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相互作用
性质
图为标准模型中六种夸克的电荷与质量分布,以及各种衰变路线,线的虚实代表该衰变发生的可能。
弱相互作用有如下的数项特点:
唯一能够改变夸克味的相互作用。
唯一能令宇称不守恒的相互作用。因此它也是唯一违反CP对称的相互作用。
由具质量的规范玻色子所介导的相互作用。这一不寻常的特点可由标准模型的希格斯机制得出。
由于弱相互作用载体粒子(W及Z玻色子)质量很大(约 90 GeV/c ),所以他们的寿命很短:平均寿命约为 3 × 10 秒 。弱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相互作用强度的一个指标)介乎10 与10 之间,而相比下,强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约为1 ,故就强度而言,弱相互作用是弱的 。弱相用作用的作用距离很短(约为10 –10 m ) 。在大约10 米的距离下,弱相互作用的强度与电磁大约一致;但在大约3×10 的距离下,弱相互作用比电磁弱一万倍 。
在标准模型中,弱相互作用会影响所有费米子,还有希格斯玻色子;弱相互作用是除引力相互作用外唯一一种对中微子有效的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并不产生束缚态(它也不需要束缚能),而引力、电磁力和强核力则分别会在天文、原子、原子核的尺度下产生束缚态 。
它最明显的过程是由第一项特点所造成的:味变。比方说,一个中子比一个质子(中子的核子拍档)重,但它不能在没有变味(种类)的情况下衰变成质子,它两个“下夸克”中的一个需要变成“上夸克”。由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都不允许味变,所以它一定要用 弱相互作用 ;没有弱相互作用的话:夸克的特性,如奇异及魅(与同名的夸克相关),会在所有相互作用下守恒。因为弱衰变的关系,所以所有介子都不稳定 。在β衰变这个过程下,中子里面的“下夸克”,会发射出一个虚 W − 玻色子,它随即衰变成一电子及一反电中微子 。
由于玻色子的大质量,所以弱衰变相对于强或电磁衰变,可能性是比较低的,因此发生得比较慢。例如,一个中性π介子在通过电磁衰变时,寿命约为10 秒;而一个带电π介子的通过弱核力衰变时,寿命约为10 秒,是前者的一亿倍 。相比下,一个自由中子(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寿命约为15分钟 。
弱同位旋与弱超荷
弱同位旋(T 3 )是所有粒子都拥有的一种性质(量子数),决定了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该如何反应 。对于弱相互作用来说,弱同位旋的作用跟电磁相互作用中的电荷,或者是强相互作用中的色荷一样。所有费米子的弱同位旋均为+ ⁄ 2 或- ⁄ 2 ,例如上夸克的弱同位旋为+ ⁄ 2 ,而下夸克的弱同位旋则为- ⁄ 2 。另一方面,在弱衰变的前后,夸克的T 3 永远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T 3 = + ⁄ 2 的上型夸克(上、粲(魅)及顶),在弱衰变后必须变为T 3 = − ⁄ 2 的下型夸克(下、奇及底),反之亦然。
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 π + 介子
弱同位旋是守恒的:反应产物的弱同位旋总和,等于反应物的弱同位旋总和。例如,一左手π + 介子,弱同位旋为+1,一般衰变成一ν μ(+ ⁄ 2 )及一μ +(+ ⁄ 2 ,因为是右手反粒子) 。
在电弱理论中,粒子有一种新的性质,称为弱超荷。它的数值由粒子的电荷及弱同位旋决定:
其中 Y W 为粒子的弱超荷, Q 为电荷(以基本电荷为单位)及 T 3 为弱同位旋。弱超荷是U(1)部分生成元的规范群 。
对称破缺
左手及右手粒子:p为粒子的动量,而S则为其自旋。注意两个态中并没有反射对称。
长久以来,人们以为自然定律在镜像反射后会维持不变,镜像反射等同把所有空间轴反转。也就是说在镜中看实验,跟把实验设备转成镜像方向后看实验,两者的实验结果会是一样的。这条所谓的定律叫宇称守恒,经典引力、电磁及强相互作用都遵守这条定律;它被假定为一条万物通用的定律 。然而,在1950年代中期,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可能会破坏这一条定律 。吴健雄与同事于1957年发现了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 ,为杨振宁与李政道带来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尽管以前用费米理论就能描述弱相互作用,但是在发现宇称不守恒及重整化理论后,弱相互作用需要一种新的描述手法。在1957年罗伯特·马沙克与 乔治·苏达尚 ( 英语 : E. C. George Sudarshan ) ,及稍后理查德·费曼与默里·盖尔曼 ,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 V−A (矢量V减轴矢量A或左手性)拉格朗日量。在这套理论中,弱相互作用只作用于左手粒子(或右手反粒子)。由于左手粒子的镜像反射是右手粒子,所以这解释了宇称的最大破坏。有趣的是,由于 V−A 开发时还未有发现Z玻色子,所以理论并没有包括进入中性流相互作用的右手场。
然而,该理论允许复合对称 CP 守恒。 CP 由两部分组成,宇称 P (左右互换)及电荷共轭 C (把粒子换成反粒子)。1964年的一个发现完全出乎物理学家的意料,詹姆斯·克罗宁与瓦尔·菲奇以K介子衰变,为弱相用作用下CP对称破缺提供了明确的证据,二人因此获得198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小林诚与益川敏英于1972年指出,弱相互作用的CP破坏,需要两代以上的粒子 ,因此这项发现实际上预测了第三代粒子的存在,而这个预测在2008年为他们带来了半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跟宇称不守恒不一样,CP破坏的发生概率并不高,但是它仍是解答宇宙间物质反物质失衡的一大关键;它因此成了安德烈·萨哈罗夫的重子产生过程三条件之一 。
