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吴
历史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年)封为吴王。建都广陵(即扬州),称江都府。杨行密注意招集流亡,奖励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吴最强盛时,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大权旁落摄政徐温。919年,杨行密子杨隆演称吴国王。吴天祚三年(937年)徐温养子宰相徐知诰废杨溥,建立南唐。吴国共历4主,30年。杨吴的统治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一部分。君主君主列表君主世系图历史遗存杨吴城濠,在今南京市留存有东段。杨隆演主政时期,派徐温镇守金陵,徐温命手下陈彦谦重建金陵城。杨吴城濠即为金陵城人工开凿的护城河,明朝后被误认为是青溪,1949年后又被误认为是秦淮河。注释
历史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年)封为 吴王 。建都广陵(即扬州),称 江都府 。杨行密注意招集流亡,奖励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吴最强盛时,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大权旁落摄政徐温。919年,杨行密子杨隆演称吴国王。吴天祚三年(937年)徐温养子宰相徐知诰废杨溥,建立南唐。吴国共历4主,30年。
杨吴的统治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一部分。
君主
君主列表
君主世系图
历史遗存
杨吴城濠,在今南京市留存有东段。杨隆演主政时期,派徐温镇守金陵,徐温命手下陈彦谦重建金陵城。杨吴城濠即为金陵城人工开凿的护城河,明朝后被误认为是青溪,1949年后又被误认为是秦淮河。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杨继盛撰《吴氏叙宗》
杨继盛撰《吴氏叙宗》作者:吴李才(2016-11-9)自1766年版吴鼎科编《至德志》辑入杨继盛撰《吴氏叙宗》[1],此后,逐渐有少部分的吴氏宗谱[2]、大统宗谱[3]录入了杨继盛这篇序言。然而,传颂他的贡献和解读它的由来却不多见。现在《华夏吴氏网》上,我录入1766年版《至德志》中的《吴氏叙宗》原文,给宗亲读者阅读与思考,希望能引起对它的关注与探索。笔者浅谈读后感,一已之言,供参考。一、杨继盛简介杨继盛(1516-1555),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保定市容城县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三十二岁的杨继盛参加会试,中第三十八名。随后在殿试中二甲第十一名,嘉靖丁未进士。六月,杨继盛担任南京吏部主事,师从南京吏部尚书韩邦奇学习律吕。后官兵部员外郎。因上疏弹劾仇鸾开马市之议,被贬为狄道典史。其后被起用为诸城知县,迁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嘉靖二十九年(15...
· 杨吴、南唐墓葬棺下小坑为“冢心”考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魏睿林杨吴、南唐时期墓葬内常见棺床近中部有一长方形小坑,对此现象,过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认知,一曰“腰坑”,二曰“金井”。这两者虽形制、位置有相似之处,但功能上却相距甚远,是完全不同的墓葬设施。本文根据相关墓葬材料及文献记载,就这一小坑的定名问题展开专题探讨,希望给出更加令人信服的结论。杨吴、南唐墓中所见“小坑”据笔者所见,已发表的材料中墓室棺底中部有小坑的杨吴、南唐墓葬主要是以下六座:南京博物院组织发掘的南唐二陵中,李昪墓与中主李璟墓的中线靠后都有一长方形小坑。考古报告中虽未公布这一小坑的具体尺寸,但可以从平剖面图中推算出大概的长宽。棺床上小坑的长度约为40厘米,宽约20厘米,从剖面图上看,它们的深度都不及底。在发掘时,未见其中有遗物。南京祖堂山南唐3号墓在墓室底部铺设了3排条形石棺座,并在中排的两块石棺座中刻出了一长48、宽20、深12厘米的长方形小坑。其内未见遗物。南...
· 杨吴、南唐墓葬棺下小坑为“冢心”考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魏睿林杨吴、南唐时期墓葬内常见棺床近中部有一长方形小坑,对此现象,过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认知,一曰“腰坑”,二曰“金井”。这两者虽形制、位置有相似之处,但功能上却相距甚远,是完全不同的墓葬设施。本文根据相关墓葬材料及文献记载,就这一小坑的定名问题展开专题探讨,希望给出更加令人信服的结论。杨吴、南唐墓中所见“小坑”据笔者所见,已发表的材料中墓室棺底中部有小坑的杨吴、南唐墓葬主要是以下六座:南京博物院组织发掘的南唐二陵中,李昪墓与中主李璟墓的中线靠后都有一长方形小坑。考古报告中虽未公布这一小坑的具体尺寸,但可以从平剖面图中推算出大概的长宽。棺床上小坑的长度约为40厘米,宽约20厘米,从剖面图上看,它们的深度都不及底。在发掘时,未见其中有遗物。南京祖堂山南唐3号墓在墓室底部铺设了3排条形石棺座,并在中排的两块石棺座中刻出了一长48、宽20、深12厘米的长方形小坑。其内未见遗物。南...
· 杨
杨
· 杨
杨姓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中文名杨姓类型中华姓氏得姓始祖杨伯侨郡望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堂号弘农堂、关西堂、四知堂等代表人物杨坚、杨万里、杨利伟等发源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目录1历史发展?起源始祖?迁徙传播2人口分布3姓氏文化?郡望堂号?宗祠对联?家谱文献?字辈排行4姓氏名望杨姓历史发展杨姓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