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话
历史与现状
福建地区最早是百越的七闽地。战国末期,越国为楚国所灭,其王族率部众迁来福建,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形成闽越族,建立闽越国。 这些闽越人所操的语言是闽越语。现代语言学家通过语言比较发现,古代闽越语与现代壮侗语系存在一定血缘关系。今日各闽语都存在大量“有音无字”的词汇,不少是从壮侗语系语言中保留下来的词汇底层。
历史上,闽越国曾一度是中原政权东南方最强大的一支势力,当时这个国家的统治中心东冶,正位于今日的福州市区之内。前110年,西汉派兵灭亡闽越国,将闽越人举国迁徙到江淮流域一带。在迁徙路途中,不少闽越人成群结队的逃匿于山间深处,形成后来的山越民族。 此时的福州境域已经人走城空,只有汉朝驻军驻守于此。这些汉人多为江东的吴人和江西的楚人,他们将自己的母语——古吴语和古楚语(古湘语)带入了福建。在与山越人接触中,他们的语言融入了闽越语元素,最后形成了原始闽语。
此后,在西晋末年发生永嘉之乱,大量中原的汉人逃入福建避难,其中以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人口居多,史称八姓入闽。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人王审潮、王审知兄弟率农民军攻入福建,后来以福州为中心建立闽国并割据数十年。这两次事件为福州话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福州话中融入了大量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音韵,不少音韵至今仍保留在福州话中。
原始闽语分化成各闽语的时间不详,语言学者李如龙认为大致形成于唐末至五代时期。通过对《集韵》中语音的分析可以发现,闽语分化的时间在宋朝初年以前,当时建州(闽北)、福州(闽东)、泉州(闽南)三地的方言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近代,福州话也吸纳了大量国语新词以及西洋词汇,特别是1842年福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之后,福州与国外交往密切,福州话引入了不少英语、日语等外国词汇。 清末以来,黄乃裳等福州人大量移民到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形成移民社群,使得福州话传播到了境外,在华人社群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区基本属于单语社会,福州话是福州十邑的共通语,在当地居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迁居到福州但不会说福州话的外地人被称为“两个声”,会像疍民一样受到福州民系的歧视和孤立。而福州长期以来作为福建的行政中心,使得福州话对周边地区语言的影响甚大。虽然闽东语的南北两个方言片区相差较大难以互通,但在闽东语通行范围之内各县、市的人,很多都能听、会说福州话。 浙江省泰顺、平阳、苍南三县也存在通行福州话的部分乡镇。闽北地区的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县市,也有以福州话为第二语言的人士。 此外,福州话对其他语言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莆仙语在形成过程之中,就吸收了不少福州话的语音和词汇成分。 而由于福州与琉球国(今属日本冲绳县)的特殊历史渊源,在冲绳语中也保留有不少来自福州话的借词,如“ソーミン”(福州话:“ 索麵 / só̤h-miêng ”,意为“线面”),“マジャー”(福州话:“猫囝/ mà-giāng ”,意为“猫”)、“シンマ”(福州话:“神妈/ sìng-mā ”,意为“巫婆”)、“ジン”(钱/ cièng ),“イン”(犬/ kēng )、“ルー”(橹/ lū )、“フヰー”(火/ huōi ),“ドーフ”(豆腐/ dâu-hô )等等。
文学与艺术形式
相关条目
两个声
闽东语
马祖话
福安话
霞浦话
福清话
蛮话
参考书目
晋安,〈戚林八音〉,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年)。
外部链接
(简体中文) 左海明珠网(攀讲栏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