

《燕乐考原》一经发表,后世研究乐律者对“起调毕曲”理论的议论基本都是围绕这本书进行。其中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光祈《中国音乐史》、钱仁康《宫调辨岐》和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近期则有郑荣达《蔡元定乐律理论研究(之一)——兼论宋俗乐犯调说》、修海林《从姜白石自度曲看词乐创作中的“音”、“韵”关系——兼论宋元“起调毕曲”理论的相关分析》。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对其主要观点分别叙述:

王光祈先生在其所作《中国音乐史》中,谈到:

“本来吾人判别调式,不能专恃‘结声’,诚如凌廷堪氏所言。但‘结声’终是一大标记。……至于起调之音,故不必以基音为限。蔡元定创起调毕曲之说,究竟有无历史根据,虽不敢冒昧武断,但此说极有学理上之基础,则吾人实可断言。而凌廷堪氏直斥蔡元定为‘惊愚惑众’则未免厚诬古人,实为贤者所不取也!”

钱仁康先生在《宫调辨岐》一文中,首先引用了晚清学者吴梅的观点进行说明:

“吴梅谓凌氏所云,脱一‘仅’字,宜曰宫调之辨,不仅在起调毕曲;殆亦知起调毕曲之说,不可等闲视也。夫旋宫所判者为均,而起调毕曲所判者为调:二者合而宫调立焉。”

然后,通过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所载以本律起调、以本律毕曲的《风雅十二诗谱》,和虽不全以本律起调但以本律毕曲的姜白石《越九歌》《白石道人歌曲》为例,强调了起调毕曲在宋代传世乐曲中的重要性。《宫调辨岐》对于“起调毕曲”理论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是认为“起调毕曲”是判断调系的标准(为调式),旋宫是判断宫系(之调式),并指出凌廷堪错在不分“调”“均”的区别,将“调”误以为“均”。

在《宫调辨岐》之后,日本学者林谦三在《隋唐燕乐调研究》中认为:

“宋蔡元定起调毕曲之说,以为黄钟宫、无射商、夷则角、仲吕徵、夹钟羽之五调皆起调于调首律之黄钟,亦毕曲于黄钟;大吕宫、应钟商、南吕角、蕤宾徵、姑洗角之五调亦同样起毕于大吕;其它准此。清人凌廷堪极端排击之。但据余所见,蔡氏说虽稍稍流于理想论,然绝非一片浅薄之空论。”

林谦三以《风雅十二诗谱》均符合“起调毕曲”理论,姜夔《白石词集》、日本所传唐乐和仿唐乐均不同程度上符合“起调毕曲”理论为由,为蔡元定作了辩护。

蔡元定“起调毕曲”理论的由来以及前辈学者的观点

风雅十二诗谱-四牡

郑荣达先生在《蔡元定乐律理论研究(之一)——兼论宋俗乐犯调说》中对于“起调毕曲”理论的解读与上述诸人皆不相同,他认为:

“这里的‘黄钟起调’,怎能理解为乐曲第一个音要用黄钟,如何用音是个制曲问题,蔡元定这里是在理论六十调的关系问题,他用一律五调分组排列,并详细列出每组各调所用阶音的异同,显然是在谈与旋宫犯调有关的包括同音异律等一系列问题。所谓黄钟起调、黄钟毕曲,是蔡元定针对黄钟宫、无射商、夷则角、仲吕徽、夹钟羽这五个同住音调之间,在相犯时所要遵循的原则而言的。”

可见,郑荣达先生认为主音相同的五个调式在相犯时,必须遵循同主音起调毕曲的原则,这一观点与钱仁康先生《宫调辨岐》中的看法有相似之处。

修海林先生在《从姜白石自度曲看词乐创作中的“音”“韵”关系——兼论宋元“起调毕曲”理论的相关分析》中对于“起调毕曲”理论的理解也与其他学者不同。他主要结合陈敏子《琴律发微》中对于琴曲创作中“起调毕曲”种类的总结归纳,认为琴乐与雅乐、词乐关系密切,应当以多种形式阐释“起调毕曲”。文中认为:

“‘起调’之声为‘起韵’之声,而非起始第一声的看法。过去多数人认为‘起调’是起始第一声,从对姜白石词乐作品的分析看,此说不妥。陈敏子讲琴曲‘起调非谓第一句第一声也’的认识,可供参照。起韵之声,一般设在头句末尾”。