相互作用类型
弱相互作用共有两种。第一种叫“载荷流相互作用”,因为负责传递它的粒子带电荷(W + 或 W −),β衰变就是由它所引起的。第二种叫“中性流相互作用”,因为负责传递它的粒子,Z玻色子,是中性的(不带电荷)。
载荷流相互作用
上图为一β 衰变的费曼图,一中子衰变成质子、电子及电中微子各一,衰变的中间产物为一粒重的 W − 玻色子。
在其中一种载荷流相互作用中,一带电荷的轻子(例如电子或μ子,电荷为−1)可以吸收一W + 玻色子(电荷为+1),然后转化成对应的中微子(电荷为0),而中微子(电子、μ及τ)的类型(代)跟相互作用前的轻子一致,例如:
同样地,一下型夸克(电荷为− ⁄ 3 )可以通过发射一 W − 玻色子,或吸收一 W + 玻色子,来转化成一上型夸克(电荷为+ ⁄ 3 )。更准确地,下型夸克变成了上型夸克的量子叠加态:也就是说,它有着转化成三种上型夸克中任何一种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由CKM矩阵所描述。相反地,一上型夸克可以发射一 W + 玻色子,或吸收一 W − 玻色子,然后转化成一下型夸克:
由于W玻色子很不稳定,所以它寿命很短,很快就发生衰变。例如:
W玻色子可以衰变成其他产物,可能性不一 。
在中子所谓的β衰变中(见上图),中子内的一下夸克,发射出一虚 W − 玻色子,并因此转化成一上夸克,中子亦因此转化成质子。由于过程中的能量(即下夸克与上夸克间的质量差), W − 只能转化成一电子及一反电中微子 。在夸克的层次,过程可由下式所述:
中性流相互作用
在中性流相互作用中,一夸克或一轻子(例如一电子或μ子)发射或吸收一中性Z玻色子。例如:
跟W玻色子一样,Z玻色子也会迅速衰变 ,例如:
电弱理论
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描述中,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方面,叫弱电相互作用,这套理论在1968年发表,开发者为谢尔登·格拉肖 、阿卜杜勒·萨拉姆 与史蒂文·温伯格 。他们的研究在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肯定 。希格斯机制解释了三种大质量玻色子(弱相互作用的三种载体)的存在,还有电磁相互作用的无质量光子 。
根据电弱理论,在能量非常高的时候,宇宙共有四种无质量的规范玻色子场,它们跟光子类似,还有一个复矢量希格斯场双重态。然而在能量低的时候,规范对称会出现自发破缺,变成电磁相互作用的U (1)对称(其中一个希格斯场有了真空期望值)。虽然这种对称破缺会产生三种无质量玻色子,但是它们会与三股光子类场融合,这样希格斯机制会为它们带来质量。这三股场就成为了弱相互作用的 W + 、 W − 及Z玻色子,而第四股规范场则继续保持无质量,也就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光子 。
虽然这套理论作出好几个预测,包括在Z及W玻色子发现前预测到它们的质量,但是希格斯玻色子本身仍未被发现。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辖下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它其中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生产出希格斯玻色子 。 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布新闻稿,正式宣布探测到新的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
参考资料
大众书籍
Oerter, R. The Theory of Almost Everything: The Standard Model, the Unsung Triumph of Modern Physics. Plume. 2006. ISBN 9780132366786.
Schumm, B.A. Deep Down Things: The Breathtaking Beauty of Particle Physic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8018-7971-X.
科学书籍
Bromley, D.A. Gauge Theory of Weak Interactions. Springer. 2000. ISBN 3-540-67672-4.
Coughlan, G.D.; Dodd, J.E.; Gripaios, B.M. The Ideas of Particle Physics: An Introduction for Scientists 3r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521677752.
Cottingham, W.N.; Greenwood, D.A.An introduction to nuclear physics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0. ISBN 9780521657334.
Griffiths, D.J. 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Particles. John Wiley & Sons. 1987. ISBN 0-471-60386-4.
Kane, G.L. Modern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Perseus Books. 1987. ISBN 0-201-11749-5.
Perkins, D.H. Introduction to High Energy Phys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521-6219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