修海林先生否定了“起调毕曲”中“起调”的含义为乐曲第一声,并提出“起调”为乐曲第一句结尾的观点。

如上所述,蔡元定《律吕新书》中的“起调毕曲”理论发表后,后世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对其分析和评判。陈敏子、王光祈、钱仁康、林谦三等都认为宫调之辨并不尽在“起调毕曲”,但是都不同意凌廷堪所主张的完全否定“以‘起调毕曲’作为判断乐曲宫调的标准”的观点。对于“起调毕曲”理论持支持态度的是朱载堉、郑荣达等,但其中朱载堉是从雅乐制曲角度、郑荣达则认为蔡元定在此讲的是同主音犯调的原则;而修海林认为“起调”应当为乐曲第一句结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蔡元定乐律理论研究
南宋蔡元定是中国古代较有影响的乐律学家,他因创研了较为实用的改良律制三分损益十八律(十二正律加六变律)——而著名。他的著作《律吕新书》是隋唐以后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阐述乐律方面的音乐理论专著。后人为该书补遗、释义。评注的不乏其人,可见影响之大。但他有关燕乐调的理论专著《燕乐原辩》(《宋史》又谓《燕乐书》)已散失不全,《宋史》中所辑录的文字又过于简扼,给予后人留存的疑点较多,直至今日研究者甚多,讨论仍然非常热烈。蔡元定画像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说:“吾友建阳蔡无定季通“......独心好其说而力求之,旁搜远取,巨细不捐,积之累年,乃若冥契,著书两卷,凡若干言,予尝得而读之,爱其明白而渊深,缤密而通畅,不为牵合傅会之谈,横斜曲直,如珠之不出于盘。”给予蔡元定极高的评价。蔡元定的理论本于传统,又有创见,确是古代音乐理论一大家。然而对于他的理论历来褒贬不一,议论多有偏颇。包括笔者在内,对于他的认识也是随...
· 浅谈蔡元定燕乐理论的“变”“闰”之争
最早接触到蔡元定理论中的有关“变”与“闰”的解释是“中国音乐词典”。该书“变”的解释是“变微:借称音阶的第四级,而实指‘清角’……蔡元定所说的‘变’,亦即这种纯四度的变口”。又该书对“闰”的解释是“闰:七音中,清商音阶的第七级音叫‘闰’。闰音比变宫音低半音。蔡元定释燕乐的‘七闰’说:‘变宫以七声所不及,取闰余之义,故谓之闰。’‘闰余’指变宫音的发音体额外加长,因此这一低半音的第七级音,就称做闰。”蔡元定关于蔡元定燕乐理论中“变”“闰”,真实含义的解释起始于王光祈先生的《中国音乐史》一书,该书在“调之进化”一节中直言:“变”为“清角”非“变微”,“闰”为“清羽”非“变宫”。1982年陈应时先生的一篇题为《“变”和“闰”是清角和清羽吗?——对王光析“燕乐”理论的质疑》的文章发表,王先生的这一观点才受到挑战,并由此引发出一场有关“变”“闰”真实含义的大讨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变”“闰”之争中,王...
· 真定元曲的繁荣
史天泽与真定元曲的繁荣元曲是历史上与唐诗宋词齐名的艺术形式。元曲兴盛时期,前期共有作家56人,其中就有包括白朴、尚忠贤、李文蔚等在内的7人活跃在真定,形成了以白朴为首的作家群落,共创作杂剧45种。白朴的创作成就仅次于关汉卿,位居“元曲四大家”第二位,代表作《梧桐雨》、《墙头马上》分别被列为我国古典十大悲喜剧之一。尚中贤的《柳毅传书》、李文蔚的《燕青博鱼》等久唱不衰。当时,真定名家云集、佳作频出,成为元代早期仅次于大都的戏剧活动中心。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史天泽的支持密不可分。史天泽是元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终元一朝唯一官至右丞相的汉人,他生于1202年,卒于1275年,大兴永清(河北永清)人,出身地方豪强之家,善骑射,崇武尚文。幼年时跟随父兄归顺蒙古,一生戎马倥偬,为元帝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史天泽自十几岁起就作为河北西路帐前军总领镇守真定,1229年史天泽任兵马大元帅驱逐武仙,收复真...
· 花都“毕氏地”的传说(毕村由来)
毕村,是花县的一个大村,向有“花县一支笔”(“毕”与“笔”谐音)之称。现在乐同、大布和狮岭一部分村庄,都是从毕村分支出去的。据说毕村人初迁花县是在南宋年间。相传,当时江西省有一班卖艺人来广州搵食,途径从化县鸡笼岗的凤园庄。这班人中有个叫毕文刚的人,因父亲有病,就留下来照顾父亲,一住就住下了。后来他父亲死了,埋在当地,坟墓就是现在“毕氏地”。几年后,邻村刘姓请来一个江西出名的风水先生,名叫赖布衣。他善于找龙脉,为刘氏选中一穴“佳城”(即好风水的墓地),埋葬刘姓先祖的骨石。真奇怪,三次葬下,尸骨三次浮起来。赖布衣断定此地是“龙穴所在,脉之所至,气之所聚”,是好风水。但为什么又三葬三浮呢?赖布衣在思考中,忽然听到林中小鸟唱歌。歌声说:“刘家山,毕氏地,刘家山、毕氏地……”连唱不停。风水先生听后,立刻醒悟:这穴刘家山,原来是毕氏的墓地。风水先生就访问当地姓毕的,在凤园庄找到了毕文刚,认为他将父亲的...
· 柯蔡同宗的由来
建阳古初宗先生《柯蔡联宗的由来》:“建阳蔡氏族谱的资料中有如下资料可稽。……建阳蔡氏始迁祖蔡炉传至六世,有蔡和,再传六世(即蔡炉的十二世孙)名蔡茂隆,茂隆有二子,长名九郎,次名十郎。十郎在长乐蔡家园入赘柯氏独女谷英,生五子。长、三、五子承蔡家祀;次、四子承柯家之祀。……建阳谱从十郎的父亲至九郎以至其后的历代子孙生、卒、葬地均有明白的记载,可供稽查”。蔡十郎是蔡炉的十三世孙,蔡炉的十二世孙有“建阳蔡氏九儒”中的4位儒者,他们都有生卒年的记载:蔡格(1183~1252)、蔡模(1188~1246)、蔡杭(1193~1259)、蔡权(1195~1257)。从生于1183年到生于1195年,相距12年,取其中间数,那么,蔡炉十二世孙蔡茂隆约生于1189年前后,而其子蔡十郎大抵生于1220年前后,即北宋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蔡十郎的5个儿子应生于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也即柯蔡同宗从此时起。柯蔡二姓,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